夏津县丰花玫瑰基地采风系列之三
漫话窦姚庄古驿道
栾福广
驿道,俗称官道,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发展经济修建的陆上交通要道,就是现在的公路。规范的官道五里一亭、十里一铺,县城或官道交汇处设有驿站,配有驿卒,用于粮草运输、官员兵役往来接待、通讯联络,相当于现在的公办宾馆,李自成就是一名驿卒,因朝廷多年欠饷,被逼造反的。
历史上,但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令畅通,就是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施行“书同文、车同轨”,将全国“直道”(官道)连接起来,官道车辆统一标准,为政治统一8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历史上,几个南北大统一的朝代,如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中期之前),也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领先世界的时代。最典型的是隋炀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与此水路相辅相成的即是人们常说的“南京到北京”的陆上大动脉——官道。
夏津有文字记载的官道为1506年(明正德元年),即开通了南北交通的官道。 从地理位置分析,窦姚庄官道大概是此官道的一段,该官道西南东北穿村而过,约200米长,宽约丈余,因常年车马通行碾轧,路面比两旁房屋基线低二三米,每逢雨季积水成渊,俗称“夹沟”,2016年左右,为改善村容村貌,方便村民出行,村支部书记宋笃林带领村民集资将其填平,现为村中南北大街,路旁植花种草,美化环境。村民贾立华于街边兴建“一墨堂”书画室,种竹载玫,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历经千年风雨,关于古驿道有许多传闻轶事,现录于下,以嗜读者。
大“十八里”有说头
夏津汉初置县,始称鄃县,后改称夏津,县治多次搬迁,距今已2000余年历史,因地处黄河故道,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附近有千年古村汉王庙、箭口、花园,古迹有窦建德兵站遗址(郑保屯东北约三里地)、点将台……。向南二十五华里是临清康庄(康庄镇以前属清平县管辖,清平撤县后属临清),此地原有一处预备仓,古代运输粮队即从官道经过。预备仓储备粮秣,战时充作军需,灾荒年赈济附近灾民,但以十八里以内为限。窦姚庄村民为了领到救济,谎称距离十八里,以讹传讹,历来如此。但是后人总觉得这个十八里太长,经丈量,实际为二十五里,因为历史传承,不好改变,一直约定俗成,通称“大十八里”。
御巡三官庙
在村南老官道东侧,玫瑰广场西北角,有一处庙宇,原名“三官殿”,建筑年代不详,内供天、地、水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为附近村民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避祸,许愿祷告的去处,附近村民求子去病,考学升官者络绎不绝,有求必应,颇为灵验,因此香火不断。乾隆帝八次下江南,都是从运河一路南下,多次在本县渡口驿下榻巡幸,过问地方政事,并派员沿途暗访,了解政务民怨,据说,皇帝和京官曾多次在三官庙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现场审案,乾隆并御笔赐匾“三官庙”。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更增加了三官庙的香火气。
古杨参天
“三官庙”前原有两棵参天古杨,据老人们说,那时附近最大的集市就是西边四十里地的临清。临清是长江以北的水陆货物集散地,号称江北“小天津”,临清塔作为当地的地理标志,方便了来往行人,过了临清塔向东通往夏津县城,能一眼看到的就是窦姚庄的大杨树了。当时有句顺口溜:过了临清塔,往东五十八,一眼看见大杨树,树下就是窦姚庄,再走十八里,夏津东关赶大集。可见大杨树有多高了!具体这两棵杨树是何时何人所栽,已无从考证。据说,大杨树乃三个人合抱之木,一根井绳才能围过来,树身曾遭雷击,底部树干中空如室,里边可容人喝茶对弈,外边围观纳凉者几十人而不拥挤。有榆钱落在树洞里长出小树,榆树又长大成材,树干也能做檩条了。每到夜幕降临,老人们便劝离孩子妇女们早早回家,据附近村民说,半夜能听到幼狐戏闹,白眉老狐做饭叮当、吆喝孩子之声。1958年,全国刮起大跃进之风,为了大炼钢铁,上级指令破除封建迷信,砸烂牛鬼蛇神,拆毁三官庙,砍倒大杨树,木材充作炼钢燃料。一群人抬着一堆废铜烂铁,喊着口号向上级汇报,说是村里放了卫星,炼出钢铁造的炮弹能打到台湾,轰老蒋,炸美帝,炸得美蒋放狗屁!从此,三官庙成了一堆灰烬,千年古树付之一炬!
狐穴鬼影
古官道两旁植被繁茂,鸟兽栖息繁衍,狐獾尾刺,鹰雕猫狸出没期间,尤其是半夜三更,各种禽兽叫声划破夜空,煞是凄惨,一般人不敢夜间通行。据说,民国年间,夏津县城南关有一刘姓文人,爱看聊斋,书画一绝,画狐说鬼,无所不能,刘妻是远近闻名的接生婆,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有天夜里,突然有人敲门,说是家里有人难产,请产婆接生。这刘氏并不多想,上了那人的轿车一路向西急行,奇怪的是,上车后那人把婆婆的双眼蒙上了。路上,婆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她也坐过别人的轿车,吆五喝六,坐在车上一踮一翘的,今晚坐的这辆车好像没有牛马驾驶,只觉得腿下毛茸茸的,一路凉风嗖嗖,如风驰电掣般在棉田上急行,大约一顿饭的功夫,来到一处深宅大院,主人把蒙布解开,进了黑漆大门,屋里摆设豪华,都是黑漆实木家具,只见产妇狐眉艳面,猫咪呻吟……,婆婆也来不及多想,洗了手就操作起来,等接下第一个瘦小婴儿,无意间摸到婴儿尾部有个小尾巴,稍后又产一儿,也有尾巴,一连产下四个婴儿,等收拾完毕,已近天明,这家主人慌忙给婆婆下了碗面条,放了几个鸽子蛋,婆婆暗想:这家大户,这么小气,吃个鸡蛋还舍不得。喝面条时,不小心掉在身上几根,婆婆偷偷放在衣兜里。这家主人也不多留,小有歉意地说:婆婆,天快亮了,我们不便留你,等以后重谢吧!又把婆婆双眼蒙上,领到门外,慌忙把婆婆放在一处十字路口,说:婆婆,我们只能送到你这里了。说罢,便不见人影了,等天放亮,婆婆一看眼前是竟是个庙宇,也不知什么地方,有早起的村民看到婆婆一个人坐在这里,问起原由,对婆婆说,这里是窦姚庄三官庙。几个好心人把婆婆送回家,婆婆从兜里掏出昨晚撒的面条,一看,哪里是什么面条,原来是几根老鼠尾巴,说起昨夜事情经过,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婆婆是给大杨树下的狐狸精一家接生去了。过了几天,夜里突然又有人敲门,刘氏吓出一身冷汗。那人只留下一句话:婆婆莫怕,谢您老接生!等天亮一看,放在窗台上几包点心和四块银元。
据说,燕王扫北时,燕王的军队和运粮官兵曾在村北官道两旁发生过一场伏击战,死伤数百士兵,因战时紧张,只能就地掩埋,每到夜深人静时,附近村民似乎能听到隐隐哭泣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附近村民平地挖土时,经常挖出骷髅人骨。风水先生也提醒,此处阴气太重,应调理金火阳刚。七十年代,村民窦某吃了晚饭去集体麦场察看,因他太年轻,不知道这麦场正是当年的古战场,远远看去,麦秸垛旁似有火光,于是加紧脚步,等走进一看,哪里有什么麦秸垛,分明是一堆缺胳膊少腿、没头没眼的孩子,窦某当场吓晕过去,被人抬回家后一直昏睡不醒,三天后就死了。三四十年前一个深秋之夜,本村几个小男孩,在一个空房玩耍一会儿后睡了,突然,吱呀一声怪响,门被打开了,一个大胆的过去一看,门栓被甩在八仙桌下,外边漆黑一片,也无风雨也无人,孩子们那时还小,并没多想,天明后给家长一说,大人们惊出一身冷汗,至今这些迷团没有解开。据村民反应,附近还出现过一些类似不正常的怪事。近年,经过村容村貌治理,村民集资把老官道取直垫平,村北乱坟岗合理掩埋,植树种花,再没有类似怪事发生。
宋楼火烧气吹的
夏津作为两千年古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名吃众多,其中广为流传的有布袋鸡、宋楼火烧、珍珠粸、撅腚豆腐等,有句顺口溜这么说:布袋鸡是人参的、宋楼火烧是气吹的、张集的粸子珍珠的、郑保屯的豆腐撅腚吃。据记载,大约清朝中期,本县宋楼村侯启顺始制宋楼火烧。主要原料为小麦粉、黄豆面,盐水和香油,折叠擀轧数十层,薄如蝉翼、层若叠绢,经烙烤而膨似气吹,形若儿枕,焦香酥脆,可储存三年而不腐。一斤面能坐十五六个,走亲串访友,手提一串,恰似灯笼,故又称灯笼火烧,颇具喜庆气氛。有个笑话颇能说明宋楼火烧的精致轻薄,说有一次,侯师傅去县城赶集卖火烧,路遇一阵大风,一篮子火烧被吹上空中,侯师傅叫苦不迭,等风停了,有一个火烧正落在篮子里,侯师傅喜极而泣,连连说道,足矣!足矣!落下一个也够本了!因官道从此经过,此名吃被过往商旅官员传入京城,同治四年(公元1864年)曾做贡品晋贡京师,颇得宫禁后妃青睐。同治帝拟选侯其顺进御膳房供职,因其妻临产未果。后其子侯振兴继承父业,发扬光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再次晋贡于光绪帝和西太后,得赏银二十五两(事录侯氏族谱)。窦姚庄村李茂寿曾在李家做雇工,将此手艺学成,回家执业,逐渐扩散,村民姚玉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学成手艺,青出于蓝胜于蓝,多次被县政府临时借调用于公务接待,七五年京剧名家杨春霞曾携山东省京剧团来我县演出,点名品尝宋楼火烧。姚玉海一家发展规模较大,并利用网络销售,现在又用玫瑰叶、玫瑰冰露调理和面,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玫瑰火烧,很受客户欢迎。
驿道引来梨园春
慈禧太后是个戏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清朝后期,戏曲盛行。徽班进京后,各地戏剧精英齐聚京津唐地区。清末民初,在北京、天津一带活跃着一支河北梆子剧团,主要演员有四大名旦“金钻子”(又名“金刚钻”、“珍珠钻”【原名王莹仙】)、“银钻子”(又名“爆竹钻”)、何达子、元元红。“金刚钻”嗓音甜美明亮,唱腔兼具高亢清脆与低音婉转的特质,擅长吸收各派唱法创新版式。其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汾河湾》等,被誉为“卫派”河北梆子的奠基人之一。深受家传,其妹“银钻子”是河北梆子的另一朵奇葩,在京津地区也是文艺界的明星大腕。因为窦姚庄紧邻古驿道,商旅大贾、官宦僧侣、文人墨客、逃荒避难之人络绎不绝,加之窦姚庄土地肥沃,有大户赞助(当地曾流传一句俗语:金时庙、银姚庄、汉白玉的朱官屯、好女不嫁外村人),窦姚庄也有一个剧团。村民贾兴云走南闯北,结交各路豪杰,他吹拉弹唱、诗词书画文武双全,有幸结识该剧团明角。抗日战争时期,戏剧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摧残,“银钻子”不为五斗米折腰,饿死不伺候日本人。 因此,贾兴云将“银钻子”引荐到家乡发展,“银钻子”加入窦姚庄剧团后,传道授业,不辞辛苦,很快发展起一个远近闻名的河北梆子剧团,经常在运河沿岸演出,并新编抗日剧,宣传抗日,掩护过往运河两岸抗日军民,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戏剧和革命人才。据说一次上演《三娘教子》,戏到情深处,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哭成一片,剧终人不散,演员多次谢幕,观众迟迟不走,清理场地的人员将坐着的檩条抬在一旁,有几个坐着的观众竟然没有感觉,还在哭泣。几十里外的观众为了不耽误晚上看戏,中场演出结束后,干脆在窦姚庄南边地里吃块凉干粮,晚上再回来接着看戏。前几年,有个南方的风水先生来到此地,不胜感慨:此村官道和东边胡同恰似一副轿杆,三官庙出水口和东西大街就是一条龙身和龙嘴,大杨树是龙角,本来是出朝廷的风水宝地,可惜破了风水,也只能出个假朝廷了(借指戏剧中的帝王将相)!1956年,夏津县成立英华剧团,窦姚庄剧团把部分道具捐献给县剧团,并输送了部分文艺人才,为夏津县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玫瑰花香古道新
本村青年贾立华、宋秀娥夫妇早年在秦皇岛创业打拼,事业有成。2021年情人节这天,他们开车疾驶在从秦皇岛回家的高速路上,宋秀娥含情脉脉的说:情人节到了,别人都送鲜花,我跟你在外吃苦这么多年,你也送我一只玫瑰呗!贾立华爽朗一笑:别人送一只,我送就送一片!其实,宋秀娥并不知道,这几年因为疫情影响,立华已经在网上搜寻其他致富项目,准备转产了。回到家后,在村支部书记宋笃林的引导下,致富不忘家乡,毅然返乡创业,先后去平阴等地走访论证,将玫瑰种植引进本地。他们先是利用古驿道边的废弃荒地试种,成功后又扩展到五十亩,现在已经成立了一家“夏津丰花玫瑰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宋秀娥,贾立华真正履行了“你陪我一生,我送一片玫瑰的爱情诺言!”现在,公司已经发展周围乡镇种植基地四百余亩,并引进生产加工设备,生产有玫瑰花茶、玫瑰保健品、玫瑰冰露、玫瑰精油等十几种产品,并结合本地特色,开发出玫瑰火烧、玫瑰月饼,建起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产业链,仅仅种植一项每亩地就可收入五六千元,解决了部分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带动附近几十户村民发家致富。他们还在村南古驿道边建起玫瑰广场、百姓大舞台、休闲观光餐厅、采摘园、农家院。每逢玫瑰采摘季节,附近百里方圆倩男绿女纷纷前来拍照留念,窦姚庄古驿道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成了年轻人的追梦打卡地。
历史不过是一个个的人生故事,读懂了个性鲜明的人生和他们的故事,你就读懂了历史。 古驿道渐渐淹没进历史的尘埃,新的时代又赋予了它玫瑰色的芬芳,我们相信,一只玫瑰的爱情故事一定会沿着古老的驿道,漂洋过海,走向世界,那里有诗,有梦,还有远方……
2025.7.20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