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风采人物
解少文 :英雄不言 山河作证
孙雅丽

解少文
2024年,在最美人间四月天的日子里, 我参加了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精心策划并组织的 "春风渡我 归流年"活动,并在北京战友的热情接待和周密安排下参观了铁道兵纪念馆。
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在一组照片前,我停下了脚步。 这组照片依次展示的是: 1981年10月 ,铁道兵第八师引滦入津开工典礼动员大会; 1983年 2月 ,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代表党中央到工地看望并慰问铁道兵指战员; 1983年 8 月 ,铁道兵指挥部召开引滦入津庆功大会; 1983年9月 , 天津人民隆重举行引滦入津通水典礼。此时,我的目光被一位在庆功会上手执立功锦旗的军人所吸引。"咦,这不是年轻时候的解少文叔叔吗? "我小声地自言自语。
解叔叔原是铁道兵十四师六十八团团长,部队整编后任被称为 "老虎团" 的八师四十团团长、八师副师长,兵改工后任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副局长直至退休。
虽然他已经退休多年,但是,时至今日熟知他过往事迹的人, 只要提到他 无不竖起大拇指,都说他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 ,胸怀大局的好领导。
20世纪70年代,天津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不足的情况非常严峻,用水最紧 张时,市民只能喝含氟量很高的咸水,长期饮用这种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氟斑牙、氟骨症。为了尽快解决这一困难,中央决定开启"引滦入津"工程。
铁道兵第八师、十一师五十二团同北京军区某师共同承担起了 "引滦入津" 这一艰巨而又宏大的工程任务。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代表党中央到工地看望并慰问铁道兵指战员
1981年冬天,河北迁西格外寒冷,解叔叔率领铁八师四十团领下了贯通 5、 6、7号三个井的艰巨任务。隧道全长2500米,其中间部分山高险峻,地形复杂, 施工难度大,地层情况复杂, 时不时出现透水情况,塌方也会在不可预估的情况下发生。面对复杂的地形, 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施工方案,这种挑战无疑是艰 巨的,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解叔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解叔叔本着对工程负责就是对党负责的忠心, 冒着零下十多度的严寒, 与总工程师沿着工程走向看了一遍又一遍, 当两人行至横河道口时停了下来,讨 论该如何拿出一套最佳方案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经过激烈的研讨,决定放 弃之前传统的施工方案。他说: "只开三个斜井不仅出渣进料困难,兵力施展不开,通风排烟也是个大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三个斜井与主洞相交之处再各打 一个竖井。" "好,这个办法可行",总工程师表示赞同。
于是开挖竖井通风、出碴进料的新方案在施工中得以实施。但是当开挖竖井延伸的进度干到第五天的时候,上级有关部门的同事发现原设计中没有打竖井的工序,如果照此施工,费用无法解决。
消息一经传开,人心惶惶,议论纷纷。解叔叔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与团政 委孔庆云商议时说道: "要完成任务只能这么干,打竖井的经费计算过,就算上级不给,也合算,毕竟时间就是金钱。"在得到孔政委的支持后,更加坚定了他 采用新方案的决心。
最终, 经过指战员们40天的艰苦奋战,迎来了三个竖井和斜井同时完工的好消息。竖井的优势异常显著,增加近一倍的作业面,使得衬砌开挖同时进 行, 出碴进料互不干扰, 通风排烟顺畅迅速,争取了整整三个月的工期,得到了钱正英、李瑞环和铁道兵几位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赏。
他首次提出并且倡导实行了团首长零查班制度。在接下来的一年零七个月 里,值班记录本上记载着他多次第一个到井口蹲点包洞, 490天深入施工现场, 280多次在夜班进洞的一串串的数字,这是他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的一种体现。他对细节严格把控,常常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天, 解叔叔像往常一样在例行检查的时候, 被突然掉落的一小团稀泥 吸引了,经过精细地检查,发现线头般粗细的渗水正在石缝间流淌,他意识到 此时必须尽快由掘进转入衬砌,不然将会发生严重塌方。他认为三个洞口都要 边掘进、边衬砌, "开盘"浇注混凝土。但是他的想法并没有被大家完全支持, 有些人觉得情况没有那么严重,是他小题大做,并且在士兵士气正旺的时候退 下来搞衬砌,这会挫伤士兵们的积极性。于是解叔叔便和其他领导逐个营里去
做工作, 工作做通后 , 各营立即开始 紧锣密鼓地衬砌。当天气回暖, 冰雪 开始融化,其他团负责施工的斜井发生了严重的塌方,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但解叔叔带领的 "老虎团"所负责 的三个斜井, 只发生几次小塌方, 比 预定时间提前了二十到四十天, 是全线最早到达正洞位置的团队。
与 "老虎团"一起施工的驻津某部, 没干过隧道施工。解叔叔胸怀大局, 无私给他们提供设备、传授技术,进行压浆示范, 给予大力支持。该部领导深表谢意: "没有解团长的帮助,我们不会这么快这么好完成任务。"
实事求是工作态度始终贯穿在他的工作当中 , 他说: "工作中只报喜不报忧不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工作作风。" 9月的一天,老虎团出现了施工以来第一次质量事故,解叔叔接到电话后即刻奔赴施工现场, 与指战员们经过18小时的紧张工作,把起拱线上不合格的模板全部拆掉,重新立模板并灌注混凝土。把施工现场的所有问题处理妥当之后,他没有丝毫隐瞒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事故。 第二天,师首长到工地检查时,解叔叔一五一十地向师首长汇报事故的经过及后续的解决办法。师首长听了他坦率诚实的汇报,频频点头,原本严肃 的脸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常年在寒冷潮湿的隧洞里作业,解叔叔染上矽肺病和关节炎,严重时呼吸 受阻不能行走,但他从不躺下休息,靠止痛药坚持工作,始终奔波在施工一线。他的工作作风和态度感动并激励着全体官兵,大家以他为榜样更加拼命工作, 人人都为天津市人民早日喝上干净的滦河水,三班倒连轴转奋战。
1983年,经过全体参战官兵的不懈努力,引滦入津工程提前一年正式完工,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天津市人民终于告别了喝苦咸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滦河水。滦河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津沽大地,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引滦入津通水40年里,累计为天津供水212亿立方米,解了天津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的燃眉之急。
1983年8月 ,铁道兵指挥部召开引滦入津庆功大会,八师全体指战员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在庆功会上,刘居英副司令员为解叔叔所率领的,有着八师 "老虎团"之称的四十团颁发了集体二等功锦旗!

庆功会上手执立功锦旗的解少文
平日里,他严格要求自己,在单位是个爱兵如子、雷厉风行、敢打敢拼、严 谨自律、有责任担当的军人及铁建人;在家中 ,他对子女严慈相济,希望他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在工作中 ,他尽职尽责,在大局面前有舍小家为大家的胸 怀,任何时候都不斤斤计较,始终牢记铁道兵精神。
在解叔叔病重期间,预感自己或许闯不过生命这道关卡,把子女们召集到 他的病床前,拉着他们的手说: "孩子们,我在铁道兵及中铁十八局我马生涯几 十年, 是奋斗的一生, 也是无悔的一生, 我和你们的妈妈养育了你们,你们长 大后陆续都加入中铁十八局铁路建设中。过去, 因为工作忙对你们关心不够, 在成长的路上缺少了很多陪伴,我退休后很想与你们多待在一起时,你们却如 小燕一样一个个都单飞了。 我有时候感到很内疚,我没啥文化,很小就参军了, 几十年里我参与成昆铁路、襄渝铁路、沙通铁路、唐山抗震救灾、青藏铁路、西 康铁路等等的建设, 是铁道兵给我第二次生命,是中国共产党培养了我,给予 我那么高荣誉及待遇,我要忠于党, 为党和国家奉献我的一切, 所以你们不要 对我有怨言。这些年看到你们在各自工作岗位都很努力上进, 有了进步, 没让 我失望,我很欣慰, 我认为非常圆满。"
看着难过的孩子们,他又说: "我走后你们不要流眼泪, 一定要坚强, 人终归都会老去,终有父子缘分尽了那一天,我希望你们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 来,都一定要好好工作生活,爱自己和家人, 爱社会。"
最让孩子们感到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他着重叮嘱孩子们在他身后 一定要把家中墙上挂着的所有字画都无偿地捐赠给他曾经所在的老虎团(中铁 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孩子们看着家中墙上挂的字画,在泪流满面中点头应允着老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这些不是普通字画,都是著名书画家在不同时间分别为他提笔赋画的, 不但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更是因为他在引滦入津工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天津人民赋予他最崇高的敬意和高度赞扬!

解少文叔叔的女儿遵照父亲遗愿捐赠字画
以前他经常摸着 "虎"字说: "这些字画所蕴含的意义不是他解少文自己的 功劳和荣誉,它们是属于老虎团,属于铁八师,属于铁道兵的。"
2024年3月26日 ,解叔叔在宁夏老家走到他84岁的人生路口时, 因病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他带着无限的眷恋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去追寻他远去的老伴和老战友了。
解叔叔逝世的消息一经传出 ,曾经的铁八师,如今的中铁十八局机关退休群里很多老战友纷纷在群里留言悼念他,表达内心万般不舍和怀念。 我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不仅仅因为他和我老父亲同是一个师的战友,我的前辈,更因为他也是我所敬仰的铁道兵中的传奇人物之一。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烛照前路;有一种力量, 生生不息,催人奋进。解 叔叔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充实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他的光辉事迹,更是功在千秋,永载史册,在铁道兵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孙雅丽 , 副主任医师, 本科, 毕业于天津医科 大学临床专业, 原就职于天津市海河医院超声科, 从事全科超声诊断38年, 在省部级专业及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及综述共10余篇 , 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3项, 参与天津市局级课题研究 2项。目前就职于天津市 津南医院超声科。
槛外人 202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