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听法录·卷二》
第三回 前世因缘
柳静尘自那夜见白狐显形后,心中疑惑非但未减,反更添几分。他在陈隐士家中盘桓数日,每日晨起必先展读青娥所赠《金刚经》,字字如珠玑,读来竟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日清晨,柳生正对窗诵经,忽见经页边缘浮现几行淡金色小字,细看却是:"欲知前世因,月满访故地。"墨迹在阳光下渐渐隐去,如露如电。
陈隐士见柳生连日心神不宁,抚须道:"贤弟若放不下那桩奇遇,不如随老朽去访一位异人。"
二人翻过两道山梁,来到一处茅庵。庵前溪水潺潺,一位麻衣老者正在石上垂钓。陈隐士上前行礼:"镜湖先生别来无恙?"
老者头也不抬:"为这书生问狐仙事?"话音未落,鱼竿忽沉,钓起一尾金鲤。老者将鱼放入柳生怀中:"剖开它。"
柳生迟疑间,金鲤竟自裂开肚腹,吐出一枚晶莹玉坠。镜湖先生叹道:"二十年前,天台山猎户设陷阱捕得一只白狐,恰被游学的柳公子所救。那白狐临去时,叼走了公子随身玉佩。"
柳生细看玉坠,背面果然刻着"静尘"二字,顿觉头痛欲裂,恍惚间似见前尘往事——
暴雨夜,少年书生冒雨拆解铁夹,鲜血染红袖口。白狐前爪受伤,却仍不忘叼起落在地上的玉佩,三回首才遁入山林。
"原来如此..."柳生抚额低语。再抬头时,镜湖先生已不见踪影,唯余鱼篓中一缕白毛随风飘散。
第四回 月夜显真
待到月圆之夜,柳生辞别陈隐士,独返净业禅寺。山路月色如洗,却不见当日古寺踪影。正彷徨间,忽闻木鱼声声,循音而去,竟在断崖边见那白眉老僧闭目打坐。
"大师!"柳生疾步上前,"青娥姑娘何在?"
老僧睁眼,目中精光湛然:"施主来得正好。"袖袍一挥,崖下云雾散开,露出残垣断壁——哪里是什么禅寺,分明是荒废多年的破庙。
柳生大骇,却见废墟间有白影闪动。青娥素衣散发,正在残佛前焚香礼拜。月光穿透她的身体,在地上投下淡淡狐影。
"青娥姑娘!"柳生忍不住呼唤。
女子回首,眸中泪光盈盈:"公子终究来了。"话音未落,忽有黑云蔽月,狂风大作。一个黑袍道士踏阴风而至,厉声道:"妖狐盗我丹书,今日难逃天谴!"
青娥将经卷护在胸前:"这《楞严经》乃我百年抄录,何时成了你的?"
道士冷笑,祭出符箓化作火蛇。危急关头,老僧忽然现身,禅杖顿地:"阿弥陀佛!"金光过处,火蛇尽散。道士怒极:"老秃驴多管闲事!"又催动更多符咒。
柳生见青娥面色惨白,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一道雷光劈下,他怀中《金刚经》突然展开,经文化作金盾挡住雷霆。青娥趁机现出原形,九尾如扇展开,将道士扫落悬崖。
月华重现时,白狐已萎顿在地。柳生抱起它,发现前爪旧伤赫然在目。老僧叹道:"她为报恩强修人形,今日又耗损真元,恐难维持..."
第五回 听法真心
柳生将白狐带回陈隐士草庐,日夜诵经不辍。第三日黎明,白狐忽然开口:"公子不必如此。听法,不是说天天听法就一定能得道..."
柳生含泪接道:"真正信佛、信法的人,不希望得到什么利益、什么好处。"
白狐眼中闪过惊喜,继续道:"要能心不贪而常常听法..."柳生抚其背毛:"常常听法还没有贪心。"
忽有金光自窗外射入,照在白狐身上。它的形体渐渐透明,化作一位缁衣比丘尼,却是青娥模样。她向虚空合十:"弟子明白了,报恩是执,形貌是妄,唯有佛法是真。"
门外传来老僧笑声:"善哉!百年修行,今日方得正果。"原来他早知青娥需过"情劫"才能脱去妖身,特借柳生因缘点化。
柳生此刻亦恍然大悟,向青娥深深一揖:"多谢仙姑点化。"再抬头时,眼前只剩案上经卷,墨香中混着一缕熟悉的幽香。
自此,天台山常有僧侣见一位白衣比丘尼与书生模样的居士在云深处论法。有人说那书生后来著《无求录》,开篇便写:"听法不为求利益,无心恰恰是真心..."
(卷二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