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文/高春(江西)
找一个山清水秀之地
摆好画夹 不画草木流水
静心描摹心中的她
淡淡的初绘
勾画出她的曼妙身形
尔后 一笔笔认真涂鸦
画了又擦 擦了又画
总是画不出
她藏在骨子里的韵味
叼烟苦思冥想
醺出的泪水
恰好滴落在她的眼眶上
手执纸巾轻轻拭吸
墨淡朦胧
顿悟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2025. 7. 29
【野涧赏评】:高春老师这首《画人》以绘画为喻,展开了一场关于"形"与"神"的哲学思辨。诗人摒弃传统山水画的自然摹写,直指"心中她"这一终极艺术对象,在反复擦改的创作困境中,完成了一场从技艺到心灵的顿悟。
一、创作过程的戏剧性
诗歌以"画夹—初绘—涂鸦—擦改"构建叙事线索,"画了又擦"的循环动作暴露出艺术表达的焦虑。而"叼烟苦思"的匠人形象与"醺出泪水"的情感失控形成张力,最终在"泪滴落眼眶"的偶然中,实现创作困境的破局——这滴意外之泪,恰似八大山人笔下"白眼向天"的墨点,成为形神转换的密钥。
二、视觉语言的革新
诗人将水墨技法转化为诗歌修辞:"淡淡初绘"对应留白美学,"墨淡朦胧"暗示没骨技法。尤其"泪滴眼眶"的意象,既是对"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语)的现代呼应,更创造性地将体液(泪)与颜料(墨)进行物质性置换,使情感成为最珍贵的绘画介质。
三、艺术哲学的升华
末节"顿悟"揭示的不仅是绘画真理,更是存在哲学:当纸巾擦拭的物理动作引发"心灵窗口"的精神觉醒,实则宣告了"以手运心"的艺术终极法则。这种从"形似"到"神遇"的飞跃,与石涛"一画论"的美学精神遥相呼应。
此诗以创作焦虑始,以艺术顿悟终,在12行短制中完成了一场浓缩的艺术革命,其价值不仅在于诗画互文的技巧创新,更在于揭示了当代人重建精神肖像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