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散文川北方言]四
陈仓道:秦岭肚子里的“活算盘”
作者/罗文豪
审核/金玫瑰
朗诵/孙铨
朗诵/心中的太阳
朗诵/幽兰
朗诵/俏春
总编/阳光
陈仓道这名字,听着就带股子诡劲儿。川北的老说书人常拍着桌子喊:"这道啊,是秦岭给老天爷耍的花招——明着是条死路,暗着是条活路;看着是道险关,走着是道机关!"它北头拴着陕西宝鸡的陈仓城,南头扎进汉中的南郑府,像条藏在秦岭褶皱里的长蛇,一蜷一伸就是几千年,藏着的故事比嘉陵江的漩涡还多。

一、地形是块硬骨头:左是刀山,右是火海
陈仓道的地势,能把硬汉吓软腿。川北背夫走惯了米仓道的陡坎,一踏上陈仓道,也得倒吸凉气:"这哪是路?是阎王爷设的考场!"北从宝鸡陈仓起脚,往南一钻就撞进秦岭的胳肢窝,过大散关的风窝子,爬凤县的九回肠,绕两当的乱石滩,穿略阳的白水江,最后像条泥鳅似的滑进汉中盆地——全程三百多里,步步都是"鬼门关"。
最险的是大散关。关楼修在两山的牙缝里,左边是刀削一样的悬崖,右边是能吞人的嘉陵江,路窄得像裤腰带,驮货的骡子过这儿,得贴着崖壁挪,蹄子打滑就可能连人带货滚进江里。老辈人说,当年韩信的兵过散关,是"人拉着马尾巴,马衔着人的裤脚",一步一磕头才爬过去的。有回我跟略阳的药农上散关,他指着崖上的石孔说:"这是搭栈道的桩眼,木头烂了,石头还记着疼呢!"
凤县的"九回肠"更绝。路在山肚子里绕,转得人头晕——刚爬上一个坡,以为到顶了,拐个弯又是一个坡;刚绕过一道梁,以为能喘气了,抬头又是一道梁。当地民谣唱:
"九回肠,九转肠,转得爹喊娘,转得马掉毛,转得太阳落坡还在半山腰。"
药农说:"这路是老天爷故意拧的麻花,考验人的骨头硬不硬,心齐不齐。"
川北有句老话:
"山高挡不住云,路险吓不住人。"陈仓道的地形,看着是绝境,其实藏着生机:大散关的雾能遮兵,九回肠的弯能藏粮,白水江的水急能运货。
就像老说书人说的:"陈仓道的险,是给傻大胆看的;陈仓道的巧,是给有心人留的——它就像个闷葫芦,懂它的人能掏出宝贝,不懂的人只能撞破头。"

二、历史是出连台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陈仓道最出名的戏,是韩信唱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故事在川北茶馆里,能被摆成百样版本,连穿开裆裤的娃子都知道:"刘邦被项羽扔到蜀地,心里不服气,就让樊哙在褒斜道上叮叮当当修栈道,假装要从那儿打回去;暗地里,韩信带着兵,踩着陈仓道的石头碴子,像偷油的耗子似的摸回了关中。"
那阵子的陈仓道,热闹得像赶场。明面上,樊哙的兵"修栈道",把木头敲得震天响,项羽的探子看得眼都直了;暗地里,韩信的兵"度陈仓",白天躲在崖洞里,晚上摸着黑赶路,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连咳嗽都得捂着嘴。有个老兵在略阳的石壁上刻了句"夜行军,脚不歇,为的是天下不流血",字迹歪歪扭扭,却比石碑还沉。
后来这道成了三国的"战场"。诸葛亮北伐,五次出祁山,三次跟陈仓道较劲。公元228年,他派赵云在斜谷摇旗呐喊,自己带着主力扑陈仓,没想到魏将郝昭是块硬茬——就凭千把人,靠着陈仓城的坚墙和陈仓道的险关,硬扛诸葛亮几万大军二十多天。城上箭如雨下,城下尸堆成山,诸葛亮架云梯,郝昭就浇滚油;诸葛亮挖地道,郝昭就往地道里灌烟。最后蜀军粮尽退兵,陈仓道上的血,把石头都泡红了。
可诸葛亮没死心。他跟姜维说:"陈仓道是块肥肉,再难啃也得啃。"后来又派魏延走陈仓道,魏延是个急性子,嫌路绕,想"子午谷奇谋",诸葛亮骂他:"你懂个屁!陈仓道看着远,步步扎实;子午道看着近,一步踏空就万劫不复。"这话说得在理——陈仓道的"绕",其实是稳;陈仓道的"险",其实是防。
老茶馆的掌柜说:"陈仓道上的仗,打的不是力气,是心眼。"韩信的"暗度",是懂"虚虚实实";郝昭的"死守",是懂"以险制险";诸葛亮的"坚持",是懂"天道酬勤"。就像古语说的:"兵者,诡道也;路者,人道也——道随人变,人随道活。"现在陈仓道上的石碑,刻着"韩信故道"的地方,总有人摸碑祈福,不是求升官发财,是求"遇事多转个弯,做人多存点心"。

三、文化是坛老米酒:酿着烟火,飘着侠气
陈仓道的文化,像略阳的罐罐茶,看着粗糙,喝着暖心。它不是文人笔下的诗,是百姓的生计;不是官府立的碑,是背夫嘴里的歌。
凤县的"赶场"最有看头。自古陈仓道是"盐马道",关中的铁器、蜀地的井盐、陇东的皮毛,都在凤县的集市上换——陕西的货郎摇着拨浪鼓,四川的贩子背着背篓,甘肃的马帮哼着花儿,挤在一条街上,吵吵嚷嚷却亲如一家。老掌柜说:"当年韩信的兵过凤县,没粮了,就是靠这些贩子偷偷塞的饼子才活下来的。"现在凤县还有"三省巷",陕西的醋香、四川的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