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无疑是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以卓越的智慧、忠诚的品质和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智慧与忠诚的象征,甚至近乎被神化。然而,关于这位传奇人物最基础的问题——他的出生地,却一直存在争议。
传统观点依据《三国志》中“琅邪阳都人”的记载,认定诸葛亮是山东人。这一观点深入人心,被广泛传播,甚至被写入教科书和地方纪念碑,似乎已成为不容置疑的定论。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诸葛氏宗谱》中“由南阳还河东”这一简短记载,为我们揭开了一段被忽视的历史线索。故事要从蜀汉灭亡后的诸葛京说起。公元263年,蜀汉覆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战死沙场,诸葛家族只剩下诸葛京这一支孤脉。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诸葛京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躲避到偏远之地苟延残喘,而是毅然决定“还河东”。
一个“还”字,意义深远。它不是简单的迁徙、躲避,而是回归,是对根源的确认,是精神的归属。这表明河东对于诸葛家族来说,是从未真正离开的地方,是他们的根。而这个河东,指的是今天山西运城市一带,古称河东郡。在河东的核心地带天兴村,有“诸家地”“孔明井”和曾经香火鼎盛的武侯庙。老人们口口相传,这里是“孔明爷爷出世的地方”。如果没有真实的历史记忆,一个家族不会选择回到这样一个偏远的村落。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古人对于籍贯的认定与现代不同。在古代,战乱频繁,族群迁徙频繁,户籍所登记的籍贯往往是宗族认定地或后来的落脚点,并不能等同于出生地。例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虽被称为“柳河东”,但其出生地却是长安,只因祖籍在河东,族谱挂在那里。同理,“诸葛亮是阳都人”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出生在阳都,阳都很可能只是他家后来挂籍的地方。
天兴村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传说他的母亲逃难至此,在村西南的土窑洞中生下他,当晚天边紫气冲天;他自幼聪明,喜欢在“孔明洞”看书;还在“诸家地”摆阵演练,在村口井边布“水龙阵”。这些传说虽然版本各异,但都指向一个在天兴村出生、成长而后离去的少年。而且,这些传说只讲到他离开为止,没有涉及他后来辉煌的事迹。这种“戛然而止”的传说结构,恰恰体现了其真实性。因为真正留下过足迹的人,会被记住“来过”;而被编造出来的神话人物,才会被一路编到升天、封神。
这些传说并非今天的杜撰,而是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地方记忆”。它们通过老人讲故事、节俗、地名、场所等形式,在村落社会内部传承。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荣河县志》记载“武侯生于天兴,长于天兴”;清代蒲剧老戏本中也唱道“家住荣河在天兴”。此外,天兴村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一和十月初一举办庙会,分别祭诸葛亮的生辰与忌日,与陕西五丈原诸葛庙的祭祀日一致;村里的地名“孔明洞”“诸葛巷”“诸家地”也与传说地点吻合,写在村志和旧地契中,从未中断。
综合宗谱记载、地名、传说、节俗、戏文等多方面线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逻辑闭环:诸葛亮不是在阳都出生,阳都是后来挂籍之地;也不是在南阳出生,南阳是他耕读之地;他真正出生、成长并走出去的地方,是天兴。
诸葛亮的出生地之争,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地理问题,更是一个文化溯源问题。它提醒我们,在对待历史时,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史料,而要综合多方面的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民间传说和地方记忆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不像正史那样严谨,但却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具有独特的价值。
有些历史,不在殿堂之中,而在炊烟深处。天兴村见证了诸葛亮未成名时的模样,这里的传说和记忆,是对诸葛亮一生最本真的追溯。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诸葛亮出生地的真相,不仅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