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图文/赵军 总编辑/方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之际,7月23日,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大敏率队赴昆明中州药业,专程慰问96岁高龄的"四朝元勋"赵中州。这位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医学专家,企业创办人于一身的传奇人物,用一生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赤子情怀。

在昆明中州药业展厅内,一件件泛黄的军功章、斑驳的作战地图和发黄的日记本,勾勒出赵中州跨越世纪的奋斗轨迹。当慰问组成员驻足观看抗美援朝时期留存的军装时,赵老轻抚着胸前的勋章娓娓道来:"当年在长津湖战役中,我们靠着三把炒面一口雪,硬是把敌人赶出了三八线......"这朴实的语言,让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王大敏厅长仔细端详着展柜中的"国家级保密专利"证书,感慨道:"赵老将战场上的攻坚精神延续到科研领域,六十年如一日专注医药研发,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实干精神,正是我们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榜样!"

"60岁离休时,很多人劝我安享晚年,但我放不下为战友研发特效药的初心。"赵中州指着展墙上泛黄的联合门诊协议书说。上世纪90年代,他带着自主研发的"国家级保密专利"技术,在全国32个城市建立专科连锁门诊,累计接诊患者超百万人次。

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赵老更是将军人作风转化为创业激情。"当时建厂资金紧张,我和工人们扛着设备徒步上山。"如今,由他创办的中州药业已形成"产学研销"完整产业链,累计安置退役军人就业超200人,其"军转民"经验被写入《中国民营企业创新案例》。

在企业荣誉墙上,"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的金字奖牌格外醒目。王大敏厅长郑重向赵老宣读了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的最新指示:"要把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做实做细,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
"领导的讲话让我热血沸腾!"赵老紧握厅长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当年在朝鲜战场,我们靠的是'人在阵地在'的信念。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健康中国'战略尽一份力!"

活动尾声,王大敏厅长与赵老在"创生命健康之源,立医药发展之本"的巨型书法前合影。这幅由赵老亲笔书写的宗旨,恰似一座精神丰碑——它既镌刻着"铁血丹心"的军人本色,又承载着"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更闪耀着"老骥伏枥"的奋斗光芒。

"赵老用一生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深刻内涵。"返程途中,王大敏厅长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服务退役军人的实际行动,让尊崇军人职业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从鸭绿江畔到云贵高原,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科技创新的前沿,赵中州用96载春秋书写了一部"永远跟党走"的壮丽史诗。这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不仅是一次温暖的慰问,更是一场生动的精神传承,激励着新时代退役军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
总编辑札记
有一种精神跨越世纪:九旬老兵赵中州的生命答卷
当96岁的赵中州老人抚摸胸前勋章,讲述长津湖雪夜的峥嵘岁月;当"国家级保密专利"证书与泛黄日记本并列陈列,见证战场攻坚与科研突围的双重淬炼;当"创生命健康之源"的誓言化为安置200名退役军人的实业传奇——这位跨越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改革开放三重时代的"四朝元勋",用一生书写了"退役不褪色"的时代注脚。
这不是普通的生命轨迹,而是一部镌刻着中国精神的史诗。从长津湖畔的三把炒面,到滇池之畔的药品专利;从战场上的"人在阵地在",到车间里的"药在民生在",赵中州用跨越70年的坚守诠释:军人的信仰不会因岁月褪色,奋斗者的脚步永远向着时代需要的方向延伸。他让"铁血丹心"在实验室里绽放,在生产线上传承,在就业安置中生根,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的脉搏紧紧相连。
当王大敏厅长与赵老在"军转民"丰碑前合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致敬,更是传承。这位96岁的"永动机"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军人从不退休,他们的热血永远沸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抗美援朝的冰河铁血,到健康中国的科技报国,赵中州跨越时空的"二次战役",正是新时代退役军人"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的生动写照。
此刻,让我们向这位九旬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的人生启示我们:军人的荣光不在功勋章的多少,而在永不妥协的信念;奋斗的价值不在年龄的界限,而在始终如一的初心。当赵老说"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健康中国尽一份力"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坚守,更是千万退役军人接续奋斗的时代强音。
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传递。从鸭绿江畔到云贵高原,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科技创新的前沿,赵中州的生命答卷告诉我们: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津湖",每一名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赵中州"。让我们以老兵为镜,以信仰为炬,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续写更多"退役不褪色"的壮丽史诗!
总编辑方孔
2025年7月29日写于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