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清欢岁月》 文/冯计英
流年似水慢烹茶,
心有清欢处处家。
花开不必逢君面,
缘起何须问宿涯。
烟雨一蓑养淡泊,
月光半榻枕清华。
红尘醉卧听风起,
笑看浮沉枕落霞。
2025年7月29日于上海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品冯计英《七律·清欢岁月》:于诗意中探寻生命的真意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总是在忙碌与喧嚣中穿梭,心灵愈发渴望一片宁静的栖息地。冯计英的《七律·清欢岁月》宛如一阵清风,带着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悄然拂过读者的心田,引领我们在诗词的世界里,品味清欢,思索生命的真谛。
一、诗之开篇:时光的慢调与心灵的归处
“流年似水慢烹茶,心有清欢处处家”,诗歌开篇便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抓住读者的心。“流年似水”,这是一个被无数文人墨客反复书写的意象,它象征着时光的匆匆流逝,如东去的江水,一去不复返,让人在感慨中生出一种对时间的紧迫感。然而,诗人笔锋一转,“慢烹茶”三个字却将这种紧迫感瞬间消解。“慢”字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对抗时间的姿态,它不是拖延,不是消极怠工,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刻意为自己留出的一段静谧时光。烹茶,本是一件寻常小事,但在这“慢”的节奏里,却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看着水在壶中慢慢升温,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茶香逐渐弥漫开来,这个过程是对当下的专注,是在琐碎生活中捕捉到的诗意瞬间。正如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和、敬、清、寂”,在一杯茶的时光里,我们可以忘却外界的纷扰,回归到内心的宁静。
“心有清欢处处家”,则是对心灵归处的一种深刻诠释。家,在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是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但在这里,家不再仅仅是那几间房屋,而是一种心境。当我们内心充盈着清欢,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宁。这种清欢,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自我的接纳,是一种不依赖外界物质条件的精神富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但他却能在不同的地方找到生活的乐趣,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他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与冯计英的这句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归宿不在远方,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二、诗之颔联:缘分的豁达与生命的释然
“花开不必逢君面,缘起何须问宿涯”,这两句诗蕴含着一种对缘分的豁达态度。花开,是自然界中美好的景象,它象征着生命的绽放与希望。然而,诗人却认为,花开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被某个人看见,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有着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同样,缘分的产生也是如此,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也不需要追问它的起点和终点。“何须问宿涯”,这种对缘分归宿的淡然,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生命中的相遇和离别,都是无常的,我们无法掌控,也无需纠结。重要的是,在缘分发生的那一刻,我们能够用心去感受,去珍惜。
这种对缘分的态度,与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有着相通之处。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缘分也是如此,它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缘分也会随之消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缘分持悲观态度,相反,正是因为缘分的无常,我们才更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命中的人和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为过于执着于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冯计英的这两句诗,提醒我们要学会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以一种更加洒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缘分。
三、诗之颈联:自然的滋养与精神的升华
“烟雨一蓑养淡泊,月光半榻枕清华”,颈联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世界。“烟雨一蓑”,让人不禁想起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样是在烟雨之中,苏轼展现出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而冯计英则更强调在烟雨中对淡泊心境的滋养。烟雨,是一种朦胧的自然景象,它给世界蒙上了一层薄纱,让人看不清远方,却也让人心境变得更加宁静。在这烟雨中,身披蓑衣,独自漫步,感受着细雨的轻抚,聆听着雨滴落在地面的声音,仿佛整个世界都与自己无关,只剩下内心的那份淡泊与宁静。
“月光半榻枕清华”,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美好的画面。月光如水,洒在半张床上,诗人躺在榻上,枕着月光入眠。“清华”一词,既指月光的清澈明亮,也象征着一种高洁的品质和纯净的心境。在这月光的映照下,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与自然的亲近,是对现代社会喧嚣与浮躁的一种反抗。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我们很少有机会与自然如此亲密接触,而冯计英的诗让我们重新意识到,自然是我们心灵的源泉,它能够滋养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绿洲。
四、诗之尾联:红尘的沉醉与生命的超脱
“红尘醉卧听风起,笑看浮沉枕落霞”,尾联将视角从自然拉回到红尘俗世。“红尘醉卧”,并非真的沉醉于世俗的享乐,而是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包容与接纳。在这繁华的世界里,我们难免会被各种欲望所困扰,但诗人却能以一种超脱的姿态,醉卧其中,听着风声,感受着生命的律动。“笑看浮沉”,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人生就像一场戏,有起有落,有得有失,而诗人却能以微笑面对这一切,将浮沉视为生命的一种常态。“枕落霞”,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绚丽而又富有诗意的句号。落霞,是夕阳西下时天边的美景,它虽然短暂,却充满了生命力和色彩。诗人以落霞为枕,仿佛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即使面对人生的终点,也要坦然自若,因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
五、诗之艺术特色:格律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从艺术特色来看,《七律·清欢岁月》在格律上严谨规范,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七律这种诗歌体裁,对格律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明确的规定。冯计英在创作这首诗时,严格遵守七律的格律要求,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例如,首联中“流年似水”与“心有清欢”,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对仗十分工整;颔联中“花开”对“缘起”,“不必逢君面”对“何须问宿涯”,不仅在形式上对仗工整,而且在内容上也相互呼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然而,这首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格律的严谨,更在于它所营造出的意境。诗人通过巧妙的意象组合,将时光、缘分、自然、红尘等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例如,“流年似水”与“慢烹茶”,一个是时间的流逝,一个是对时间的掌控,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生活节奏的独特理解;“烟雨一蓑”与“月光半榻”,一个是朦胧的雨天,一个是清澈的月夜,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相互映衬,展现出诗人在不同环境中对心境的追求。
六、诗与人生:清欢的启示与生活的哲思
冯计英的《七律·清欢岁月》,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常常在追求物质享受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心灵变得越来越浮躁。而这首诗所传达的“清欢”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清欢,不是对生活的消极逃避,而是在繁华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在简单生活中感受幸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名利,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从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关于人生的诸多启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和挑战,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欣赏风景的心和面对挑战的勇气。在面对缘分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不要过于执着;面对自然时,我们要学会敬畏,从中汲取力量;在面对红尘俗世时,我们要学会超脱,不被欲望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坚定。
冯计英的《七律·清欢岁月》以其深刻的内涵、独特的艺术特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世界。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品味清欢,思索生命的真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首诗,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启示,清欢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