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之行
文/成秀玲(山东邹平)
七月末,正值头伏,气温仍在四十多度徘徊,空气闷热又潮湿。空调与风扇二十四小时超负荷运转着,短短半个月,便耗去三百多度电。烈日高悬,那股股热浪,好似能钻透人心,我不禁暗自思忖:今年要是没了空调,日子还能过下去吗?
“叮铃铃……” 电话铃声响起,是小孙子打来的。他突发奇想,嚷着要吃去年在淄博小义乌买的五香牛肉干。在我心里,他的话就如同圣旨一般。即便天气酷热难耐,我也丝毫没有犹豫,立刻动身。先乘公交来到汽车站,没过多久,便坐上了前往周村的班车。算起来,我已有十年未曾独自踏上这座古老的城市了。上车后,我下意识地扫视了一圈车内,发现这班车竟还是十年前的模样,只是司机不知已经换过多少茬。此时,只剩下最后面的座位,我便坐在了司机旁边的大暖气包上。司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仿佛在问:有座位为何不坐?其中缘由,唯有我自己清楚。
班车在宽阔平坦的邹周路上疾驰,窗外热浪滚滚,车内却凉爽舒适。相较于轿车,我还是更喜欢乘坐大巴。大巴空间宽敞、视野明亮,沿途的风景一览无余。而且,那种上下颠簸、左右摇晃的感觉,就像坐花轿一般,让人飘飘欲仙,仿佛置身于如梦似幻的境地,似睡非睡,惬意至极。
恍惚间,一段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十年前,我独自一人前往周村中医院给大孙子买药。在返程途中,遭遇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以 “穷人” 为由,“借” 走了我钱包里的所有钱财,且从此再无归还之意。那时,大孙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如今他都已经读高三了。十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仍心有余悸,胆战心惊,以至于此后都不太敢独自出远门,真可谓是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啊!那些过往的事,历历在目,不堪回首……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祖国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国民素质日益提升,收入也显著提高,祖国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如今所见所闻,处处都洋溢着温暖与美好。人们凭借自身本事吃饭,依靠智慧谋生,生活安定,邻里间温馨友爱。一个充满文明的社会主义古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巅。
班车一路畅行无阻,平安抵达目的地——周村信誉楼购物中心。我满载而归后,来到 148 医院门前候车返程。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我往返古城的必经之地。今日故地重游,不禁触景生情。我坐在站台的躺椅上,恍惚间,一组温馨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勾起我万千思绪,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在班车启动的那一刻,我久久凝视着,沉醉其中,直至画面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2025 年 7 月末 (李咸化整理)
附:平凡旅程见证时代变迁(读后感)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成秀玲老同学发在师范七五级群中的文章,《古城一行》以质朴笔触,串联起个人经历与时代风貌,展现出独特韵味。
文章开篇以七月酷热难耐的天气入笔,借空调用电之多凸显高温,为出行渲染了艰难氛围,引出因孙子想吃牛肉干而毅然前往周村的缘由,生活气息浓厚。
途中,作者乘坐班车,通过对班车环境的描写,如空间大、能赏沿途风景等,展现个人喜好,字里行间透着惬意。但思绪忽转,回忆起十年前在周村被 “借” 走全部家当的遭遇,“一遭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生动传达出当时留下的心理阴影。这一回忆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呈现,更暗示过去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
然而,文章重点着墨于当下的改变。作者指出十年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素质提升、收入提高,社会充满温暖美好气息。此次古城之行一路畅通、相安无事,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时代进步带来的社会良性转变。
结尾处,作者在返程站台触景生情,沉浸于温馨画面,进一步强化这种时代变化带来的情感触动。全文以小见大,从个人一次简单的古城之行,折射出祖国发展对人民生活、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时代进步的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