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 萨 " 考
作者:李葆春
我退休后,用十年时间,乘海陆空各种交通工具,周游了神州大地的名山胜水、古迹遗珍。旅程处处佛踪隐隐,尤以"菩萨"的形象深烙心田。今提笔将所感所思录下,与大家分享。
溯源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指有情,故菩萨本义为"觉悟有情"。在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中,凡被尊称为菩萨的皆为至善的化身,承载着济世度人的宏愿。
流变
佛教源起天竺(今印度),其大乘一脉亦称"菩萨佛教",核心教义是普度众生。传入华夏两千多年来,发源地已渐趋式微,而中国则成为佛教沃土,蔚为大观。其中最为世人所景仰的当属四大名山供奉的菩萨:山西五台山的大智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的大行普贤菩萨、浙江普陀山的大悲观音菩萨、安徽九华山的大愿地藏菩萨。此四者,堪称汉传佛教菩萨信仰之典范。
四圣象征各不相同,法相寓义深远:文殊菩萨骑乘威猛青狮,手持经卷与宝剑,送来智慧,斩断烦恼,智勇双全之德昭然;普贤菩萨安坐六牙白象之上,手持如意与金刚杵,象征愿行之力能推离一切障碍,助众生实现如意愿景;观音菩萨端坐清净莲台,手持杨柳枝遍洒甘露,玉净瓶盛满慈悲,寻声救苦的形象深入人心;地藏菩萨坐骑为独角瑞兽,持锡杖与摩尼宝珠,既能震开地狱之门,又能以光明照彻幽冥,令"罪鬼"脱离苦海,彰显大愿无尽的精神。
哲思
佛学泰斗赵朴初先生曾言:"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逻辑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亦称誉佛教徒处于"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他们的论述精辟,揭示了佛教的特质:在世界观上否认至高无上的"神",主张无神论;在认识论上强调自觉,将个体解脱与济度众生紧密相联,体现了深邃的人文关怀与利他精神。
佛教的影响,早已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泽被深远:首先是文学焕新,数千卷梵文经典的翻译工程,不仅引入新思想,更带来全新的意境、文体与遣词造句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汉语文学的疆域。陶渊明之超然、白居易之平和、苏东坡之旷达,其诗词境界无不受佛理禅意的滋养。其次,佛教还推动了艺术载体的兴起与发展,石窟摩崖、建塔塑像、壁画丹青等艺术形式,如春笋般遍布华夏。敦煌、云冈、龙门、大足……这些举世无双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中华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其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至今不容忽视,令人叹为观止。
回望千年佛光,这些凝聚着先民智慧与虔诚的佛教文化遗产,地位举足轻重。其中蕴含的慈悲、智慧、精进、平等、利他等精神精华,如同不竭的源泉,仍能为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养料和道德启迪。
写于2025年7月25日
【作者简介】
李葆春,一位有着41年军龄的退休军人,曾三次立三等军功,在职任主官时,荣获军、大军区、全军“先进单位和个人”;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一位古稀有余的老人。退休后,喜爱上文学写作,印刷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无悔》和文学作品集《心潭清浅》,在"嫩江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现任"嫩江文学"大连分社社长,虽受耳聋、眼花、脑梗的困扰,仍老骥伏枥,在文学写作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