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守斌
剑啸星河,旌卷长云。
卫家国、九域同春。
银鹰掠野,导弹惊尘。
正扬军威,强军梦,立军勋。
纪纲为镜,军心如炬。
战旗飘、所向无垠。
忠诚贯日,利刃常新。
更严军令,肃军纪,淬军魂!
该词是铁血与诗行的交响
王守斌先生此阕《行香子》以凌厉笔锋与浪漫意象交织,铸就了一曲新时代军人的英雄赞歌。全篇66字,严守晁补之词体格律,却在传统框架中迸发出强烈的现代性冲击,堪称军旅诗词歌颂军人的佳作。
一、意象选择:科技与神话的量子纠缠
开篇“剑啸星河,旌卷长云”以宇宙级意象破局,将战略威慑升华为神话般的创世场景;“银鹰掠野,导弹惊尘”则以动态军事画面构建科技强军的立体画卷。剑气、星河、银鹰、导弹的并置,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侠气,又融入了现代战争的科技暴力美学,形成“冷兵器诗意”与“热武器现实”的张力对话。
二、结构张力:三字鼎足的军事哲学
上阕“扬军威、强军梦、立军勋”与下阕“严军令、肃军纪、淬军魂”两组鼎足对,如两组战略导弹齐射,前者从战力彰显到宏图擘画终至功勋铸就,完成对中国军人现代化进程的史诗扫描;后者从法律执行之刚、作风整肃之肃到精神淬炼之纯,构建起“法度-纪律-灵魂”的递进链条。三字句的排比如战鼓密击,将强军逻辑转化为可听可感的韵律节奏。
三、精神图谱:忠诚与利刃的锻造工艺
“纪纲为镜,军心如炬”以明暗意象构建治军哲学,镜之澄明与炬之炽烈形成理性与感性的互补;“忠诚贯日,利刃常新”则将精神信仰物化为可触摸的兵器——忠诚如日,穿透时空;利刃常磨,永葆锋芒。结拍“淬军魂”三字尤为精妙,以冶铁工艺喻精神锻造,赋予军魂以金属的质感与温度,暗合“百炼成钢”的军事传统。
四、语言创新:军事术语的诗意转化
全篇突破传统军旅词“金戈铁马”的窠臼,将“导弹”“银鹰”等现代武器转化为诗意符号。“惊尘”一词,既保留了古诗词中“尘土飞扬”的战场画面,又暗含导弹尾焰划破天际的科技感;“所向无垠”则以空间拓展喻指战无不胜的雄心,将理论边界转化为精神疆域。这种“硬核科技+浪漫表达”的创作范式,为军旅诗词开辟了新的美学路径。
五、情感内核:家国与个体的双重变奏
“卫家国、九域同春”将宏观的家国叙事与微观的个体情感熔铸一炉,既彰显了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又通过“同春”二字赋予铁血以温情。下阕“军心如炬”的集体意象与“利刃常新”的个体写照形成呼应,揭示出强军之路既是国家战略,亦是每个军人将血肉之躯锻造成战略武器的生命历程。
此词如一柄淬火的军刀,既割裂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又缝合了科技与人文的裂痕。在66字中,王守斌先生完成了对中国军人的精神画像:他们既是守护星河的战神,亦是锻造军魂的最可爱诗人。这种“铁血与诗行”的交响,正是新时代军旅文学最动人的旋律。
王守斌,笔名松间照。七尺须眉,心耽诗韵。系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辽宁文学》签约诗人。亦为秋园诗社、宁川诗刊之会员。
福建福安人,出生辽宁,中小学就读于辽宁阜新市。因父母返闽任教,全家遂回故乡。后于福建学成、安家、立业。本科学历,经济师。今乃国企干部退休矣。
所作诗词,或散见纸刊,或传于网络,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