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六个每一个”,让边疆教育绽放独特光芒,让每个生命都精彩,2025年7月27日至28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三和教育)”(与自己生命的和谐,与他人生命的和谐,与天地万物生命的和谐)走进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兰坪县民中高三年级清北班,与同学们深度沟通“新高考的方向方式和方法”。在第二天的高快作文批改讲评环节,同学们通过“三轮进阶式”评改机制——首轮同伴互批互改培养合作力,次轮小组推选锤炼鉴赏力,终轮全班遴选展现集体智慧,最终评选出兼具思想深度与时代特色的“今日高快作文之星”五名。今选获奖者李玉增的佳作,以飨读友。
《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守正与创新,恰似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而言,唯有坚持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方能踏上成功之路,抵达人生巅峰。
守正:坚守正确,筑牢人生根基
守正,意味着坚守正确之道。坚守正确的基础,是我们迈向高处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石。
一棵树,若没有错综复杂、深扎入地数尺的根系,便无法在狂风暴雨中傲然挺立;一栋高楼,若没有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稳固地基,也无法屹立于大地之上、直插云霄,只会轰然倒塌,沦为一片废墟。同理,一个人若没有坚守正确的基础,筑牢自身的根基,便难以实现心中的目标。
我们应以自身为根本,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人生路上,从无捷径可言,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踏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守正之余,创新不可或缺
守正固然至关重要,但我们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守正,而应积极坚持创新。否则,便会陷入固步自封、自我麻痹的境地,最终酿成大错。
清朝以前,中国在科技、社会、思想等诸多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然而,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固步自封,致使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和思想启蒙的机遇。自此,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中国人民也因此遭受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铭记这段历史,正是为了警醒世人: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
创新:点亮前行,引领成功之路
创新是石,能擦出希望的星星之火;创新是火,可点亮人生的璀璨之灯;创新是灯,会照亮前行的漫漫之路;创新是路,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具备敢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思维的多样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创新之路上。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会做一道题,更要学会做一类题,甚至要尝试自己创造出一类题。从问题的根本出发,从知识的源头着手,通过创新,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生道路千万条,且每条道路都各具特色。当你发现自己在走前人留下的老路时,要及时纠正方向,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别人的路,只会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唯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够超越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守正创新相统一,共赴人生巅峰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做到在守正中有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身处科技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激发自身的动力,时刻怀揣一颗守正创新的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做好自己的事情,最终走向人生之巅。
青力点评
李玉增以边疆学子的独特视角,采用小标题式作文,层次清晰,恢宏大气。开篇以《礼记》名句引出论点,自然且具文化底蕴。论证时,将守正与创新分别阐述,又结合历史与学习生活实例,生动具体。多处比喻、排比的运用,增强了文采与说服力。结尾呼应开头,强调二者统一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走向巅,既恪守传统文化根脉,又勇拓时代新境,生动诠释了“守传统之正,创未来之新”的深刻命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兼具民族特色与普适价值的思考范本,是一篇既有思想又有文采的佳作!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