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金涛
漫步在万里长城的青砖古道上,凝视北京故宫的雕梁画栋,驻足秦始皇陵千军万陶俑前,每一个有心的观察者都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细节:这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的伟大工程,每一块砖瓦、每一尊秦俑上都镌刻着工匠的名字。这不是简单的签名艺术,而是中国古代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一种跨越两千年的责任追究机制。正是这种让每一个工匠心惊胆颤的严格责任制,造就了令世界惊叹的工程奇迹也为当代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古代追责制的现代启示
秦代“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工匠必须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刻记姓名,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便可按名追责。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 必行其罪。这种制度设计产生了惊人的效果:秦始皇陵出土的箭簇误差不超过0.1毫米, 长城历经两千年仍坚固挺立。
古代统治者深谙一个道理: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和严厉的后果承担,就不可能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北宋李诫在《营造法式》中,详细规定建筑责任终身追究,明代紫禁城建造者蒯祥的名字至今仍被铭记。这些历史经验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责任与成就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追究制度是铸就辉煌的基础保障。
相反,追责一旦缺失,就要付出沉重代价。任何小事,刚开始你没有去有效阻止,等形成风气后再设法阻止,就要花百倍精力纠正,而且也很难改变。这种情况在当今干部管理领域尤为突出,如某个干部出现轻微违纪行为未受到追究后, 便会形成不良示范,导致很多人效仿。近年来查处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往往始于早期对小问题的纵容。历史与现实共同告诉我们:追责必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否则将出千倍、百倍的纠错成本。
追责是斩断前腐后继的利剑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项伟大的建设工程,方针政策决定以后,选拨什么样的干部成为能否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当前,反腐败斗争虽取得压倒性胜利,但腐败现象仍未根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选人用人责任链条断裂。某些领导干部在推荐提拨干部姿意妄为, 一旦所提拨者出现问题, 却很少追究推荐者的责任。这种权责不对等的现象,无异于变相鼓励不负责的选人用人行为。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保举连坐”责任追究制,推荐者需对被举荐者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唐代科举考试中,考官需在录取试卷上署名,对选人质量终身负责。这些古代的智慧启示我们必须建立选人用人的终身追责制形成“谁推荐, 谁负责”的责任闭环。只有让伯乐对其相中的“千里马”承担长期监督责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干部选拨任用中的随意性和不正之风。
追责必须约束与激励
双轮驱动责任追究不是目的,而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推进的手段。在强调严厉追责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褒奖。国家乒乓球队张燮林教练力排众议举荐邓亚萍的故事,正是一个激励担当的典范。这种“为事业举贤才”的担当精神,与古代“外举不避仇,内拳不避亲”的祁黄羊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唯有约束与激励双轮驱动,赏罚分明,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干部队伍的创造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从秦俑身上的工匠之名到当代干部管理的责任清单,责任始终是成就伟业的基石。两千年前, 秦朝工匠因责任而创造奇迹;两千年后, 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以责任铸造辉煌。当每一个决策者,执行者都明白自己的名字将与工作成果永远联系在一起时,当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都能追溯到具体的责任人时,我们就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追责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将以制度的力量,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在现代化征程上破浪前行, 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简介:
冯金涛,新华日报驻无锡记者站原站长、主任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