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097

“西伯利亚”
刘家国
在山东红旗机械厂说 “西伯利亚”,都知道是北沟的代称。
三线建设遵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指示,红旗厂在选址时确定了三个大山坳:一是王庄(厂部),两面环山靠公路;二是南沟,北依山南向阳,靠近王庄;三是北沟,三面半环山,基本封闭。群山把北沟严严实实地围了一圈后,只在西北处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豁口。没有这个巨大豁口,北面的仁里村和西面的刁崖村,就无法出入。正是这个天然的巨大豁口,可以让西北风无拘无束地、肆无忌惮地灌进沟,一灌到底,这是我们特别不希望的。北沟隔山远在厂部的西北,冬天又寒冷异常,于是就有了这个“雅称”。北沟子弟学校的学生们,星期天或穿山洞或绕行七八里路去王庄的篮球场、邮电局、门市部、医院、理发店什么的,常被那里的学生们瞧不起,戏称是从“西伯利亚乡下”来的,自己也会感到低人一等,都盼着什么时候能搬到王庄住。大山洞里有两个车间,三车间下班去王庄吃住,条件好点吃的也好点,二车间下班回北沟,条件差点吃的也差点。毕竟住北沟的人员最多,单身也最多,仅到食堂就餐的就有八百多人,他们也希望去王庄。
作为新人进厂,我们的身份是学员,首先要在北沟统一接受半个月的培训,之后分配到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是未知数。
第一次去大食堂吃饭,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西伯利亚”的寒冷和就餐的宏大场面。大食堂又是北沟电影院,建在半沟半底,需要通过长长的台阶上下,面积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里面光秃秃的,没有一张桌凳,十个卖饭菜的窗口八个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两个窗口一直关闭,只有在三八妇女节那天再开,专为女同志服务。一直开着的门窗冷风习习,排队的人都双手插兜,胳膊夹着饭碗饭盒,尽量把脑袋往大衣领子里缩,戴帽子的也尽量把帽子拉低遮住耳朵。买上饭的,有的端回去吃,大部分都到后面的宽阔处,菜碗往地上一放,几个人蹲下围在一起,就这样一堆一堆的,边吃饭边说笑。突然,队伍前面一阵骚动和争吵,有人互相推搡声音很大。原来是后面几个人挤得前面买上饭菜的人出不来了,用力挤出来的时候菜汤弄脏了后面人的衣服。争吵声越来越厉害,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两个人干脆都放下了饭碗,拉开了架势准备动手。不过还好,立刻有人出来说话,不一会儿事态就平息了,两个人还互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像没事似的蹲在一起吃饭。也难怪,前面蹲着的都吃完了,排队的还有百多人,天气又冷,着急也是情有可原的。几百人就餐的大食堂像个大舞台,天南地北的口音,叮叮当当的敲碗声,吆喝着找人声,跑来跑去的脚步声,此起彼伏在屋顶上空回荡,热闹非凡。
几十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几个不认识的人共同吃饭,见有人把碗里的一点剩菜汤倒了点开水边吃边喝,就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在三线军工厂待过?”没想到他惊奇的看着我说:“你怎么知道?我们认识吗?”其实这就是当年我们饭后差不多都有的一个习惯,剩点菜汤,手里还有点馒头,就去开水炉那里接点开水,既热乎又当喝水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给四两馒头灌灌缝,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了。
有一次晚饭后刚回到宿舍,大喇叭通知说食堂来了烧鸡,数量有限,我们又撒腿跑了回去。刚吃了四两馒头,又吃了一只半大的烧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管后勤的压力也挺大,虽想尽力满足,无奈货少人多。食堂的饭菜普通的再也无法普通了,近似吃斋,我就这样一直吃了八个年头。
冬天的西北风每晚呼号,不上夜班就赶紧早早的半躺在被窝里看书。厂里规定宿舍里不准用电炉,生煤炭炉子可以,但那是家属区的事,还得凭供应票。单身宿舍都是石头墙,不密封,房顶又矮,睡觉盖两床被子还要再盖上大衣蒙头,早晨起来毛巾和脸盆冻的都粘手,一不小心会粘去皮。由于刚进厂在北沟不适应,就从那个冬天开始,我断断续续的感冒了整整一年。
往事虽过数十载,依然梦回老北沟。“西伯利亚”条件虽苦,我们却无所畏惧,关键时刻照样冲在前干在前。“西伯利亚”出来的人,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呢?
作者简介:
刘家国,男,1957年生人。
山东日照市人。
1974年~1975年上山下乡知青。
1975年~1982年招工进入山东红旗机械厂职工。
1982年调回原籍工作。
2017年退休。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