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领略千年运河风华
清心阁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西北部,静静矗立着一座建筑,它的屋顶犹如扬起的船帆,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灵动的美感,与周边的绿意和水系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现代与历史交融的画卷,这便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是一部承载着千年运河历史与文化的生动史书。
2025年7月27日,我们老少三代一家六口驱车前往博物馆参观。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共享大厅,其屋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船”,坚实而厚重,仿佛在诉说着大运河曾经承载的无数过往。大厅宽敞明亮,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地面上,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温暖。穿过大厅,便来到了展陈大楼,这里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也是我们探寻运河历史的起点。
“京华通惠·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位于展陈大楼二层,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为8个部分,将大运河从史前至当代的发展脉络一一呈现。在这里,1000多件文物、艺术品宛如时光的使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在展览的第二部分“渠通幽州 多元融合”,一把带木柄铁锸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的锸头为长方形,木柄截面呈椭圆形,与现代铁锹不同,下部是“铁包木”的形制。难以想象,隋代的劳动人民就是凭借如此简陋的工具,开凿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这把铁锸,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象征,让我对他们的伟大创造力肃然起敬。
继续前行,来到“辽金建都 漕运通济”部分,一件铜坐龙格外引人注目。它昂首闭口,前腿直立,双股尾盘绕上翘,造型独特,融合了龙、虎、狮、麟等多种动物的形象特征,展现出与中原龙不同的审美趣味。作为金代皇家御用饰物,它见证了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的重要历史时刻,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而一方看似不起眼的墓志,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墓志上刻有“通州乡贡进士朗郑肩撰”“大定十七年四月四日,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新茔”等字样,两次提到通州,是北京发现的最早关于通州的文字记录,为研究金代通州建置提供了重要实证。这些看似平凡的文物,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让我们能够触摸到过去的岁月。
随着参观的深入,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大运河的兴衰变迁。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霸而开凿运河,到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全线贯通,成为经济动脉和维护统一的纽带;从辽金时期幽州地区的政治中心转变和漕运路线调整,到元代大运河的盛极一时,北京成为全国都城;再到明清时期为保障漕运而进行的整治修葺,以及近代大运河因黄河决口而辉煌落幕,直至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每一个历史阶段,大运河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水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连接南北、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除了丰富的文物展示,博物馆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在“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中,依托目前国内博物馆规模最大的三维衍射系统装置,我仿佛置身于漕运鼎盛时期的通州,跟随船只一路南下,领略了运河沿岸天津、沧州、临清、聊城、洛阳、无锡、扬州、杭州等10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嘹亮的船工号子在耳边响起,舞龙、舞狮、小车会等民俗活动热闹非凡,两岸的市井烟火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不仅肩负着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任,还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馆内经常举办各种主题的讲座、工作坊和研学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走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座博物馆就像一座时光宝盒,珍藏着大运河的千年记忆,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它不仅让我对大运河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和伟大的创造力。大运河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而这座博物馆,将继续见证它的辉煌与变迁,成为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