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河头 老屋忆梦
文/月 亮
老屋的炊烟
在记忆的烟霞里徘徊
南河头 像一首古老散曲
在蠡湖一隅的历史长河里泛起涟漪
那是岁月藏起的琥珀
镌刻着儿时斑斓的梦
蜿蜒的小巷 风痕
锁住了往昔的辙印
每一步 都踏响了
年少时光里的风铃
老屋的平台上
仿佛又看到了父亲的身影
在那儿拾掇着他亲手栽培的花树
那些曾经喜爱的花儿
在季节轮回中开了又谢
谢了又长出新枝嫩芽
如时光里细碎的剪映 在风中回响
推开那扇吱呀的木门
情感的泪水奔涌而出
墙壁上的相框里
曾经 承载着父亲的荣耀
那是八年军旅生涯的立功奖状
一杆竹梯伫立在过道旁
昏暗的灯光下 闪现出
为人师表的母亲
认真细致的在批阅作业
灶台上的烟火早已熄灭
时光中 掩映着慈爱温柔的母亲
将平淡的日子烹饪出幸福的味道
生活里的故事在炉火中翻滚
那是祖辈传承的醇厚 守望
窗边的竹椅 摇响了盛夏的蝉鸣
我在一台老式收音机里
一遍遍聆听那些久远的英雄事迹
月光洒在斑驳的憧憬里
给梦想披上一层七彩阳光
南河的水 在平仄的诗行里流淌
老屋的影子 在波心荡漾
每一道波纹 烙刻着回忆的脉络
沉默的老屋 孤独的旧巷
你是我灵魂的故园
即便风雨将你斑驳
我的思念 我的情感
依然在你的梁柱间穿梭 珍藏
岁月如歌 往事如烟
父亲和母亲的正直无私
善良豁达感染着我
如同那间老屋 是我心中
那盏永远不灭的灯
无论在哪里 你的光芒
永远都照亮在我的灵魂深处
褚月华,笔名楚悦,又名月亮姐姐,江苏宜兴人,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宜兴荆溪诗社社员。阳光国际文学社常务社长,文学总监。2009年起在《湖南日报》《火花》《西部散文选刊》等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作品,曾在2012年央视网络征文《寻找方大曾》活动中获得三等奖。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征评获奖者。2023年三月荣获世界诗歌联合总会“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赛”金笔诗人奖,同年五月获得第七届 《世界最美爱情诗大赛》传世佳作奖。2023年在《中华诗园》首届红色诗歌大奖赛中获奖,同年九月在第四届孔子诗歌杯全球诗人创作大奖赛中获奖,《中国当代诗词名句》前二十名,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铜奖。2024年在《面朝大海 新诗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诗心岁月里聆听花开之声,温暖漫漫长路。
【诗评欣赏】
岁月琥珀中的灵魂故园
——评月亮《南河头 老屋忆梦》的记忆诗学
作者:富有
月亮的《南河头 老屋忆梦》如同一枚被时光打磨的琥珀,将南河头的老屋、亲人与岁月凝结成透明的诗行。在蠡湖一隅的历史长河里,这首诗以“忆梦”为线索,让炊烟与风铃、花树与奖状、灶台与收音机在记忆中交织,最终在“灵魂的故园”里完成对亲情的永恒守望。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解构了记忆的肌理,让老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成为承载精神基因的文化符号,在“岁月如歌,往事如烟”的咏叹中,彰显出回忆作为存在之根的哲学意义。
空间的诗性:作为记忆容器的老屋
南河头的老屋在诗人笔下,首先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空间容器。“南河头 像一首古老散曲/在蠡湖一隅的历史长河里泛起涟漪”,“散曲”与“涟漪”的比喻赋予地理空间以韵律感——它不是静止的地标,而是流动在时光里的诗行,每一道褶皱都藏着可被吟唱的故事。“那是岁月藏起的琥珀”的意象尤为精妙,琥珀的晶莹透明对应记忆的清晰与珍贵,而其凝固的特性则暗示记忆对时光的超越——即便岁月流逝,老屋的影像仍能在记忆中保持最初的鲜活。
诗人对老屋空间的描摹充满细节的温度。“蜿蜒的小巷 风痕/锁住了往昔的辙印/每一步 都踏响了/年少时光里的风铃”,“风痕”与“辙印”将无形的时间转化为有形的空间痕迹,而“风铃”的意象则让记忆有了听觉的维度——行走在小巷中,不仅能看见过去的影像,更能听见年少时光的回响。这种“视听通感”的笔法,让空间成为记忆的“共振腔”,每一次脚步的叩击,都能唤醒沉睡的岁月。
老屋的平台、木门、过道、灶台、窗边,构成了记忆的“拓扑结构”。“老屋的平台上/仿佛又看到了父亲的身影/在那儿拾掇着他亲手栽培的花树”,平台因父亲的劳作而有了温度;“推开那扇吱呀的木门/情感的泪水奔涌而出”,木门成为记忆的开关,“吱呀”声是时光的密码;“昏暗的灯光下 闪现出/为人师表的母亲/认真细致的在批阅作业”,过道的竹梯与灯光,因母亲的身影而成为温暖的符号。这些空间细节不再是孤立的物象,而是记忆的“触发点”,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可感的过去”,让诗人得以在当下与往昔之间自由穿梭。
物象的隐喻:记忆褶皱里的精神密码
诗中的物象是记忆的晶体,每一件物品都折射出亲人的精神光芒。父亲栽培的花树“在季节轮回中开了又谢/谢了又长出新枝嫩芽”,花树的枯荣不仅是自然规律的呈现,更是生命传承的隐喻——父亲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对生活的热爱如同花树的根须,仍在时光里生长。“如时光里细碎的剪映 在风中回响”,将花树的律动与记忆的片段并置,让自然物象与人文记忆完成了诗意的叠印。
母亲的灶台与父亲的奖状构成了老屋的精神坐标。“灶台上的烟火早已熄灭/时光中 掩映着慈爱温柔的母亲/将平淡的日子烹饪出幸福的味道”,灶台的烟火虽已熄灭,但母亲用“平淡日子”烹饪“幸福味道”的智慧,却在记忆中永远燃烧;“墙壁上的相框里/曾经 承载着父亲的荣耀/那是八年军旅生涯的立功奖状”,奖状不仅是父亲的个人荣耀,更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图腾——它与母亲“为人师表”的身影形成呼应,共同构建了“正直无私,善良豁达”的家风基因。
最动人的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物象:“一杆竹梯伫立在过道旁”“窗边的竹椅 摇响了盛夏的蝉鸣”“一台老式收音机里/一遍遍聆听那些久远的英雄事迹”。竹梯是日常劳作的工具,却在“昏暗的灯光下”成为连接上下空间的精神阶梯;竹椅与蝉鸣构成盛夏的声景,将炎热转化为可触摸的清凉记忆;收音机里的英雄事迹,则让个人记忆与时代记忆相连,让老屋的方寸之地有了更广阔的历史纵深。这些物象在诗人笔下都被赋予了“记忆的黏性”,它们彼此吸附、沉淀,最终形成不可分割的精神整体。
时间的褶皱:记忆作为存在的返照
诗人对时间的处理充满哲学意味,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维度中,让记忆成为照亮存在的光源。“老屋的炊烟/在记忆的烟霞里徘徊”,炊烟的“徘徊”暗示记忆的流动性——它不被当下的时间所束缚,而是在“烟霞”般的朦胧中自由穿梭,既连接着过去的真实,又承载着现在的想象。这种“徘徊”不是迷失,而是对时间线性叙事的超越,让不同时空的场景在诗中形成对话。
“月光洒在斑驳的憧憬里/给梦想披上一层七彩阳光”的诗句,将时间的三重维度浓缩于一瞬:月光是当下的凝视,憧憬是未来的向往,而“七彩阳光”则是过去的温暖在未来的投射。诗人深知,记忆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过去的现在时”——它会被当下的情感过滤,也会被未来的期待重塑,正如老屋的“斑驳”不是残缺,而是时间在其上留下的勋章。
结尾“无论在哪里 你的光芒/永远都照亮在我的灵魂深处”,揭示出记忆的终极意义:时间可以带走物理的老屋,却带不走它在灵魂中刻下的光芒。这种光芒是父亲的荣耀、母亲的慈爱,是“祖辈传承的醇厚 守望”,更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底色。在时间的流逝中,记忆成为对抗遗忘的力量,让“我”即便身处异乡,也能在“灵魂的故园”里找到存在的根基。
语言的肌理:通感与隐喻构建的记忆场域
月亮的语言如老屋的木门般“吱呀”有声,充满可触可感的肌理。诗人善用通感手法激活记忆的感官维度:“每一步 都踏响了/年少时光里的风铃”,将视觉的“辙印”转化为听觉的“风铃”;“生活里的故事在炉火中翻滚”,让抽象的“故事”有了触觉的“翻滚”感;“在诗心岁月里聆听花开之声”,则让时间有了听觉的“花开”。这些通感的运用,打破了感官的界限,让记忆成为一个完整的“感官场域”,读者仿佛能在诗中闻到炊烟的味道、摸到花树的嫩芽、尝到灶台的饭菜香。
隐喻系统的构建是诗歌的另一亮点。“南河头 像一首古老散曲”“那是岁月藏起的琥珀”“南河的水 在平仄的诗行里流淌”,这三个核心隐喻形成递进关系:从“散曲”的韵律美,到“琥珀”的凝固美,再到“诗行”的流动美,最终将南河头的记忆定义为“可吟唱、可珍藏、可流传”的精神财富。而“沉默的老屋 孤独的旧巷”与“永远不灭的灯”的对比,则让语言在矛盾中迸发出张力——物理的孤独与精神的永恒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记忆的超越性。
诗中的节奏如南河的水流般舒缓而有力量。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模拟了记忆的起伏:短句如“老屋的炊烟”“推开那扇吱呀的木门”,是记忆中突然闪现的碎片;长句如“那些曾经喜爱的花儿/在季节轮回中开了又谢 谢了又长出新枝嫩芽”,则是记忆中绵长的情感流淌。这种节奏的变化,让诗歌避免了回忆诗常见的感伤滥情,在“克制中见深情”的语调里,完成对老屋与亲人的温柔致敬。
结语:记忆作为灵魂的琥珀
《南河头 老屋忆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将私人记忆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南河头的老屋不再是宜兴一隅的地理符号,而是每个人心中“灵魂的故园”的象征;父亲的花树、母亲的灶台,也不再是个体的家庭记忆,而是人类对亲情、对根脉的永恒眷恋。诗人用“琥珀”的意象告诉我们,记忆的价值不在于其真实性,而在于其精神性——它像琥珀包裹住昆虫一样,将亲人的精神基因包裹在诗行里,让“正直无私,善良豁达”的品质跨越代际,成为照亮未来的光芒。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记忆的双重面相:它既是“往事如烟”的缥缈,也是“岁月如歌”的真切;既是“斑驳”的沧桑,也是“七彩”的绚烂;既是“孤独的旧巷”,也是“永远不灭的灯”。这种辩证的思考,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怀旧,成为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人何以成为自己?或许就在于那些被记忆珍藏的老屋、亲人与岁月,它们像南河的水一样,在“平仄的诗行里流淌”,最终在灵魂深处汇成永不干涸的河流。
这正是《南河头 老屋忆梦》的创作价值:它让我们相信,即便时光流逝,那些爱过的人、住过的屋、经历过的岁月,都会在记忆的琥珀中获得永恒。而诗人的笔,就是打磨这枚琥珀的工具,让每一道纹路都闪耀着人性的温暖,每一寸光泽都映照着灵魂的故乡。

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著有诗集《心灵的颤音》、《温总理印象记》等。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百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马兰花开,姓名:马少宁,阳光国际文学总社诵读艺术团团长,一位生长在福建的北方人。为医学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爱音乐、舞蹈和朗诵,愿与各位朋友徜徉在声音的海洋中,感受生命的美好时光。
智慧369,来自山东威海,在声音的星河中,我是虔诚的追光者。热爱朗诵的我,试图以声为笔,以情为墨,将文字背后的万千世界铺展。或激昂,或低吟,愿借一方展播天地,与你共赴一场场灵魂深处的共鸣之约。
范月琴,江苏宜兴人,痴迷于舞蹈。执着于朗诵,学习不同风格与情感,语调、节奏,传达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喜欢唱歌,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用声音传播爱与温暖。
君子兰,姓名:张艳华。来自江苏南京。朗诵与舞蹈的爱好者。如果说生活是一首流动的诗,那么朗诵就是我触摸诗心的方式,舞蹈则是我为这首诗谱写的旋律。

刘朝霞,艺名鸢尾,来自江苏南京。朗诵能带来独特的价值在于:让我在声音与文字的交融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黄远龙,昵称:布依男孩。《六弦天籁》微信公众平台的配乐师,擅长编辑制作网站、微信等自媒体配乐,有多部作品在各类平台展示,受到社会好评。
原创声明:本期作者在发布前已声明文字为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保护原创,尊重知识产权。小提示:文中页面所有广告由腾讯微信智能配送,内容与本平台无关。社长褚化冰、主编孙伟丽在此感谢良师益友们鼓励支持,祝福大家健康平安!
宣传推广:曹军亭 胥直春 徐丽琼 伊水 细雨 周洪生 老井活水 柳眉 冬日阳光 翟星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