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分社诗词理论研究中心发布·评论员朱守平诗词理论专辑(2025072803——01)
《与诗结缘的情感》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80岁,浙江天台人,定居临海市。自幼爱好诗歌,但学校工作繁忙,家庭负担沉重,没时间在此方面用功。直到55岁后,始能抽时间旅游、创作。我用了二十年功夫,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吟万首诗”的愿望。今天与大家分享诗词创作的两点体会:(一)写什么;(二)怎样写。
(一)写什么
诗写什么,看似不成问题,却普遍存在。前些天,老年大学几位朋友请我改诗。我一看,尽是报上的语言。这些朋友在诗词班学了几年,知道什么是永恒的主题,也懂格律,可就是思路狭窄,与现实生活脱节。平时写的诗,别说爱情,就连风光也少。我说你们身体都还不错,何不走出家门,看看春光,写写自已的所见所闻。但他们总觉得习惯难改,喜欢紧跟,虽然创作辛苦,却也情愿。千篇同貌,百句共词。我曾参观一书画展览室,都是同样题材,缺少精品,毫无生气。
还有些朋友,喜欢浏览别人的作品,看见好的,就写和诗。这也不错。有些诗群也常搞唱和活动。与人唱和,能增进情感,也能提高自已的水平。可长此下去,不自搞创作,总是不妙的。还有些朋友也写风光游旅,可全凭想象,农民还穿蓑衣麻鞋,乡村依然土灶柴火。闭门造车,足不出户。虽能写出第一首,可第二首就难了,第三首就完了,自然江郎才尽。我曾与人说起过,他说采风容易创作难,好风光如何变成美丽的诗句,无从下手。以上现象在诗群中也时有发现。
我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岁月如歌,春光无限,灵感无限,诗词同样无限。我的诗一直写自己的生活,写所见、所闻、所感,近似日志。近五、六年,我不再远游。每天早餐后,外出散步二小时。江滨湖畔,市井城头。看见好的景观,就手机拍摄,配上诗句,随即发到扣扣空间。一来二去,能得十来句。回家后再续写成绝、律、词、曲。有人问我:朱老师,西藏林芝的桃花照片,你怎么拍不完?临海灵湖的诗,你怎么写不完?我说:桃花的姿态处处不同,背景各异,所以照片拍不完。灵湖的景色,视觉随机,变化转瞬。虽非常熟悉,却依旧新奇,总是所感不同吧,故诗篇不绝。生活不绝,诗词不断。2025年7月1日,我的扣扣空间显示,日志已达二万。我有扣扣二十年,一开始就决定以诗词形式写日志,再配上照片。有闲时刻翻阅,就能知道当时所为,重新品味,兴致盎然也,真是无价之宝。一个人要写好诗,首先要丰富自已的生活,兴趣广泛,眼界开阔,自然下笔如神。
(二)怎么写
怎么写诗。写诗如造房子,先要打好基础,再粉墙上栋,构建自已心中的美庐。现在先说打基础。基础就就广积词汇,丰富生活阅历。
1.广积词汇,这就要提多读书,读好书。我只是中等师范程度(高中),可我读的课外书却不少,文革中属逍遥派,净看书拉琴。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多读书,不但要准确体味文章意义,还要知道词义词性,遣词造句做到词能达意,用词切忌生造。有人问我如何写好诗。我说:用平常的词汇,写平常的事,写出不平常的诗句。象“两个黄鹂鸣翠柳”,“故人西辞黄鹤楼”等,都是平常语言,平常事情,却千古流传。
有的人喜欢堆砌华丽词藻,有的人喜欢引入隐僻的典故,还有人喜欢选用少见的冷字。自以为高明,实际上在自已与读者中间,垒起了一堵墙。欣赏诗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总不会带着字典来读诗吧。我们的诗,是写给今人看的,我们的对象并非古人,这要心中明白。当然,这并非说写诗可白话连篇。写诗还须讲修辞,还须添灵气,这就须你巧妙构思,这就是水平。
掌握词性词义,在写律诗时尤其重要。对仗讲究的就是这个。你只有准确掌握词性词义,准确掌握对仗规则,才能应用自如,工宽有度。
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多样的生活情趣,你就能从岁月如歌走向歌咏岁月。我自幼向往山水。青壮年时忙于工作,到花甲之年才稍感轻松,我就偷闲捉空,四处旅游。二十年间游遍全国的名山大川。68岁时独闻西藏,所获甚丰。现在80岁了,仍每天出外转几小时,既健身,又采风,毫无吃力劳累的感觉。我出外时,见风光便摄,有灵感便咏,随手传入网络。我的扣扣空间,有照片14.6万多张,纪录了南北风光,东西习俗,这些都是我创作的素材。我的生活兴趣也挺广泛。曾自吹人生八雅我占七,还写成七律一首。我爱旅游,会摄影,会拉琴唱歌,会烹调,爱喝酒吃肉,也种花养鱼。我自已拉琴,支三脚架自拍录像,再制成片发到优酷网上。有数小时的剧片,也有几分钟的乐段,可随时回放。兴趣广,见识丰富,你就能出口成诗,左右逢源。既接地气,又显高雅,当然能广受欢迎。所以会有平台替我制作转发。
我创作形式以诗词为主,也写散曲。每天写的诗词,内容尽量不单一,有风光,有时政,也写人生感悟。使网友读了不觉乏味。
2.紧跟形势。自古男儿多爱国。屈原、陆游、文天祥等,大家都很熟悉的。诗人不但要知生活,更要知天下,要关心国家大事,与国家同命运。只有这样你的诗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融洽。我每天都要浏览国际、国内、家乡新闻,一天数回。但一般不将政治写入诗作中。写时政比写风光难。既不可随意更改一些提法,又要使之符合诗词格律要求,这就需要你动番脑筋。我多用词牌的型式来写时政内容。因词牌的句型、韵字选泽性大,对仗也相对宽些。如《八一颂歌》、《南湖畅想曲》等题材,多选用《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牌填写。
以上两方面,是写诗歌的基础。夯实了基础,接着就要说说写诗的格律三要素,这是必须掌握的。
1.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将同一韵部的字,放在诗、词、曲的固定位置,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诗一般是偶句的尾字。押韵是诗的第一要素,无韵就不算诗了。现在常用的韵有《平水韵》与《中华新韵》,我选用《平水韵》。因《平水韵》写的诗词与唐宋遗风一脉相承。据说日、韩两国学者,研究唐宋诗词时,还是用当时的语调来朗诵的。用《新韵》写的诗词,有变格之感。两者也别厚此薄彼,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让历史决定谁的生命力强大。我非专家,就此带过。诸位朋友,根据自已情况选用。写诗的人,应该备有工具书,格律三要素,工具书中都有。好多人向我请教买什么书,我多推荐网购赵京战的《诗词韵律合编》。我的创作都在电脑上进行。写出第一句后,就打开《诗词吾爱网》,点韵部,就出现相关的字,我需要用的韵字就在里面选。所以说,押韵的问题,只要你能重视,知方法,应该很好解决的。
2.平仄。平仄是声调的讲究。诗歌是吟唱文学,一句之中,两平两仄相间递用,声调波澜起伏,上口悦耳,富有美感。因此唐宋以来,诗家对平仄特别重视,有的人甚至说,诗写得最好,平仄错了,也是次品。就是我看诗,也先看平仄,再看内容、技巧。如果诗赛,平仄错了,一票出局。
如何区分平仄呢?古今汉语都有四声说法。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汉语还有入声,计入仄声。入声的常用字大概百余个,南方人易掌握,北方人就难了些。这就须下功夫,去记、去识,自然成功。
我读书时,老师没教过平仄知识,小学时也不说普通话,所以平仄不懂,临老学习。学平仄,并不是靠听课就能掌握的,全凭自已看资料,仔细体会、辨别,边写边纠正才能掌握。我那时与诗友鉴湖游子结对,我写好,他就来找茬子。我起早写好诗,发到扣扣空间。他一来,就给我指出几处错误。开始时,我总乐于接受。到后来,真的不耐烦了。千辛万苦,却还是错误甚多,莫非故意刁难我?想归想,还是虚心接受,再改。就这样,半年时间,终于掌握平仄知识。
社会上,真懂平仄的人也不多。我市退教协杂志审诗稿的老先生,高中语文教师,我曾与其旅游,知他不懂平仄。故所发的诗文尽是顺口溜。可叹。
3.对仗。对仗是修辞讲究。意指两两相对。诗中上下句构成一联,也叫对联。要求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风、绝句和词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但律诗,要求特别严格。对仗分工对、邻对、宽对几种。
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对恨别,花对鸟,溅泪对惊心,皆同一小类词语相对。
邻对。如“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的落木与澄江,千山与一道,非同一小类词语,但给人感觉还挺挺工整的。
宽对。“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对一水,落对分,皆工对,可青天外却对不上白鹭洲。也无须太强求。
对仗是为诗意服务的,不必太拘泥死板。只要词性相同即可,意境为先。但话说回来,你如果参加诗赛,还得尽量工对,评委是很看重的。
诗的格律还有许多细则,无法一一详说,全靠诸位在创作中自加探究。
4.建议。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格律知识后,就要大胆实际,多练多写,好诗歌是写出来的。从简单到复杂,先绝句后律诗。严格要求自已,写好一定要校对一下。现在通过网络校对平仄挺方便的。
另外,写好后须读几遍。有时,写的诗平仄符合要求,看似挺好的,可读起来别扭,不顺口,就须再修改。诗是给人读的,须琅琅上口方好。
5.补充。古风与近体诗的区别。我们熟知的格律诗,完善于唐代,被唐人称为“今体诗”,宋人称之为“近体诗”,直至如今。唐以前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诗,统称古体诗,即“古风”。
古风与近体诗区别有四点。(1)不讲究平仄。(2)虽押韵,但较宽,中间可转韵。(3)句数不限,同一首中可出现不同字数的句式。(4)叙事多直白,少有做作。如《木兰辞》,虽描写女儿家,却英姿飒爽,毫无缠绵之嫌。如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虽悲怆,却豪气。古风与近体诗,没有谁难谁易之分,要写好同样难。可惜现在很少有人写古风了。谁写古风,容易被误解成不懂平仄,不知格律。就是当下,有谁能写出《木兰辞》一样的诗,我想也少有人赞赏。社会环境变了,创作氛围也变了。
诸位,我学历不高,写诗入门也迟,全凭勤勉,才有此成绩。以上说的,全是自已的体会。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作者简介】朱守平,笔名临雨。男,浙江天台人,现居临海市。1946年生,退休教师。《中国远山文学网》副总编辑,《大中华诗词论坛》特邀嘉宾,《作家天地文学苑》特邀作家。现有诗词曲一万九千余首,每天在一千三百多诗群交流,远达欧美。
202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