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涪陵工务段关工委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关工委和重庆分会开展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和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的《通知》精神,疏理发到“‘五老’与青工结对包保工作群”,要求“五老”指导结对徒弟撰写《弘扬长征精神 我为确保渝怀铁路安全畅通作贡献》读书体会征文,作为结对徒弟每季完成一篇“学习体会”或“工作思想汇报”的文学作品。现将主题读书心得体会征文之四《青春与信仰同行 走好“钢轨长征路”》转发青工参考学习。
读书体会之四
青春与信仰同行 走好“钢轨长征路”
文/李思翰 指导五老/朱正强
两万五千里长征,虽然早已远去,在初、高中课本里虽已熟读,在今天的“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中再读《红军长征史》读本,那雪山与草地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2025年的今天,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和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的节点上,作为涪陵工务段当代青年——养护渝怀铁路大通道的新时代线路工,望着脚下这条铁轨,心中总会升腾起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长征,早已不只是历史课本里的名词。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对我们铁路青年来说,长征从未结束,它换了一种模样,延伸在无数条钢轨之上,刻在每一次低头弯腰的动作里。
一盏马灯,点亮信仰的坐标
1935年的那个夜晚,贵州遵义城子尹路96号,一盏马灯在二层小楼里微微晃动。就在这盏昏黄灯光下,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智慧与担当,找回了前进的方向。遵义会议的胜利,救了红军,救了中国革命。
而今,我们的岗位上也有自己的“马灯”——那是道钉锤敲击的铿锵声,是焊花飞溅时迸发的光亮,是夜巡线路时头灯映照下的钢轨反光。历史在改变,使命却始终相同——那就是,在关键时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绝不含糊,绝不摇摆。
线路工的工作,说简单也简单,不过是守好脚下的每一米钢轨;可说复杂,也异常复杂,因为这份守护关乎的是每一趟列车的安全与准点,关乎的是成千上万旅客的生命与期待。在这平凡到几乎“透明”的岗位上,什么才是我们的信仰?就是那份对岗位的执着,对责任的敬畏。
雪山草地,变成了今天的汗水与泥泞
有人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远征。红军战士们在雪山风雪中前行,在草地沼泽中跋涉,靠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支撑。那是一场与自然极限抗争、与生死抉择对峙的征途。
而今天,虽然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没有枪林弹雨,可属于我们的“雪山草地”仍然在。是盛夏三伏天里,钢轨温度高达六七十度,手指一碰上去立刻烫出水泡;是凌晨突遇塌方抢修时,泥水灌满胶靴,肩扛设备在山野间奔走;是寒冬大雾天里,一寸一寸摸索着巡道,只为确保清晨第一班列车安全出发。
我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句话:线路无小事,安全是天大事。或许别人不曾看见,可我们知道,那一滴滴汗水、那一双双磨破的鞋底,就是新时代铁路线路工的“长征足迹”。
长征精神,是岗位上的“铁规铁律”
长征精神,从来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它藏在“实事求是”中,融在“听指挥、守纪律”里。线路工的工作,有时候真的琐碎得近乎“偏执”——轨距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螺栓拧紧的力矩必须精准,焊缝打磨到没有“指甲挂感”,哪怕是趴在地上、用放大镜检查,也要确保无一遗漏。
这不是挑剔,而是我们岗位上的“铁律”。因为铁路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红军长征靠的是铁的纪律,靠的是“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我们的施工天窗时间,分秒必争;我们的作业卡控表,细致到每一个步骤;每一次呼唤应答、手指口呼,都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次岗位上的“战斗号令”。
在别人眼里,我们可能只是敲敲打打的“修轨工”;可我们自己知道,手中的每一锤,都敲在责任上;眼前的每一条轨道,都是生命线上不容失误的“战场”。
青春的长征,正在钢轨上延伸
长征从未结束。只是换了一个时代,换了一个战场。今天的中国铁路,早已进入了智能化、高速化发展的新阶段。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人巡”到“智能巡检”,时代的列车在飞驰,我们这些线路工青年的脚步也不能慢。
或许我们不能像老一辈铁路人那样“铁锤砸道钉、扛枕木”,但新时代的我们,肩上的担子依旧不轻。学习新设备、新技术,掌握智能检测手段,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每一项技能背后,都是青春的奋斗。我们的“钢轨长征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向前。
长征,是用生命写成的史诗;遵义会议,是用信仰点亮的转折。作为涪陵工务段的一名线路工,我深知,今天的我,肩负着继承与超越的双重使命。我愿意把这份“长征精神”融进手中的每一颗道钉、每一次检修,每一次弯下腰去的动作,都铭刻着对岗位的热爱与对安全的敬畏。
钢轨上,青春在闪光;长征路上,我们正出发。
作者系涪陵工务段2023年新入路本科生,指导“五老”系作者结对师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