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的泉水清又甜
宋文东
7月20日,又到了我们“每周一爬”的日子。本来好梦大姐要组织大家去莱芜爬山的,但考虑到天气预报说当日有暴雨,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商量决定更改线路就近到南山看泉。
仍然拼车,仍然跑一段高速公路,不用半个小时,我们就抵达历城区彩石镇的玉河泉村头。以前我们多是从虎门村翻过空心山,先看拔槊泉,再下山看玉河泉群。这次我们决定先看玉河泉群,再爬山去拔槊泉。我想凡事把困难考虑得多一点没有坏处,万一山上遇到下雨,上山比下山脚下要安全得多。我们再次走进了玉河泉村。当看到“玉河泉”的村名碑的时候,我脑子里竟然对这眼泉没有一点印象,也不知是咋回事儿。我怕驴友笑话,便悄悄地向路边一位摆摊老人询问。老人告诉我,这眼泉在前面路边下面。
进了村里,首先见到的是龙泉。龙泉在路边的水沟底下,从一只石雕的龙口中喷涌而出,常年不歇,一眼就能看到。

前面离龙泉不远,我见驴友奋斗正在沟边拍照片,跟过去一看,原来正是我要寻找的那眼玉河泉。心里道:怪不得没有印象呢,其他的泉都在明眼处,唯独它藏在路边的阴面,上面也没个指示牌,忽略过去很正常。玉河泉池为长方形,全石砌成,泉水即将澷出,水深达两三米,清澈碧透,散发出一股清凉之气。泉边石墙上刻有“玉河泉”三个大红字。看其水源充沛古老沧桑的模样,我想它应该是原来村民的饮用水源,不然为什么用它作为村名呢?

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拐了一道弯儿,河沟边的崖壁上竖向刻有“响呼噜泉”四个大字分外醒目,字的下方靠近崖壁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响呼噜泉了。其实,玉河泉泉群的几眼泉,我认为响呼噜泉最为神奇,名气也最大,许多人都是奔它而来的。其泉井四方,石条铺就,比玉河泉略小,三面青石围栏,乍看与一口普通的乡下水井无异。现在泉井静悄悄的,井边也没有游客打扰,像是睡着了一般。虽然前一阵子济南地区下过几场大雨,但响呼噜泉仍然没有什么动静,驴友们不免有点失望。我们去年夏天来,还见到泉水从井口溢出,出水量也很可观,而且形成了小瀑布,颇为惹眼。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发出它那独特奇怪的呼噜呼噜的响声,说明泉水还不到最盛的时候。说句后话,就在我们离开响呼噜泉两天之后,济南地区连续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雨,这场大雨,甚至在莱芜区的一个村庄引发了北方地区颇为罕见的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可见莱芜的这场大雨达到特大暴雨的级别了。据网友说,响呼噜泉也开始喷涌了,但是否发出声响却不得而知。

我们离开响呼噜泉,接着进入山峪深处,往拔槊泉方向行进。路边的层层堰坝地里,有的种植了玉米或者谷子,有的种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还有芸豆等蔬菜,长势都十分喜人。也有的地块种植了核桃、李子等经济林木。核桃、李子都结满了树,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尤其是一块李子园,紫色的李子都比乒乓球还要大,结成了串儿,颇为诱人。

也有的坝堰地里长满了青蒿,竟然有两三米高,齐刷刷地就像人工种植的一般。山野里荒芜的田地太多了,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只是觉得肥沃的土地荒芜着太可惜。
到了接近山峪的尽头,就要开始爬山坡了。君要求把她背的大西瓜干掉,说爬山背着太累人了。西瓜的确够大,足有10斤重,也是难为她了。西瓜切开了,还是通红通红的沙瓤大西瓜,让人看一眼就馋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吃一口,那凉浸浸的感觉爽极了。吃完了西瓜,大家爬山也就更有劲儿了。
山坡小径几乎都隐在连翘丛中,那郁郁葱葱的满眼绿色,令人神清气爽,暑热也顿时减了几分。小径在悬崖边的灌木丛中迤逦向上,大部分地方行走起来比较顺畅,但个别地方因常年少人行走,加上暴雨冲刷,坎坷难行,觉得又比以前增加了几分险峻,如果人少,在这荒岭野沟里就有点悚人了。

天气虽然炎热,但是林荫里偶尔也会有几缕清风不断地拂来,解去了部分暑热。但即便如此,我的汗水仍然如下雨一般,毛巾一会儿就被汗水湿透,一拧,哗哗如注。及至我们爬上海拔700多米高的拔槊泉村,我的毛巾至少拧过了三四回。
进了村子,也不用说往哪里走,大家都直奔那眼神奇的拔槊泉。泉还是老样子,但是今日的游人似乎不多,这可能与天气炎热或者可能有暴雨等原因有关吧。记得去年夏天来,泉水水位比今年低得多,现在已经涨到泉井中间的位置了,上涨得很明显,颇为令人高兴。尤其是南井壁上那泉眼哗哗流淌的声音也更加粗犷响亮了,这应该与今年暑期的雨水较多有关吧。据说拔槊泉与山下的玉河泉、响呼噜众泉一脉相承,都是巨野河的源头。但奇怪的是今年拔槊泉的水位比去年要高得多,而响呼噜泉却至今还未外溢呢!大自然的玄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每次来拔槊泉,我都要趴在泉井边仔细地瞧几眼,听听那清脆响亮的泉声,看看那水位的高低,多年来已经养成了习惯,今日自然也不例外。泉水苍苍,清澈见底,犹如水晶晃人眼;泉声响亮,动人心魄,如同珠玉落琼盘。一般泉水的泉眼多是在水底或者隐在水里面,几乎悄无声息,济南城里的四大泉群大部分泉都属于这种类型。但也有的泉眼在崖壁上,如城东南近郊佛峪的林汲泉、壶嘴泉等。这眼拔槊泉跟林汲泉有点相似,不同的是拔槊泉的泉眼在井壁上。见一位当地人过来打泉水,我就有尝一尝泉水的冲动,但跟人家不认识,怎么好意思开口呢?自由哥从泉东侧卖桃子的老汉那里借来了一只水桶,他打上来半桶水,辰桑洗了洗桶边准备喝水,我也借机洗了洗自己擦汗的毛巾,那冰凉的泉水,像电流一般倏地传遍了全身,再擦把脸,更加地惬意无比。自由哥再次打上来一桶水,辰桑双手捧桶,竟然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把前胸衣衫都弄湿了一大片也全然不顾。我在一边看着他喝得那么酣畅,就像自己也在喝一般,很是舒心。辰桑喝完了说,这水真甜,痛快!我本来打算尝尝的,但又担心肠胃受不了这凉水的刺激,也就罢了。辰桑喝剩下的水如果白白地倒掉我觉得怪可惜,便又洗把毛巾,覆在头上,那感觉,用句济南方言——杠赛(很好的意思)咧!

因为来过多次了,大部分驴友都知道这条线路多是在井畔拍集体照的。好梦请一位美女游客帮忙,为我们拍下了此行的珍贵纪念照。合完影,大家又分享了头发兄背的大西瓜才继续赶路。可能是吃西瓜较多的缘故,我带的一杯子茶水到半晌午了却连一半也没喝完,可见在炎炎夏日,西瓜的确是解渴的瓜果之王。

到10点多了,天气预报的暴雨也没有见个影子,甚至连小雨也没有下。有驴友说,早知道这样,咱们该去莱芜了,天气预报真是误事。显然这话里透着几分抱怨。我说,今年比去年的天气预报准得多了,可以说八九不离十。有句俗话说:六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咱们提前防备应该错不了。
离开拔槊泉,我们出了村子,往东南方向爬上了山脊,沿着那条林荫满满的水泥路去虎门。这个虎门是彩石镇下辖的一个村子,在空心山下,不是林则徐在广东销烟的虎门。走在林荫里,清风徐徐,空气清新,透过树隙瞰一眼山南西营一带的村庄和连绵群山,竟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路边的各种野花都在恣意地绽放,阵阵的淡香,沁人心脾。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如同免费吸了一次氧,洗了一次肺,那种开心,那种惬意,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夫复何求?

大家在一处垭口上稍稍休息,后面就是一溜下山,而且齐鲁古道也不难走,心情都很放松。或许是地处垭口上的缘故,一时山风浩荡,吹得人心身俱爽,驴友们都想在这里多呆一会儿。好梦与几位驴友最后赶上来,她说,把我的西瓜解决了再下山吧。一个大西瓜被大家风卷残云一般给收拾得罄尽,似乎就在眨眼之间。
再次经过垭口上的那眼古井,由于井口比较隐蔽,在这荒山野岭上如果有人不注意掉下去,恐怕凶多吉少。也不知哪位好心人拉来一根粗树枝覆在井口上作为警示,大概有几年了吧,至今尚在。请不要小看这根枯树枝,关键时候它能救人一命,作用可大了!我每次经过这里,都要受一次感动。却一直不知道这是哪位善人做的好事,估计也不会有几个人知道底细吧。忽见泉井里有水,只是不知道水的深浅而已。我一直以为它是眼旱井。我们踏上齐鲁古道时,我见路边有人插了块木牌子,上面写了“齐鲁古道、饮马泉”几个黑字,饮马泉三字下面还打了个往南指的箭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垭口上的那眼井可能就是早就听说过的饮马泉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饮马泉与拔槊泉相距不远,也是一眼有故事的泉,都与秦王李世民东征有关。只是拔槊泉名闻遐迩,而知道饮马泉的人就不多了。

下午3点半,我刚回到济南的宿舍区大院时,忽然开始掉雨点,及至我踏进了家门,大雨已经翛然而至了。
(本文照片为同行驴友拍摄,在此致谢!)
2025年7月23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