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的风,吹熟了新麦(散文)
文 / 李春新(四川)

纪念馆的门轴吱呀一声,像谁在耳边轻咳。七月的潮气裹着樟木味涌过来,我忽然想起爷爷衣柜最底层的那个木箱——每年梅雨季打开晾晒时,也是这样的味道,混着他老年斑的气息,在堂屋里漫开来。
展厅里的灰布军装就挂在正对门的地方。袖口磨出的毛边卷着,像爷爷总爱卷到肘部的衬衫袖子。左胸那个焦黑的洞,边缘还翘着点布丝,我盯着看了会儿,鼻尖忽然发酸。爷爷去世前一年,我帮他整理旧物,在蓝布中山装的内袋里摸到个硬纸包,打开是枚锈迹斑斑的纽扣,他喘着气说:"打鬼子时,衣服被弹片豁了个口,老乡给缝的,这扣是她纳鞋底剩下的。"
家书在玻璃柜里叠得整整齐齐,纸页薄得像蝉翼。有行字被水洇得发蓝:"家里的老母鸡孵了崽,等你回来炖给娃吃。"我掏出手机给母亲发消息,问她太姥姥当年给姥爷写信,是不是也说过这样的话。母亲秒回:"何止,她总在信尾画个歪歪扭扭的麦穗,说'麦熟时,就是回家时'。"展厅里穿校服的姑娘还在哭,这次我没觉得突兀,摸了摸口袋里母亲刚寄来的新麦饼,饼渣硌着掌心,像握着把碎金子。
转过拐角,玻璃柜里的步枪正对着窗外的玉米地。枪托上的木纹里卡着些土粒,讲解员说这是台儿庄的泥土。我蹲下来细看,土是黄褐的,比老家田里的土紧实些。去年秋收时,我帮三叔翻地,他的铁锹碰到块石头,骂了句"狗日的",然后拍着裤腿笑:"现在的地里翻不出弹片了,只有蚯蚓粪。你太爷爷当年埋地雷,一镢头下去,土坷垃里混弹壳,硌得手心发麻。"如今的麦种撒下去,三天就冒芽,三叔说这是托了好光景的福,可我总觉得,是太爷爷们把土翻松了,才让日子长得这么欢实。
菜市场的喇叭在喊"新摘的黄瓜"时,王婶正给冬瓜去皮。"九月三号要阅兵呢,"她手没停,"得让我家小孙子好好看,告诉他当年有人为了让他能吃着这口冬瓜,连命都豁出去了。"修鞋的老李蹲在旁边敲钉子,鞋锤叮当响:"我爹要是还在,准得搬个小马扎守着电视。他总说当年扛枪行军,就盼着将来娃能坐在教室里,不用听炮响。"我拎着刚买的韭菜走过,听见王婶又说:"晚上包韭菜饺子,给你送一盘。"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正把银杏叶镀成金的。一片叶子飘下来,落在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肩上。他奶奶笑着把叶子摘下来,塞到他手里:"快走吧,回家吃饺子,你爷爷包的,放了新收的韭菜。"孩子攥着叶子,咿咿呀呀地往胡同口跑,叶子的金边在风里闪,像极了太姥姥信里画的那些麦穗。
风穿过纪念馆的窗棂,带着远处玉米地的甜香。门轴又响了一声,像有人在说"看见了"。八十年了,那些在战壕里数过的星子,如今落在了孩子的睫毛上;那些盼着新麦的眼睛,现在正看着饺子在锅里翻滚。这人间,正如他们当年守着的模样——热热闹闹的,带着烟火气,把日子过成了香喷喷的模样。
这篇散文的创作,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八十年前的历史,从纪念馆的展柜里走出来,落进当下的烟火里。
最初面对“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主题,最警惕的是陷入宏大叙事的空泛。那些文物、数字、纪念日,如果只作为历史符号陈列,难免隔着一层冰冷的玻璃。于是想,该用什么把过去和现在缝起来?答案藏在生活的褶皱里——是爷爷衣柜的樟木味,是太姥姥信里的麦穗,是三叔翻地时的笑声,这些带着体温的碎片,最能让历史“活”起来。
创作时特意避开了所有“教科书式”的表达。写军装,不写它见证了多少战役,只写袖口的毛边像爷爷卷着的衬衫;写家书,不分析文字背后的家国情怀,只记太姥姥画的歪扭麦穗与“麦熟时回家”的约定。这些私人化的联想,不是凭空编造,而是基于对“记忆传承”的理解:先辈的故事,从来不是通过书本背诵,而是藏在奶奶包的饺子里,在父亲修补农具的手法里,在代代相传的生活细节里。
结构上,刻意让“空间”成为串联时空的线。从纪念馆的展厅,到老家的农田,再到菜市场的摊位,最后回到走出纪念馆的街角,每个场景都有“过去的影子”和“现在的温度”。比如台儿庄的泥土与三叔翻出的蚯蚓粪,枪托的弹痕与孩子攥着的银杏叶,形成无声的对照——八十年的距离,其实就是“弹片”到“蚯蚓粪”的距离,是“战壕”到“饺子锅”的距离。
语言上坚持“说人话”。不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这类概括性的词,而是让情感藏在具体的动作里:老人对着照片发呆的手指,姑娘掉在信纸上的眼泪,王婶给冬瓜去皮时的念叨。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句子,像街坊聊天时的碎语,却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因为真正的纪念,本就是普通人在柴米油盐里,自然生长出的敬畏与珍惜。
最后落笔在“门轴声”和“饺子香”上,是想告诉读者: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守护的信念,正化作此刻的人间烟火。我们纪念,不是为了留住伤痛,而是为了看见:他们当年盼着的“好日子”,正在我们碗里冒着热气。这或许就是对历史最朴素,也最真诚的回应。

【编后荐评】
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将纪念馆的文物与生活中的烟火气交织成温暖的记忆图谱。从樟木味里的爷爷、信纸上的麦穗,到新麦饼的碎屑、饺子锅里的热气,作者用带着体温的细节,让八十年前的抗争与今日的安稳形成动人的对话。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展柜陈列,而是融入血脉的传承——正如风里的麦香、锅里的饺子,那些先辈守护的“好日子”,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在人间烟火中延续。
作者简介:

李春新,四川大竹人,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现任四川某公司副总经理,某大院党支部书记。曾在巜达洲晚报》,《天府诗人,中外诗人》《当代文学家》《天府散文》发表多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