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名誉社长:王德席 陈长海
社长:陈常河
总编:陈常河
副社长主编:王小强
副社长副主编:李云峰 李宜普
编发:陈常河

作者简介:陈长海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人,泰安市作协会员,山乡退休教师,汇文书联签约作家,2022年出版《岁月留痕一陈长海文集》一部,2024年出版长篇小说《大山情》上部。
第三十四章
石屋村党支部和队委会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学校搬进大队院子里,村支部和大队部迁到村东的学校内。村领导根据冯金兰的提议,对大队院里的房子进行了改造。六间正房,是那种没有山墙的简子屋,平时大队有事就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现在要把这六间房子分成三口教室。每个教室两间,屋内要垒起两道山墙。根据公社的指示,各村要建立起育红班,招收五周岁的孩子入班学习,又在最西边的那两间屋中再垒一道山墙,准备给育红班和一年级的孩子使用。院里的两间东屋:一间做办公室。另一间给冯金兰做宿舍,两间东屋的南边,有一个大敞棚,是大集体时村里存放农业机械的,有打麦机,高压喷雾器,还有一台老式的柴油机。自从分地到户,都卖给了私人,现在正好给冯金兰做厨房。原来的六间正房,只有东西两头有门,现在需要再增加两个门。周长发找来了村里的两个木匠,来打门框和屋门,可是一时没有合适的木料。周建国从果园里拉来的几棵死了的苹果树,木匠看后说根本不能用。周长发很着急,在村子里到处找木料。这时村子西头的陈庆山老汉,叫邻居用地排车拉来了他准备做寿棺的木板。周长发很受感动,说村里给您老人家钱,算买你的。老汉当时就急了眼:“长发兄弟,你看我无儿无女吃喝全靠村里。现在建校急用木头,我这老头子拿出这点木头算个啥,你提钱不是打我的脸吗?”不多时,茂林也拉来了前些年拆房卸下来的一架榆木梁,要给学校打门框用。说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学校念书,就算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吧!
一时间,大队院里叮叮当当,人来车往,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冯金兰这几天特别兴奋,经常来这里观看,有时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为了让孩子们尽早搬过来,周长发吃完饭便盯在这里,不是和泥,就是搬砖。虽然累得满头大汗,脸上却挂着开心的笑容。原来房子是那种很小的木头窗子,现在前后全换上了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原来屋里坑坑洼洼的地面,也从河里拉来沙子铺上了红砖。为了防止平时闲杂人员进入学校,又对整个院墙进行了维护,有的地方还加了高,又从外地定做了一副刷了绿漆的大铁门,门上方用切割机切出的“石屋小学”四个红漆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鲜艳醒目。
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村里又招收了一名民办教师和一名幼儿教师。新招的民办教师姓周,名叫周聪,是一个刚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男青年。他高高的身材,活泼开朗,英俊潇洒,浑身透着一股勃勃的朝气。新招的幼儿教师叫郑月,是一个才做了母亲的新媳妇。她中等身材,长相甜美,留着剪发头,显得很文静。
当孩们搬进新校的时候,个个兴高采烈,连蹦带跳。那天村里还在校院里召开了群众大会,大家过年似的,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周长发在会上讲了话。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冯金兰也在大会上讲了话。她说,我非常感谢村领导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感谢父老乡亲对学校建设的无私支援。如果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教育事业不可能发展的这样快!在此,我代表学校的全体师生对你们表示真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出全部的力量。最后祝家乡的教育事业一步一个台阶,越来越好。祝孩子们将来个个成才,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坐在会场前排的孩子们和在场的全体群众对她的讲话报以持久的热烈的掌声。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学校重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组合和调整。经过研究,决定二、四年级的学生为一个教学班,三、五年级的学生为一个教学班,一年级的小同学为一个教学班。外加一个育红班。整个学校由原来的一个教学班拓展为四个教学班的规模。并对每位教师的任教学科和班级管理进行了明确分工。冯金兰担任三、五班的班主任。并担任该班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教学,并担任二、四年级的数学课。周迎春担任二、四年级的班主任,并担任该班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同时还担任三、五年级的数学课。周聪包班,任一年的全部课程。郑月负责育红班的工作,教室在最西头的那间屋子里。因为育红班临时没有学生,学校决定由周迎春利用课余时间协助她深入各家庭去动员招生。
为了摸清底子,周迎春和郑月从村里抱来了户籍本,逐户查找适龄儿童。郑月经过两天的时间,终于摸清了底子。三个自然村共有二十一名适龄的儿童。经过挨家挨户去走访,做深入细致的动员工作。二十一名孩子除了一名弱智,一名失语的孩子,其余全部入了园。
公社教育组任命冯金兰为石屋小学的负责人。为了美化学校环境,冯金兰招开教师会议,要求发动学生在校园里种花种草。孩子们从家里移来不少冬青、月季和腊梅,还有的孩子带来了菊花、鸡冠花和蝎子草的种子。各班在自己的教室门前整理出花池,种上花种。不久那花都长出来了。大家精心的照料它们:浇水、拔草、松土。一两个月后,菊花、鸡冠花、蝎子草都开着了。有红有白,有黄有绿,有紫有蓝.五颜六色,煞是喜人。村里又叫人从山上移来一棵松村,栽在大门里的平地上,并在周围砌上红砖。
冯金兰走在校园里,望着那棵茂盛的松村和花池里争奇斗艳的花朵,感慨万千!她为山区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万分欣喜。同时默默下定决心,要一辈子扎根山区,为山乡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三十五章
1985年9月10日,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
太平镇的教师们,也和全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个个热血沸腾,奔走相告。他们从此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那天的太阳格外灿烂,天空犹如湛蓝的大海,没有一丝的云彩。冯金兰和全镇的七百多名教师汇集在太平镇的大礼堂。大家欢聚一堂,来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个个心潮澎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会主席台上方。“太平镇第一个教师节庆典大会”的会标特别引人注目。上午九点钟,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顿时音乐响起,鞭炮齐鸣。镇委镇府的主要领导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座。镇委书记赵启元同志首先在大会上讲话:同志们,今天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神圣的节日。我代表太平镇党委、人民政府对全镇七百五十三各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贺!多少年来,你们像辛勒的园丁,精心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你们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祖国的下一代。你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可亲可敬的人,人民感谢你们!
接着,他对全镇教育教学的整体工作做了详实的总结。充分肯定了过去的成绩,指出了不足,提出了今后的工作要求。表扬了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显着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指名表扬了冯金兰等优秀教师,对他们在教育战线做出的突出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讲话中说:“石屋小学的冯金兰老师,师范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最偏僻、最艰若的山区任教。她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几年来,她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不为名利、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在平凡的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风的事迹,受到了广大山区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她在一切调动手续办完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进县城工作的机会,坚守在山区教育的第一线,为全镇广大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希望广大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锐意进取,为党和人民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赵书记的重要讲话,博得全体与会人员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接着全镇十个先进单位上台受奖。二十六位镇级优秀教师走向主席台,戴着红领中的少先队员向他们献花,王镇长亲自为他们颁发菜誉证书,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为他们拍照留影。
大会第四项是教师代表发言。这次当选为镇优秀教师的代表和没有当选的教师代表都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最后是文艺演出。镇中学的孩子们表演的《园丁颂》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镇中心小学的诗朗颂《献给老师的歌》更是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只见一男一女两名学生,身穿崭新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中,手持鲜花大步走上主席台,他们一人一句,深情地朗颂着——
........
您亲初的教海,
今天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您高尚的情操,
折射出心灵的霞光!
您如一把梳子,
曾理顺了多少迷惘的目光。
您像一个火炉,
曾温暖了多少冷却的心房。
听不厌,您讲台上的侃侃而讲。
忆不够,您手把手教我,两人靠在同一张桌上。
啊!相处的每一秒钟,都有一幅珍贵的照片。
在我年轻的心灵中珍藏!
夏日里,您是一缕清风,
大海中,您是最美的波浪。
征途上,您是一座灯塔,
黑夜中. 您是一轮月亮。
您是春蚕,将情丝吐到生命的尽头,
您是蜡烛,将后代人前进的路途照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您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座丰碑,
您是我生命过程中最辉煌的太阳!
老师,我最敬爱的老师啊,
我用一腔真诚,永远——
永远地把您歌唱……
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都沉浸在对往日美好的回忆中,不少老师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最后一个节目是器乐合奏《欢乐送》、《喜洋洋》。
中午十一点钟左右,大会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这时一辆绿色的解放牌汽车早已等候在礼堂门口,上面彩旗飘扬。冯金兰等五名县优秀教师胸佩红花,走上汽车。在欢乐的乐声和响亮的鞭炮声中,汽车缓暖驶出小镇,奔向县城。他们要去参加全县的教师节表彰大会。
第二天,全县人民听到了冯金兰从有线广播里传来的那饱含深情的发言:“……我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让我有了知识。我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一名普通教师应该做的事。这微不足道的成绩,是在上级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的,根本不值一提。今天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从内心感到受之有愧。在此我衷心感谢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和祖国。我要一辈子扎根山区。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那声音传遍了全镇县的每一个角落,更是传到了石屋村的每家每户。那坚定有力的声音通过村里的高音刺叭,久久地在山谷中回荡着……
第三十六章
水库里的水位一天比一天低。
这些天,周建国水库上的放水闸一天都没落下过。那汹涌的水流一泄而下,一路奔跑着欢笑着,去滋润下方一沟两岸干裂的农田。眼下小麦正在拔节,早玉米已经冒出了红樱。要知道,这水就是粮呀!尽管和村里签订的合同上写得明白,当水面降到最低水位线以后,乙方有权拒绝放水。现在水面已经降到最低水位线以下,他还仍没有落闸的意思。他站在坝顶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再这样下去,他饲养的那些鱼儿将会全部死掉。
这该死的老天爷,好像和他周建国有意作对,不把他逼死决不肯罢休似的。虽说春雨贵如油,你总得下那么一场、两场的呀!哪怕是阴阴天,嘀嗒几个雨点也行啊!
天空瓦蓝瓦蓝的,一丝云彩毛都没有。一阵阵的春风吹拂着水面,泛起一道道的涟漪。水库的东面,已裸露出一片沙滩。沙滩上支起两张巨大的太阳伞,伞下坐着两位戴着风镜的老头,他们是县城里下来钓鱼玩的。这几天他俩天天来,每人每天交给周建国十块钱,钓多钓少他们根本不在乎,只是图个高兴。伞下放着简易的小方桌,上面放着矿泉水、啤酒、水果及五香牛肉罐头。钓杆旁边的石头上,还放着香烟和打火机。他们嘴上叼着香烟,时而喝两口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周建国这几天通过和他们交谈。知道他俩是县物质局退休的干部。他们吸着那种带锡纸的金大鸡香烟,还给了周建国一支。他们谈得很投机,从他们嘴里,周建国知道了许多以前从没有听说过的稀奇事。说到最后,一个老头从旅行包里拿出一条金大鸡,掰下两盒递给周建国,说都是吸烟的人,甭容气,拿去抽吧!周建国说无功不受禄,我不能要你的烟。那老头笑着说,想不到你这个年轻人,做事还这么有原则,不就是几根烟吗,干嘛这么较真?周建国只好收下那烟。
有一天九点钟左右,那俩老头又坐着面包车来了。他们从后车厢里抬下两袋化肥,一袋尿素一袋二铵,说这种东西你们乡下人不好买。我们放着也没有用,就送给你吧!
这化肥,庄稼人还真不好买。镇供销社倒是有,可是要票。庄稼人到哪里去弄这票啊?周建国说,这样吧,化肥我留下。你们在我这水库里钓鱼,从今天起就别给钱啦,我让你们免费钓怎么样?“那就依你”。老头儿爽快地答应了。
时间一长,他们就熟悉了,像好朋友一般。周建国就跟他们说起这两年苹果不好卖的事。他说前几年苹果一成熟国家就收购,我们将苹果按直径的大小分级装筐,直接将果子拉到太平镇农产品收购站,人家装上火车就拉走了。钱按等级和筐数算帐,很省心。这几年不知怎么回事,国家不再收购,我们只得四处赶集或串乡卖,很麻烦。老头就说,你怎么不到县城里去卖?那里买水果的人挺多,应该很好卖的。建国说别提了,一提这事我就生气。去年我们开着拖拉机去城里卖苹果,第一天我们在城北关卖得很顺当,每人三斤五斤的,简直不放秤。一个人收钱都忙不过来。可是到了第二天,我们刚停下车卖了两份,城管所的人就来了。先是给我们要营销证,我们说没有。我们乡下人自己的苹果园自己卖,自产自销,卖完就拉倒,又不是长期经营,哪里来的营销证?他们说要不你们就交罚款吧!我们说交多少,他们说我看你们乡下人也挺不容易的,就罚五百吧。我一听肺都气炸了,我说我们刚来到,哪里有这么多钱?再说,我们这一车苹果卖完也不一定能卖五百块钱哩。
那个领头的人说,没钱就开车跟我们走。我说走就走,如今是共产党的天下。我们又没偷又没抢,还能把我们怎么样?他们把我们带到一个大院子里。说你们要么交罚款,要么回去拿营销证。你们放心,苹果在这儿一个也少不了。说着把我们赶出大门 ,用一把大铁锁锁住了大门。
天已经快晌午了,我让茂林看着车,自己一气之下跑到了城中间的县政府。我刚要进门,门口值班的民警便挡住了我的去路。问你找谁?我说找张县长。你们有预约吗?我说没有。他说对不起你不能进。我说我就要找张县长,今天见不到张县长我坚决不走。等了老长时间就是进不了门。民警说今天张县长开会去了,你等也是白等。我说张县长什么时候能回来。他说领导的事这谁知道!这时正巧一辆黑色的轿车从外边来到门口,我一看马上坐在车前,说我有急事要找县领导。两个民警见状马上把我拉起来,他们一人拽住我的一支胳膊往警卫室走。这时从车里走出一位五十出头的老人,那老人说你们放开他,让他到我的车上来吧。我上了车,来到一排楼房下,跟着那人上了二楼的一个房间。我一看房门口订着一个写有”县长办公室”的木牌,一下子紧张起来。那人拿起暖水瓶给我倒了一杯水,和蔼地说:“小伙子你找谁,为什么拦我的车子?”我说我要找张县长。“你找他有什么事?”“张县长两年前就在大会上讲,要大力支持我们农村人脱贫致富,号召我们多种经营多赚钱,他是一个人民的好县长。”“我就是张显贵,你找我有什么事?”我说我是太平镇石屋村的,我叫周建国。今天来城里卖苹果,被北关城管所的人扣了车,还要我们交五百块钱的罚款,张县长用手指敲了一下自己的额头,盯着我看了一会儿;“我记得你,你就是两年前太平镇来县里开表彰会的万元户周建国!”他很高兴地跟我握着手:“这两年干得怎么样?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要进一步促进农副业生产的发展,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他停了一下说:“今天下午我们还有会,来不及长谈了。现在我打个电话,叫他们马上放车。你们今后也要注意,如今正开展城市文明建设,你们要守法经营,到指定的摊位去卖。”我刚要出门,张县长从桌子上的小盒子里取出一张纸片:“这是我的电话,今后有什么困难或事情可直接打电话找我,能解决的我一定帮你们解决。”
从县长室出来,我一口气跑回那大院,见茂林正坐在院子外头的一棵法桐下等我。我刚给他说了两句话,大门就打开了。领头的那人像换了个人似的满脸堆笑;“我们没想到你就是县里的致富能手周建国。真对不起,刚才领导已经批评了我们。请开车走吧!”我掏出县长的名片在他面前一晃:“看,连张县长都欢迎我们进城经商!”那人连连点头称是。我们开车来到北关农贸市场,等把苹果卖完,天已经快黑了。我们连忙在一个小吃部里吃了碗面才回家。
老头儿听完周建国的诉说笑了:“我告诉你一个人,他也许能帮助你。那人名叫程世栋,家住在城西关旧货市场南边的一条胡同里,你有空可以找他好好谈谈。”周建国听了很高兴。
一天,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头骑着一辆摩托车来到周建国的水库。他在大坝下停了车围着水库转了一圈,然后一手拿着钓杆,一手拿着马扎和包来到周建国的小石屋:“我想在你的水库里玩玩,你看行不?”周建国一看,那人一副典型的蛇脸,尖尖的下巴。留着几根稀疏的山羊胡子,脸很黄,干瘦干瘦的。周建国说您想在这里钓鱼吗?要钓十块钱一天。那人说我不钓鱼,只想钓一两只鳖,带回去给老伴熬汤喝。老伴常年有病,身子虚弱,我想给她补一补。别人钓一天鱼十块钱,我钓鳖给你二十,钓着钓不着都给。说着拿出两张十元币。周建国同意了。
那人戴上草帽,走到水库南岸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甩动钓杆钓起鳖来。周建国来到他跟前,见他坐在马扎上双目似闭非闭,盯着水面上的漂儿一动不动,就像一尊雕像。这儿水最深,水面长着绿色的水草,水下面的岩石上长满青苔。那石崖陡如墙壁。周建国看了一会儿,见无特别之处就走了。
那人不像东边河滩上的两个老者。在太阳伞下又吃又喝,饮料瓶扔得到处都是。他不吃什么东西,只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从怀中掏出一个扁扁的酒瓶,抿上两小口酒,又拧上盖子塞入怀中。等到他傍晚临走的时候,周建国看到他从水中拉出一个长长的黄帆布笼子,笼子周围箍着一个一个的铁圈,是一个可以折叠起来的那种。笼子底部有一块圆形的木板,中间有一个不大的圆孔。周建国打开盖子,他看到里面至少有五六只老鳖。那鳖颜色黑黑的,肚皮微黄,有一只鳖盖子上面还有几个黄点,少说也有五六斤重。周建国没想到他这水库里竟还有这种大货。这水库是当年集体打的,他从小就没见干过。他知道这些鳖很值钱。说今后不要再来了,这样下去坝里的鳖几天就被你钓光了。老头说我明天可以给你五十块钱。周建国态度坚定地说,给一百块也不行。“那二百呢?”“给五百也不行。这不是钱的事!”老头说这水库里的鳖多着哩,少说也有百儿八十只的,最大的能有十几斤重。“您是怎么知道的?”周建国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从岸边的脚印和水面上吐出的气泡可知”老头神秘地说。“那么请问您是用什么钓饵钓的呢?这么神奇!”老头狡黠一笑:“天机不可泄漏!”
多少年以后,周建国才在无意之中从集市上的一位老者口中得知:那钓饵是用燕子肉沾了香油,放在炭火中烤制而成,此可谓钓鳖的一个绝招。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