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持彩练当空舞
——毛雪峰先生及其绘画艺术漫论
文/李文祥
解读西部画家毛雪峰先生的画作,探寻其人生、从艺、创作历程,我不仅为其在艺术之路上的一个个精彩画作所激励,更为其执着追求艺术真谛的精神所感动。他从新疆高原、大漠、戈壁及万物生灵绘画起步,以西部人文为背景,以古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民族风情为依托,游历一生,倾注真情,用画笔表现了这片神奇而古老土地上的山水、人物、风情,乃至戈壁、红柳,沙漠、骆驼及其万物生灵,达到了“灵奇”“壮美”“重彩”的艺术境界,故欣然论之。

一
大美新疆炼彩笔。
新疆,地域辽阔,高天厚土,千山之父,万水之源,纯净的雪峰、巍峨的高原、浩瀚的大漠、苍茫的戈壁,以及负重远行的骆驼、倔强生长的红柳、千年不朽的胡杨,上天赐予了这里如此神秘而多彩的世界。毛雪峰先生前半生就学习于斯、游历于斯、创作于斯,西域山水滋养了他,浸润了他,也赋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磅礴雄厚的艺术气质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用画笔丈量大地的肌理,在风沙与阳光中捕捉色彩的张力,将西域的雄浑、苍凉与热烈深深镌刻在创作基因中。那段时光,是技法的打磨,是生活的体验,更是艺术视野的初步构建,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从翩翩少年到不惑之年,毛雪峰先生走遍了新疆的千山万壑,深入无垠的大漠戈壁,攀越苍茫的高原峡谷,走访纯朴的山野人家,感受自然的生灵,体悟生命的律动,吸取艺术的养料,升腾心灵的互应。新疆壮美的山河,厚重的文化和浓郁的风情,浸润着他,也吸引着他。使他最直接地体验到生命的意蕴,得到对这里的自然万物、风土人情的终极思考。
这一时期,他以丰富的阅历储备,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辅之以新疆地域特色,构建了自己的“重彩山水”笔墨体系;这一时期,他以雄厚的知识积淀,实现了画笔表现力的跃升,赋予了“重彩山水”生命的张力,博大的壮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作风格;这一时期,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宏愿,成立了新疆画院,带徒授艺,教学相长,书画互促,文质相涵,中外互鉴,德艺双修,初步完成了“重彩山水”从探索到定型再到日臻成熟的艺术创作范式。
人文北京赋意蕴。
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与当代文化活力的都市,总能为艺术创作者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当脚步踏入北京,这座兼具古典与现代气质的城市为毛雪峰打开了全新的艺术天地。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滋润着他的创作--故宫红墙黄瓦沉淀着历史的厚重,胡同的市井烟火传递着生活的温度,艺术院校的学术氛围、美术馆的多元展览、与各界艺术家的交流碰撞,都成为激发他创作灵感的催化剂。在这里,他得以跳出地域的局限,站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回望过往的创作,将新疆时期积累的质朴情感与北京的人文情怀相融合。
对于画家毛雪峰先生而言,人生的艺术轨迹在地域的转换、认知的提升和创作意境的拓展中清晰铺展。毛雪峰先生的绘画完成了从“形”到“神”的质的飞跃。他不再仅仅停留于对山水、人物、景观的静态客观描摹,而是更注重情感的深度表达与精神内核的挖掘。画面中,既有西域风光的雄浑余韵,又融入了北京文化的儒雅气度;笔触间,既有早年积累的扎实功底,又增添了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灵动。他将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思考都倾注于笔墨之中,使作品在视觉美感之外,更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与文化内涵。

从新疆到北京,毛雪峰的艺术之路因地域的转换而愈发宽广。新疆的二十年积累,是他艺术大厦的基石;北京的二十年跃升,则让这座大厦在人文情怀的滋养下愈发巍峨。而“人文北京”所蕴含的深厚情怀,正是他艺术创作不断突破的重要精神源泉,让他的画笔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西部山水铸画魂。
从新疆的苍茫戈壁到雪域高原的壮阔山河,从初入北京时的回望到后来对西部视野的纵深拓展,西部山水始终是他画笔追逐的焦点、情感寄托的载体与精神溯源的根基。他以四十多年的学识积淀与生命体验,将这片土地的辽阔、壮美与奇伟转化为独特的绘画语言,在笔墨间解码西部的精神密码,传递生命的深层意蕴。
从“地域描摹”到“灵魂对话”,他始终坚守西部绘画题材。西部山水在毛雪峰的创作中从未褪色,而是随岁月沉淀愈发厚重,经历了从“外在形态捕捉”到“内在灵魂对话”的深化过程。
他直观呈现西部的“形与力”。在新疆的二十年间,他的笔触聚焦于西部山水的原始质感--戈壁的褶皱里藏着风沙的刻痕,雪山的轮廓中透着冰川的凛冽,草原的起伏间漾着生命的律动。此时的山水是“看得见的壮阔”,他用厚重的笔触、浓烈的色彩还原山川的雄奇与苍茫,将雪山的巍峨、戈壁的广袤、河谷的蜿蜒以写实的手法定格,让观者直观感受到西部大地的磅礴力量。
他融入西部情感的“景与情”。迁居北京后,虽身处京华,但西部始终是他心中的精神原乡。此时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地理景观的复刻,而是融入了离开后的思念与回望视角。画面中的西部山水多了一层情感滤镜:夕阳下的牧归不再仅是场景记录,而是带着“家园温情”的叙事;风雪中的胡杨不仅是植物形态,更成了“坚韧生命力”的象征。他开始在山水间注入个人情感,让西部山水成为心灵的镜像。
他纵深挖掘西部的“魂与韵”。随着对西部文化理解的深入,他的西部山水创作进入“精神对话”阶段。无论是雪山、草原还是古道,都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生命哲思的载体。他笔下的昆仑山不再仅是地理坐标,而是“天地苍茫间的精神图腾”;塔里木河的流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隐喻着“文明延续的生命力”。此时的西部山水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一种关乎信仰、坚韧与共生的精神符号。

与土地共生,与人民共情,他的情感扎根泥土。毛雪峰先生的西部山水从未脱离“人”的温度,他的画笔始终与西部各族人民的生活轨迹、情感世界紧密相连,这份“心心相印”让他的作品有了打动人心的情感根基。他曾深入牧区、村寨,与牧民一同放牧,与匠人探讨手艺,在烟火日常中捕捉西部人民的精神特质--牧民的质朴坚韧、老者的沧桑智慧、孩童的纯真热烈,都化作他画面中隐秘的情感线索。在《高原牧歌》系列中,雪山下的毡房炊烟、牧人挥鞭的身影并非孤立的点缀,而是与山川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图景,传递出西部人民与土地相依相存的生命状态;在《古道人家》作品里,他通过斑驳的土墙、晾晒的谷物、倚门的老人,将西部百姓的生活质感与岁月温情融入山水肌理,让“山水即生活,生活即山水”。这种深入骨髓的情感联结,让他的西部山水跳出了“纯风景”的范畴,成为承载人文记忆与生命体验的情感容器,画面中的每一寸笔墨都浸透着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的深情厚谊。
以笔墨诠释西部的生命意蕴,从精神上解码西部。西部山水的“精神密码”与“生命意蕴”,是毛雪峰先生用学识、学养与体悟不断挖掘的核心。他将西部的自然特质与人文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绘画语言,让作品成为解读西部灵魂的钥匙。
其显著特点是,雄浑中的坚韧内核。西部山水的“辽阔”与“壮美”,在他笔下不仅是视觉上的宏大,更指向一种精神的坚韧。他通过粗粝的笔触表现戈壁的沧桑,用厚重的墨色堆叠雪山的沉雄,让画面传递出西部大地在极端环境中孕育的生命力--正如沙漠中的胡杨 “生而不死三千年”,他的山水里始终藏着一种“与天地抗争又与天地相融”的坚韧精神。
是神秘中的人文温度。西部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多元文化的交融赋予山水独特的“奇伟”气质。毛雪峰先生在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符号--如哈萨克族的毡房纹饰、维吾尔族的建筑线条、藏族的经幡元素,让山水成为文化交融的见证。这些符号并非生硬植入,而是与山川肌理自然融合,传递出西部“神秘而不疏离,多元而共生”的人文温度。
是苍茫中的生命哲思。随着阅历的增长,他的西部山水更添一层哲学意味。画面中“天地人”的关系被反复诠释:远山如黛象征永恒,近水潺潺隐喻流动,人物渺小却充满力量,暗含“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在《雪域苍生》中,雪山的静默与朝圣者的执着形成强烈对比,却又在笔墨间达成和谐,传递出“在苍茫天地间寻找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
毛雪峰先生对西部山水的精神表达,最终落脚于独特的绘画语言与形式美学的构建,让“意”与“形”达成完美统一,铸就西部山水的“画语言”与“美形式”。
笔墨上看,从“厚重”到“灵动”的张力。早期表现西部山水时,他多用浓墨重彩与反复皴擦,强化山川的质感与力量感;后期则逐渐提炼笔墨语言,以“简劲的线条”勾勒山骨,用“氤氲的水墨”晕染气韵,让笔触在“刚”与“柔”之间找到平衡--如表现雪山时,既保留了山体的雄浑轮廓,又以淡墨晕染出云雾的空灵,尽显“壮而不野,雄而有韵”的特质。
色彩上看,从“浓烈”到“沉韵”的转化。早年作品中,西部的色彩是热烈鲜明的--戈壁的赭红、草原的翠绿、雪山的莹白,对比强烈;随着风格成熟,他的色彩更趋内敛,以“赭石掺墨”表现戈壁的苍茫,用“花青调灰”晕染远山的深邃,让色彩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传递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却仍能在细微处见精神。
构图上看,从“全景铺陈”到“虚实相生”的意境。早期多采用全景式构图展现西部的辽阔;后期则偏爱“局部切入,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一扇窗中的雪山、一道河谷里的牧群,或留白处的云雾,引发观者对“画外之景”的想象,让画面在“实”的具象与“虚” 的意境间延伸,赋予西部山水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从地域描摹到精神对话,从情感寄托到哲思表达,从绘画写实到追求写意意境,毛雪峰先生以西部山水为魂,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铸就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与表达形式。他的作品不仅是西部风光的视觉呈现,更是对这片土地精神密码的破译、对生命意蕴的礼赞,而这份与西部山水的深厚羁绊,也让他的艺术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
从新疆到北京,再到西部,这是毛雪峰先生笔墨淬炼的过程,也是绘画风格的转变过程,视野之内,画笔之下,尽显西部山水的辽阔、壮美、奇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毛雪峰先生的绘画风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地域滋养、岁月沉淀与艺术思考中完成了从“形质积累”到“神意升华”的渐进式转变。这一过程以他从新疆到北京的生活轨迹为重要节点,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
新疆二十年,是雄浑筑基的“形质积累期”。在新疆的二十年间,广袤西域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气息为毛雪峰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风格底色,这一阶段的风格核心可概括为“以形载情,重地域质感”。

题材聚焦与技法打磨。他以新疆的戈壁、雪山、草原、民族风情为核心创作题材,执着于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与精准描摹。笔下的山川肌理分明,色彩浓烈饱满,无论是风沙吹过的戈壁褶皱,还是雪山折射的光影变化,都展现出扎实的写实功底。这一时期,他的笔触偏于厚重沉实,通过反复皴擦、点染,强化画面的立体感与质感,力求还原西域大地的雄浑与苍茫。
情感表达的直接性。作品中的情感多附着于具体景物之上,通过对地域特征的极致呈现传递对西域的热爱。画面中,牧民的劳作、草原的生机、雪山的肃穆,都以直观的视觉语言打动观者,情感表达真挚而热烈,带有鲜明的地域印记。
北京过渡期,是融合碰撞的“风格转型期”。迁居北京后的初期阶段,是毛雪峰风格转变的关键过渡期。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与多元艺术生态为他带来了全新的创作视角,风格开始呈现“形神交织,求中西兼容”的特征。
题材拓展,视野开阔。创作题材从单一的西域风光逐渐拓展,开始融入北京的历史文脉与人文景观,如胡同市井、园林雅韵等。同时,频繁的艺术交流让他接触到更多元的艺术理念,在保留传统笔墨精髓的基础上,尝试吸收西方绘画的光影处理、色彩构成等元素,画面的视觉层次更加丰富。
技法多元,形式多样。笔触从早年的厚重沉实逐渐变得灵活多变,既有对西域题材的延续性表达,又开始尝试用更简练的线条勾勒物象神态。他在水墨语言中融入更多写意元素,减少对细节的过度堆砌,转而注重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风格开始呈现“写实中见写意”的过渡特征。
北京成熟期,是人文内化的“神意升华期”。扎根北京二十年的中后期,毛雪峰先生的绘画风格完成了质的飞跃,进入“以神统形,重人文内涵”的成熟阶段。
从“描摹物象”到“传递精神”。他不再满足于对景物外在形态的再现,而是将创作重心转向情感的深度挖掘与精神内核的表达。画面中的山川、人物、景致成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西域的雄浑余韵与北京的儒雅气度在作品中交融,形成独特的“刚柔并济”的气质。例如,他笔下的雪山不再仅是地理景观的复刻,更蕴含着对自然永恒与生命力量的哲思;胡同场景也超越了市井生活的表象,传递出对岁月沉淀的人文温情。

笔墨语言的从容灵动。笔触褪去了早年的刻意与拘谨,变得从容、灵动而富有韵律。水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缓急被赋予更强的情感指向性,看似随意的点染却暗藏章法。色彩运用上,从早年的浓烈鲜明转向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以简约而富有张力的色调营造画面意境,让观者在笔墨之外感受到更丰富的精神共鸣。
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入。作品中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无论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诠释,还是对人文情怀的抒发,都让画面超越了视觉美感,具备了更厚重的文化底蕴。此时的风格不再受限于地域标签,而是形成了兼具个人情感温度与普遍人文价值的独特艺术语言。
从新疆时期的“雄浑写实”到北京初期的“融合探索”,再到成熟期的“人文写意”,毛雪峰的绘画风格转变既是地域文化滋养的结果,也是艺术家自我突破的必然。他以笔墨为桥,将岁月积累的生活体验与人文思考融入创作,最终实现了从“形的精准”到“神的贯通”的艺术升华。
三
重彩西部,道通大象。毛雪峰先生是一位西部大美的深度开掘者、着力表现者、精神殉道者,他用画笔打开一个神秘莫测的西部真实世界--人与物、山与水的心灵世界。
绘画是心灵的符号,是情感的痕迹,也是人生的体悟。毛雪峰先生的创作题材与这片神秘的土地紧紧相连,与这里的各族人民心心相印,他用自己的学识、学养和体验、体悟,强烈地表达着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密码和生命意蕴,形成一种画的“语言”、美的“形式”。
品读他的画,有一种沧桑感,有一种厚重感,有一种深沉感,不仅仅是描摹山的形状,而是彰显山的生命、山的精神、山的灵魂。他的山水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表达他的观念,不仅仅是对大山的认识,更有许多他的人生观。层层叠加的积染,把厚土沧桑表现的如此混茫,超越了现实的境况,带人进入一个用精神构筑的山水世界。他以宏大的构图,磅礴的气势,将新疆辽阔的地域展现出来,让人们从画中看到了西部的苍茫和广袤、沉雄与博大,深刻地体会到丝路悠悠情、大漠千古魂、西部高原风。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自山水画脱离人物背景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以来,曾出现了唐代金碧山水、宋代水墨和青绿山水、元代黄公望之浅绛山水、明代仇英之青山绿水和现代渲染山水,但由于受唐代王维“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笔墨观念的深刻影响,明清以来水墨山水一直占据着中国山水画的主流地位。毛雪峰先生重彩的山水画力作,意味着对传统水墨山水画的一种超越。
他的重彩山水画最可贵之处在于独创性。从他的《天山诗韵》、《高昌冷月》《秋韵天山》《秋韵天山》《梦荡交河》《天韵可纳斯》《沉雄帕米尔》《秋染阿勒泰》《龟兹遗梦》《写意魔鬼城》《库车大峡谷》《塔里木》《伊犁河》《生命的呼唤》《古尔班通五彩湾》等画作中可窥见一斑,在色彩、光影、基调、线条、明暗、透视中广采博集油画、水彩、水粉、版画之精神,并揉合书法艺术的节奏、墨韵,光怪陆离,绚丽灿烂,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心灵震撼力,似火的红柳、金黄的胡杨、如墨的山峦、碧绿的草原、银白的冰峰,彰显了其独特的画技画风、审美趋向和时代气息。这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传承与创新的结晶,更是中西合璧的杰作。画好西部,就能描绘世界,这是西部山水的宣言,也是毛雪峰先生对传统山水画艺的挑战与独创。
五代时梁著名画家和画论家荆浩有“文彩自然”的命题,意即画的文彩风韵,以自然为上品。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其绘画的神圣与不凡,就在于画家“道法自然”,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从而达到道通大象的艺术境界。

原创是艺术永恒的生命力。毛雪峰先生立足西部,情注乡土,从绘画的地域性、民族性、视觉性、原创性等方面深入研究,大胆实践,以大视野、大思维、大气象的东方美学思想,强化生命意识,体现西部风格,从而构建了西部大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天地。
四
梦中西部,心灵家园。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毛雪峰先生对西部山水一片深情,在绘画艺术中有着永远唱不尽对家乡的赞歌。在他一系列的西部山水题材作品中,都散发着浓郁的西部特有的气息,质朴、浑厚、豪放,高山流水、戈壁红柳、大漠骆驼、山民百姓,是那么古朴,那么生动,那么别致。

毛雪峰先生1961年出生于黄土高原中部的以干旱而出名的定西临洮县,洮河水养育了他,也赋予了他以灵性与智慧;黄土地的厚重赋予了他悲壮的气概,黄土地的贫瘠炼就了他无比的坚韧,黄土地的宏伟塑造了他顽强的个性,丝路古道的人文精神,西域的淳朴民风、大漠戈壁的辽阔荒凉,孕育了他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风格。他笔下的骆驼、牛马、黄羊、戈壁、雪山、草原、古道、红柳、胡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浓厚的乡情,作品中所表现的核心是作者的感情、气质与审美志趣,他以浓重的色彩和强劲的笔触,构成了自己铿锵的旋律,时代新意、地域特征与作者的个性共同谱写出了高亢的西部高原风。
他是新疆重彩山水画的创立者,是西部山水画风的倡导者、践行者与引领者。
谈到美术创作,毛雪峰先生说,一个画家,悟性相当重要,悟性是一种天赋,但也并非完全是天生的。他特别强调,最重要的还是靠勤奋的学习、刻苦的磨练、不懈的实践。艺术源于生活,文脉是艺术的根基。诚哉!斯言。美哉!情真。
毛雪峰先生系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重彩山水画院院长,中国山水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中国西部画院院长,北京大美西韵书画院院长,北京雪峰艺术馆馆长,民进中央画院理事。2019年,在北京举办毛雪峰重彩山水画作品展 ;2016年,在北京举办毛雪峰艺术国际巡展;2012年,在甘肃定西举办雪峰重彩山水画展。并多次协同艺术家群体展览,其作品先后被国内外领导、友人和企业家收藏。
2013年,荣获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11年,获得西安世博会全国展金奖,2010年,荣获感动中华•2009年度十大著名书画家称号及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2008年,获得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展金奖;2007年,获得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全国十大创新人物号,中国全国美术书法工艺美术大展特别金奖、文化部诗书画印国际华人艺术大展优秀奖;2006年,获得世界华人艺术家杰出成就贡献奖;2005年,获得全国书画界50位著名画家终身艺术成就奖;2004年,获得当代国际水墨画大展沙龙奖,西藏全国书画名家展“西藏书画事业援助奖;2003年,获得文化部日本中国书法绘画展优秀奖日本台湾第九届国际诗书画展金像奖,中国东南亚国际现代水墨画大展金奖;2002年,获得菲律宾国际文化交流展金奖,新疆首届山水画大展二等奖,中国著名画家作品赴欧洲巡展金奖,香港国际艺术大展金奖香港;2001年,获得澳大利亚翁真如杯•中国水墨画大展创作奖;2000年,获得联合国国际和平年艺术大奖;1999年,获得中国美术馆首届中国青年国画大展优秀奖,中国台北亚洲中国画巡回大展金奖,新疆自治区美展优秀奖新疆;1989年,获得振兴丝绸之路国际书画展优秀奖。
西部是艺术资源的宝地,高原大漠,草原绿州,丝绸古道的人文景观构成了西部独特的艺术魅力。坚持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水墨与色彩及中西方艺术的结合,创造西部气派、西部风格、西部特色的大美山水,不仅是西部本土画家的神圣使命,也是伟大时代对所有中国山水画家的深情呼唤!我们期待着像毛雪峰先生一样的既有传统之功力,又不囿于传统,既有生活深度,又有现代意蕴的画家群体--在西部乃至中国画坛崛起!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