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突围与精神守望
——读桂汉标诗集《AI花讯》
作者:粟立新
“风度荟萃文丛”是浈江区历史上第一套文学丛书。桂汉标的第23本个人专著《AI花讯》,是这套“文丛”中的一册诗集,它表现了一位老诗人对文学初心的坚守和探索,也是粤北地区文化生态和时代精神的写照。这本诗集呈现出一场从传统到未来,从山川田野到数字时代的精神旅行。
地域精神与时代意涵
《AI花讯》分为“赋能时空”“秀诗可餐”“希望世纪”“AI来了”四辑。前两辑扎根现实生活,紧扣乡土叙事,展现诗人对韶关地区自然地貌、社会变迁、人物百态的观察与书写。如“夜市烧烤摊”是我们一起去体验韶关新开的孟洲坝夜市时,边走边看边吃,这首诗写的就是我们亲临现场的情景,读这首诗又让我回到那个夜晚。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平凡生活里的坚韧与温情,读来真切动人,精准勾勒出夜市的烟火气,少妇挽发髻、孩子拉衣角、手挥铁钳的细节,让我再次看到摊位前忙碌又温暖的哪个画面。这种草根情怀贯穿诗集,是桂汉标诗歌最动人的底色。
这本诗集具有的地域特色,并非封闭的乡土情怀,而是对地方文化基因的有意识唤醒与深度表达。他诗中出现的“浈江”“丹霞山”“云髻山”“左龙古村”等地理意象,不仅是对自然风貌的真实描绘,更是对文化身份的再建与确认。这些诗作在展现韶关地域之美的同时,巧妙地将地方空间与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等议题联系起来,使地方书写超越地理边界,获得更深广的文化与时代意涵。
如在组诗《左龙古村新诗画》中,这种地域书写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田野采风的视角,撷取“文化墙”“古桥”“乡贤林”“电商梦”“茶花庭院”等典型意象,完整呈现了左龙古村从沉寂走向振兴的演变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宽带进村”“别墅兴起”“童趣溪边”等现代生活场景时,并未止步于外在景观的美化,而是注重从生活氛围与心理感受的层面进行描摹,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深层融合。
桂汉标的诗歌中有着浓厚的生命意识与悲悯情怀。他将自己的文学使命定位于“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如《夜市烧烤摊》《孕妇肚子上的留言》等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善于从微观切口切入社会生活的细部,关照个体命运,唤醒读者对人性与社会的关注。写城市边缘群体时,他不是居高临下的旁观者,而是以一种贴近的姿态记录他们的日常,以诗人的温柔注解现实。
他在诗中多次出现对历史人物、革命遗址、传统文化的书写,从《我还想去韶山……》到《让历史走出历史》,都透露出他对历史的尊重与反思。他试图在新时代语境下,寻找一种既不丧失历史厚度又能回应时代问题的诗歌表达路径。
科技浪潮下的诗性张力
在科技浪潮日益汹涌的当下,桂汉标的《AI花讯》展现出诗人罕见的前瞻性与时代意识。这部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正是其对人工智能时代所作出的积极文学回应。诗人以敏锐的感知力介入技术话题,通过诗意语言回应AI、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冷峻前沿的技术进展,试图在人类情感与科技理性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更为可贵的是,他没有固守传统的写作方法,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引入“AI”“区块链”“元宇宙”等高新科技语汇。我这个在深圳最先知道元宇宙的人,却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好学的精神,更没有对“元宇宙”这一新兴概念深入理解。请看《打开元宇宙》——
“光缆尽头,翻涌无尽数字/敲击键盘,瞬间美妙莫测/元宇宙,你悄然降临了/分不清是幻想还是现实//算法与代码,硅与光交织/头戴设备轻启,穿越原有意识/触觉视觉交融,感官被重塑/另一维度,画卷正纵情勾勒//数字形象,是延伸的自我/每个字节,跳动生命种子/社交创造探索,自由穿梭/一切皆有可能,颠覆传统认知//……不断穿过光怪陆离的场景/人生无穷奥秘在于探寻未知//……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奇迹/虚拟与现实中抒写更精彩故事……”
这首诗表现出时代感与想象力,体现出诗人以诗歌的方式探讨科技对人类命运的挑战与可能,在试图重建人文与技术之间新的对话机制。不只是单纯描述科技奇观,更有对人类未来生活方式与哲学的探讨,具有思想深度与情感张力。最后一节“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奇迹,虚拟与现实中抒写更精彩故事……”带有呼唤与期待的情感,具有感染力。这种尝试本身就代表了地方诗人在新时代中的自我突破,是文学自觉与时代感知的合力回响。
又如《喜释区块链》《诗证AI向未来》等篇章,不是对技术名词的简单图解或概念翻译,而是一次有意识的诗学探索:如何为这些“冰冷”的科技赋予温度,如何在迅猛变化的现实中保留人文关怀的余温。桂汉标以其特有的抒情方式,为技术注入精神维度,使原本抽象的术语获得情感意义和文化质感。
尤其是《AI时代来了》一诗,其中“机器与人类正在相向奔赴,/智能与情感开始交集融合”这一句,既是对未来人机关系的诗意表达,也体现出一位年长诗人面对未知世界时的真诚态度与开放胸怀。这首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较强的思想表达力与较高的信息密度。它尝试用诗意语言描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全方位社会变革,并表达出人类在技术浪潮中的思考与立场。视野开阔、内容扎实、思想清醒、语言具美感的科技主题。在人工智能话题常被学术或技术话语垄断的语境下,能以诗的形式展开如此宽广而深刻的表达,实属难得。也体现了地方文学在面对技术冲击时不退却、不回避的担当。
AI时代文学的新追求
作为“风度荟萃文丛”的策划组织者和作者之一,桂汉标以“风度”为核心文化意象,将张九龄文化精神与新时代文学相结合进行抒写。比如《赋能》一诗,紧扣韶关市浈江区作协的成立与《陈国胜文学奖作品选》的出版,将地域人文、个体精神与时代使命交织,情感真挚且富有力量。为地方文学注入持久活力。他用诗意化语言表达了作协工作者的责任与愿景:“我们当为美好未来赋能!”他用“草根身份”推动文学向下扎根、向上开花,不仅写出本地的美,也写出让更广泛读者得以共鸣的篇章。
《AI花讯》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拟、乡土与科技的文学桥梁。他是一位怀着敬畏之心与探索勇气的文学老兵。通过诗歌语言的转译与意象的重组,他用传统文艺的情怀去回应一个被大数据、算法、元宇宙所主宰的世界。地方文学不再是落后与保守的代名词,它也可以在新的语境下焕发活力,引领一场“诗意反击”。这正是桂汉标最大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自然玄妙融入现代诗行”,在高科技的浪潮中,不做逃避者,而是用文学之手,划出温暖人心的方向。
桂汉标是共和国同龄人,是自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坚定追求者,《AI花讯》不仅是他个人诗学实践的结晶,也是粤北地方文化的一张新名片。它将山水、科技、情感、历史编织成一幅时代画卷,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未来与传统共舞的澎湃花讯。
(2025年7月26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