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守国门——记南京保卫战烈士姚中英
一罗培永
1937年12月的南京,枪炮声撕裂了古城的宁静。在中华门的断壁残垣间,一位身着军装的将领挥舞着指挥刀,率部向日军发起最后的冲锋。他便是国民革命军第83军156师参谋长姚中英,此刻正用生命践行着“誓与首都共存亡”的誓言。
姚中英的报国之路,始于山河破碎的年代。1896年,他出生在广东平远县一个贫苦农家,年少时听村中老人讲述列强侵华的屈辱,便立志“执干戈以卫社稷”。1924年,黄埔军校的成立点燃了他的希望,28岁的他告别妻儿,步行半月抵达广州,考入第二期步兵科。在军校,他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们一同研读兵法、苦练武艺,“亲爱精诚”的校训深深刻进他的骨髓。毕业后,他投身北伐战场,从排长到营长,在枪林弹雨中锤炼出沉稳的指挥风格和无畏的战斗意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姚中英已升任156师参谋长。当淞沪会战失利、日军直逼南京时,他在师部会议上慷慨陈词:“首都乃国之象征,吾辈军人唯有死战,方能告慰国民!”11月,他率部星夜驰援南京,奉命驻守中华门至雨花台防线——这是日军进攻南京的核心路线,也是守护城垣的最后一道屏障。
抵达阵地后,姚中英立刻带领参谋人员勘察地形。他发现雨花台丘陵地带虽易守难攻,但日军炮火猛烈,传统工事难以持久。于是他果断调整部署:在前沿挖掘散兵坑,主阵地构筑连环掩体,将预备队隐藏在城墙内侧,形成“梯次阻击、纵深防御”的体系。他还亲自给士兵们鼓劲:“我们的枪不如人,但骨头要比钢铁硬!身后是亿万同胞,退一步便是千古罪人!”
12月9日,日军发起总攻。敌机的轰炸让阵地化为焦土,重炮的轰鸣震得人耳膜出血。姚中英在指挥部与前沿阵地间往返穿梭,哪里战况危急就出现在哪里。当日军坦克突破前沿防线时,他抱起炸药包亲率敢死队冲锋,炸毁两辆坦克,硬生生把敌人逼了回去。部下劝他留在后方,他却说:“参谋长的位置,就该在最需要的地方。”
战斗持续到12月12日,156师伤亡过半,弹药即将告罄,中华门城楼也被炮弹击中燃起大火。此时,上级传来突围命令,但姚中英看着蜂拥而至的日军,毅然决定留下掩护大部队撤退。他将剩余兵力整编为一个营,自己担任营长,死守中华门缺口。在巷战中,他的左臂被流弹击中,鲜血浸透了军装,却依然指挥士兵与敌人逐屋争夺。
黄昏时分,日军发起最后的猛攻。姚中英带领残部冲向敌群,指挥刀劈倒两名日军后,不幸被炮弹碎片击中要害。倒下的那一刻,他望向南京城的方向,口中仍念着“守住……守住……”年仅41岁的他,用生命践行了战前“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战后,战友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上面写着:“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若吾战死,勿为吾悲,教吾儿勿忘国仇家恨,长大从军,复我河山。”这朴实的文字,道出了一位爱国军人的赤子之心。
1983年,姚中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纪念碑上。如今,每当人们走过中华门,总会想起那位在战火中冲锋的身影。姚中英或许不是史册中最耀眼的将星,但他用热血铸就的忠魂,永远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那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担当。
黄埔英名贯日虹
戎装未解赴刀丛
雨花台上烽烟烈
中华门前景气雄
寸土岂容豺虎践
寸心终与国魂融
金陵血沃春常在
万古丰碑刻俊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