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煤油灯下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卫生所时,周雪晴已经整理好了药柜。昨晚那位腿部受伤的矿工情况稳定,天亮时被家人接走了。她揉了揉酸痛的脖子,发现张德全早已起床,正在院子里晾晒昨天采回的草药。
"周医生,来。"张德全头也不抬地招呼她,"认识一下这些草药。"
周雪晴走过去,看着竹席上摊开的各种植物——有的已经晒干,有的还带着泥土的湿润气息。张德全粗糙的手指轻轻拨弄着它们,如同对待珍宝。
"这是黄芩,清热解毒;这是柴胡,退烧效果不比西药差;这是..."老人一一介绍着,声音里透着难得的耐心。
周雪晴蹲下身,拿起一片叶子闻了闻:"张医生,现代医学证明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不稳定,剂量也难以精确控制..."
"知道为什么我能在山里待四十三年吗?"张德全打断她,眼神犀利,"因为我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西药,什么时候该用土方子。书本上的知识救不了所有病人。"
周雪晴抿了抿嘴,没有反驳。她想起昨天那个肺炎小女孩,用了抗生素后确实退烧了,但村里还有多少孩子用不起昂贵的西药?
"今天你去村里转转,认识一下路,也让人认识认识你。"张德全把一包草药塞给她,"顺道给李阿婆送药,她风湿痛又犯了。"
周雪晴接过药包,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李桂花"三个字。她突然意识到,在这个没有电子病历系统的地方,张德全可能记得每一个村民的健康状况。
青山村比她想象的要大,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坳各处,由蜿蜒的土路连接。周雪晴拿着张德全手绘的地图,小心翼翼地走在雨后泥泞的小路上。偶尔有村民经过,好奇地打量她,却很少有人主动打招呼。
"你就是新来的周医生?"一个挑着水桶的中年妇女拦住她,"俺家小子咳嗽半个月了,啥时候能去瞧瞧?"
周雪晴刚要回答,妇女又补充道:"张医生以前都是上门看的,娃小,走不了远路。"
周雪晴愣了一下,随即点头:"下午我去看看。"
一路走来,类似的请求接二连三。有老人问诊,有妇女咨询,甚至有人请她帮忙看看生病的家畜。周雪晴一一记下,心里却有些忐忑——她在医学院可没学过兽医。
李阿婆家在山腰处,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门前种着几株不知名的花草。老人见到周雪晴,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
"张医生咋没来?"她拉着周雪晴的手往屋里让,那双手骨节粗大变形,显然是多年的风湿所致。
"张医生让我来送药。"周雪晴递过药包,"他说这是新配的,比上次多加了几味药。"
李阿婆接过药包,却拉着周雪晴坐下:"闺女,城里来的吧?咋到这山沟沟里来了?"
周雪晴不知如何回答。老人却自顾自地说开了:"张医生也是城里人,当年下放到这儿就没走。俺记得他刚来时,比你大不了多少..."
屋外传来一阵嘈杂声,打断了老人的回忆。周雪晴走到门口,看见几个村民正往村口跑。
"咋回事?"李阿婆问一个匆匆跑过的少年。
"矿上又出事了!砸伤了好几个!"
周雪晴心头一紧,转身对李阿婆说:"我得回去帮忙。"说完便快步往卫生所方向跑去。
卫生所前已经围满了人。两个满身是血的伤者被放在门板上,几个家属哭喊着。张德全正在检查一个昏迷不醒的伤者,脸色凝重。
"周医生,准备清创缝合。"他头也不抬地命令道,"重伤的先处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像是一场战斗。周雪晴处理着不断送来的伤员——骨折的、撕裂伤的、内脏受损的。卫生所的条件简陋得令人绝望,没有X光机,没有血库,甚至连基本的麻醉药都所剩无几。
"这个需要立即手术,脾脏可能破裂了。"周雪晴检查完最后一个重伤员,声音有些发抖,"得送县医院。"
张德全摸了摸伤者的脉搏,摇头:"来不及了。准备手术,我来做。"
"这里?没有无菌室,没有..."
"我说了,我来做。"张德全的声音不容置疑,"你去煮器械,准备缝合线。"
手术在煤油灯和手电筒的照明下进行。张德全的动作快而精准,周雪晴在一旁协助,额头上的汗水不断滴落。当老人那双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缝合破裂的脾脏时,周雪晴仿佛看到了一个顶尖外科医生的影子。
"你在哪儿学的这些?"手术结束后,周雪晴忍不住问道。
张德全正在洗手,闻言顿了顿:"战场上。"三个字后,又是沉默。
夜深了,最后一个轻伤员也包扎完毕。周雪晴瘫坐在椅子上,浑身酸痛。张德全给她倒了杯水,水里飘着几片草药叶子。
"今天表现不错。"老人难得地夸奖道,"尤其是那个肋骨骨折的处理,很专业。"
周雪晴苦笑:"跟您比起来,我差远了。那个脾脏缝合...我从没见过那么精准的手法。"
"熟能生巧罢了。"张德全在对面坐下,灯光下他的脸显得格外苍老,"四十三年,什么样的伤没见过?"
"您刚才说...战场?"
张德全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抗美援朝时,我是卫生员。见过太多来不及送后方就死的伤员...战后,我选择回来当村医。"他伸出右手,缺了一截的小指格外显眼,"这是长津湖留下的纪念。"
周雪晴肃然起敬。她想起历史书上那些关于那场战争的描述——零下四十度的严寒,缺医少药的条件,无数年轻的生命...
"为什么选择回来?以您的技术,大医院..."
"因为这里更需要。"张德全打断她,"城市不缺好医生,但山里人...他们只有我。"
这句话像锤子般敲在周雪晴心上。她想起自己来之前的满腹牢骚,想起母亲的短信——"想办法把你调回来"。
"睡吧,明天还有得忙。"张德全起身,吹灭了煤油灯。
黑暗中,周雪晴摸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母亲发来的最新消息:"市医院的事有眉目了,坚持半年就能回来。"她盯着那条消息看了许久,最终没有回复。
第四章 风雪夜归人
第一场大雪封山前,周雪晴已经能独自处理大部分常见病症了。她学会了辨认各种草药,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西药,什么时候该用土方子;她记住了村里每户人家的位置和健康状况,甚至能叫出大部分孩子的名字。
村民们也开始接受这个城里来的女医生。起初的怀疑和试探渐渐变成了信任和依赖。周雪晴发现,在这个远离城市的小山村,医患关系简单而纯粹——没有复杂的流程,没有无休止的检查,有的只是最直接的救助与被救助。
十二月初的一个傍晚,周雪晴正在整理药柜,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村支书老赵冲了进来,脸色凝重。
"周医生,张医生在吗?"
"上山采药去了,怎么了?"
老赵搓着手,欲言又止:"那个...镇上通知,咱们村卫生所可能要撤并了。"
"什么?"周雪晴手里的药瓶差点掉在地上。
"说是医疗资源整合,小规模的村卫生所要合并到镇中心卫生院去。"老赵叹了口气,"文件上说...说咱们这条件太差,不符合标准。"
周雪晴一时语塞。卫生所的条件确实简陋,但若撤并了,村民们看病得走上二十多里山路,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
"张医生知道吗?"
"还没告诉他。"老赵摇头,"这卫生所是他的命啊...四十三年来,多少人想调他走,他都不肯。"
正说着,张德全背着竹篓回来了,身上落满了雪。听完老赵的话,老人的脸色变得异常平静。
"什么时候的事?"
"文件刚到,说明年开春就实施。"老赵递过一张皱巴巴的纸,"说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张德全扫了一眼文件,冷笑一声:"服务质量?他们知道去年我们处理了多少急诊吗?知道村里有多少老人孩子走不了二十里山路吗?"
周雪晴从未见过老人如此激动。那双总是沉稳的手微微发抖,眼中燃烧着她从未见过的怒火。
"我去镇上找他们。"张德全突然说,"周医生,你看好卫生所。"
"现在?"周雪晴看着窗外越下越大的雪,"等雪停了再去吧?"
张德全已经披上了旧棉袄:"等不及了。"说完便冲进了风雪中。
那一夜,周雪晴独自守着卫生所。雪越下越大,风声呼啸,像是某种不详的预兆。她不断看着墙上的老式挂钟,张德全已经走了五个小时,按理说早该回来了。
凌晨两点,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打盹的周雪晴。她打开门,两个满身是雪的村民扶着一个血人站在门口——是张德全!
"怎么回事?"周雪晴连忙帮忙把老人扶到诊疗床上。
"在村口发现的,"一个村民气喘吁吁地说,"旁边还有辆翻倒的摩托车,看样子是摔沟里了。"
周雪晴迅速检查伤势——右腿开放性骨折,多处擦伤,最严重的是腹部的刺伤,血流不止。
"不是摔伤,"她声音发紧,"这是刀伤!"
张德全微微睁开眼睛,嘴唇蠕动着。周雪晴俯身去听。
"设备...保护设备..."老人气若游丝,"他们想抢...新到的...手术器械..."
周雪晴这才注意到,墙角放着一个沾血的帆布包,里面露出一些崭新的手术器械——显然是张德全从镇上带回来的。
"别说话了,我先处理伤口。"周雪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清创止血。但腹部伤口太深,血止不住。
"需要...手术..."张德全艰难地说,"你来做..."
"我?"周雪晴手在发抖,"这里条件..."
"你能行..."老人抓住她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记住...脾动脉...要先结扎..."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是周雪晴生命中最漫长的时刻。在张德全断断续续的指导下,她完成了人生第一台独立主刀的手术。没有麻醉师,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一盏煤油灯和几把简单的手术器械。当最后一针缝完时,她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做得...好..."张德全微弱地笑了笑,脸色苍白如纸,"你...出师了..."
周雪晴握着他的手,那双手现在冰冷得可怕:"别说话了,好好休息。明天送您去县医院。"
老人摇摇头:"不用了...我知道...时候到了..."他艰难地转头看向墙角那个帆布包,"那些...器械...是我用积蓄...买的...留给...你..."
"您别这么说!您会好起来的!"周雪晴声音哽咽。
张德全的目光变得涣散:"周医生...记住...医者...仁心...山里的...人...需要..."
话音未落,那只一直紧握着她的手突然松开了。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变成了一条直线,刺耳的警报声响彻小小的卫生所。
周雪晴站在那里,泪水模糊了视线。墙上的挂钟指向四点三十分,窗外,风雪依旧。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