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大桥游记
张存民
应友之邀,忙里偷闲。赴边境名城丹东小住二日。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登临鸭绿江大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昔日的炮火硝烟,“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歌声犹在耳边回响。断桥上的斑驳锈迹,江水中昂立的桥墩犹在诉说那段难忘的历史。
鸭绿江上的两座大桥,如两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在中朝两国的界江上矗立了一个多世纪。它们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枢纽,更是镌刻着战争与和平、苦难与重生的立体史书,在江风涛声中诉说着过去,也映照着当下与未来。
烽火中的历史记忆
1909年,第一座鸭绿江大桥(今称“断桥”)在沙俄的主导下建成,这座钢铁结构的桥梁曾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运输动脉。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座桥成为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生命线,无数战士、物资从这里奔赴前线。1951年,美军轰炸机将其拦腰炸断,残存的桥墩与钢梁至今保持着被炸时的原貌——扭曲的钢筋指向天空,仿佛仍在控诉战争的残酷。
断桥的残躯是历史的伤疤,也是民族精神的勋章。站在桥上,能清晰看到钢梁上密布的弹孔,触摸到被炮火灼烧的痕迹。这些伤痕记录着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也见证了中朝两国“唇齿相依”的战友情谊。如今,断桥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块锈迹斑斑的钢铁都在提醒后人:和平来之不易,珍爱幸福生活。
新时代的纽带
与断桥相邻的“中朝友谊桥”(第二座鸭绿江大桥)建于1943年,历经岁月洗礼后依然承担着两国贸易和人员往来的重任。如今,桥上每天都有满载货物的卡车穿梭,桥下是往来的客轮,江两岸的城市——中国丹东与朝鲜新义州,在桥梁的连接下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这座桥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两国友好合作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丹东依托大桥发展边境贸易,朝鲜的矿产、农产品通过这里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日用品、机械装备也经此运往朝鲜。桥头的联检大楼里,两国工作人员高效协作,通关效率不断提升,见证着新时代边境地区的繁荣发展。站在桥上眺望,丹东的高楼大厦与新义州的建筑群隔江相望,江面上的渔船与货轮相映成趣,一幅和平发展的画卷在眼前铺展。
未来的美好展望
展望未来,鸭绿江大桥的意义将更加多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朝鲜“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进”政策的对接,这座桥有望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关键节点。规划中的跨境经济合作区、旅游专线等项目,将让大桥承载更多功能——不仅是货物运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旅游互动的纽带。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桥上会开行连接中朝的观光列车,游客可以透过车窗欣赏鸭绿江两岸的风光;桥畔会建起跨境文化广场,两国的艺术团体在此同台演出;数字化的通关系统将让人员往来更加便捷,“一脚跨两国”的体验将更加丰富。而断桥作为历史地标,将与友谊桥形成“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让人们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进步。
鸭绿江的江水奔流不息,两座大桥静立其间。它们从战争的硝烟中走来,在和平的年代里焕发活力,未来还将在合作共赢的浪潮中续写新的篇章。桥是静止的,但历史在流动,时代在前行。鸭绿江大桥的故事,永远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史诗,每一个篇章都书写着和平、发展与希望。
(202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