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聚光灯下
雨晴的手指在吉他琴弦上笨拙地移动,发出几个不成调的音符。乐器行的老师耐心地调整她的手指位置:"别急,刚开始都这样。"
这是她第三次来上课了。买下那把展示的民谣吉他是个冲动决定,但每次练习时,那种专注于当下的感觉让她着迷——没有完美主义的压力,只有学习新事物的纯粹快乐。
"程总监也玩音乐?"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雨晴转头,看到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李站在乐器行门口,一脸惊讶。
"刚学,"雨晴笑了笑,下意识地拉了拉袖子遮住手腕,"你怎么在这?"
"我表哥是这里的老师,"小李指了指正在教另一个学生的年轻男子,"我来等他下班吃饭。"
雨晴点点头,继续练习简单的和弦。她能感觉到小李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自从《破碎重生》方案通过后,公司里的人看她的眼神都变了,带着一种奇怪的敬畏。
下课回家路上,雨晴的手机不断震动。维纳斯珠宝的工作群里,林夏发来消息:「紧急会议明天9点,赵总从巴黎回来了,想讨论《破碎重生》的后续推广。」
雨晴回复收到,然后发现还有十几条未读消息——大学同学群、广告行业群,甚至多年没联系的高中同学,都在转发同一条新闻:《维纳斯珠宝"破碎重生"系列震撼发布,创意总监程雨晴讲述背后的治愈故事》。
"什么治愈故事?"雨晴皱眉,点开链接。
屏幕上跳出一篇时尚杂志的长篇专访,配图是维纳斯珠宝的发布会照片。文章中间赫然放着一张雨晴的工作照——她正在查看设计稿,手腕上的伤疤清晰可见。照片旁的引文写道:"'我们的伤痕让我们独特'——程雨晴,奥美创意总监,用自身经历重新定义完美。"
雨晴的呼吸停滞了。她从未接受过这个采访,更没有授权发布这张照片。
"林夏!"她立刻拨通电话,声音因愤怒而颤抖,"那篇《风尚》的报道是怎么回事?谁给他们提供的素材?"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雨晴...我很抱歉。那是赵总安排的公关策略。他们用了你提案里的部分内容和公司资料库的照片。我以为你知道..."
"我手腕的照片也是公司资料库里的?"雨晴几乎是在低吼,"这是我的隐私!"
"我知道,这太过分了,"林夏的声音充满歉意,"赵总太喜欢这个企划了,他想把'真实伤痕'作为营销重点。我已经在准备声明要求他们撤稿..."
雨晴挂断电话,双手发抖。镜中的她从商店橱窗上浮现,表情严肃:"深呼吸,这不是世界末日。"
"怎么不是?"雨晴咬牙切齿,"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我是个割腕的疯子!"
"他们知道的是个战胜黑暗的强者,"镜中的她纠正道,"不过确实侵犯了你的隐私。你需要决定如何回应。"
回到家,雨晴的邮箱已经被媒体采访请求塞满。她将手机静音,打开电脑搜索那篇报道——已经出现在至少十几家媒体上,标题一个比一个夸张:《从自杀边缘到创意巅峰》、《伤痕是光进入的地方:一位广告人的重生》...
最让她不适的是,这些文章把她包装成了一个"励志榜样",却完全忽略了她仍在挣扎的事实。镜中的她说的对——这不是世界末日,但确实是个需要面对的危机。
第二天一早,雨晴直接去了维纳斯珠宝总部。会议室里,赵总正在和林夏讨论着什么,看到她进来,立刻露出标志性的商业笑容。
"程总监!正好,我们在讨论如何最大化这次意外的媒体曝光..."
"意外的曝光?"雨晴冷冷地打断他,"向媒体泄露我的私人信息和照片是意外?"
赵总的笑容僵住了。他是个六十多岁的精瘦男人,银灰色头发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程总监,在商业中,真实故事是最有力的营销工具。你的经历让这个系列有了灵魂。"
"那是我的经历,"雨晴一字一顿地说,"我的选择权呢?"
会议室气氛凝固了。林夏不安地看着两人,欲言又止。
赵总叹了口气,突然卷起自己的左袖——一道狰狞的疤痕从肘部延伸到手腕。"1989年,巴黎,"他平静地说,"我失去了爱人、工作和全部积蓄。这道疤是我给自己的'毕业证书'。"
雨晴震惊地看着那道疤痕,一时语塞。
"我理解你的愤怒,"赵总放下袖子,"但请相信,我让媒体聚焦你的故事,不是因为猎奇,而是因为我知道有多少人需要听到它。"
"那也应该由我决定何时分享,"雨晴坚持道,但语气已经软化。
赵总点点头:"你说得对。作为补偿,维纳斯愿意将《破碎重生》系列的利润5%捐赠给心理健康组织,以你的名义。同时,我们会发布更正声明,澄清你并未授权之前的报道。"
这个提议出乎雨晴的意料。5%的利润不是小数目,而且确实能帮助到需要的人...
"我需要考虑一下,"她最终说,"同时,我希望所有后续宣传由我亲自审核。"
离开维纳斯大楼,雨晴的心情复杂极了。赵总的疤痕、他的提议、整个荒谬又微妙的情况...她需要建议,但不是来自镜中的"她",而是真实的人类。
她拨通了马克的电话。
咖啡馆里,马克听完整个经过,沉思了一会儿:"赵的做法确实越界了,但他的补偿提议很有诚意。业内很少有人愿意让出5个点。"
"我不是在乎钱,"雨晴搅动着咖啡,"而是...如果接受这个安排,是不是等于我默许了他们利用我的隐私?"
"或者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用意外获得的平台做些好事,"马克温和地说,"想想那些可能因你的故事而寻求帮助的人。"
雨晴想起医生给她的心理咨询热线名片。也许她该先和专业人士谈谈自己的感受,再做决定。
"对了,"马克突然说,"我妻子想见你。她创办的'真实自我'基金会正在筹备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
雨晴答应了,但心里有些忐忑。成为公众人物从不在她的计划中,但现在似乎别无选择。
下午回到公司,雨晴发现同事们看她的眼神更加奇怪了——混合着好奇、同情和隐约的敬畏。创意部的小张甚至红着眼眶过来拥抱她:"雨晴姐,我不知道你经历了这么多...你太勇敢了。"
雨晴僵硬地接受拥抱,不知如何回应。她从未想过"自杀未遂"会成为她被敬佩的理由。
下班时,电梯里遇到了公司副总刘总。这个平时高高在上的男人今天出奇地友善:"程总监,有时间喝杯咖啡吗?我女儿...她有些心理困扰,看到你的报道后,她想和你聊聊..."
雨晴婉拒了,但意识到一个事实——她的故事正在触动人们,以一种她从未预料的方式。
回到家,她站在浴室的镜子前,看着那个越来越模糊的"自己":"我该怎么办?"
"你已经知道了答案,"镜中的她轻声说,"帮助他人从来不是你的负担,而是你的天赋。只是以前你太专注于'完美',没看到这一点。"
雨晴想起大学时,她曾是心理热线志愿者,后来因为"太忙"而退出;想起每次朋友倾诉烦恼,她总是最耐心的倾听者...直到工作占据了她全部精力。
"好吧,"她深吸一口气,"如果我的伤疤能帮到别人,那就让它被看见吧。"
她给赵总发了邮件,接受他的提议,但附加了严格的条件:所有宣传必须真实,不夸大;重点放在心理健康意识,而非她个人;她有权随时退出。
发完邮件,雨晴打开电视放松。本地新闻正在报道一场商场火灾,画面切换到伤员被抬出的场景。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镜头——是周明!他穿着消防员制服,正将一个孩子抱出浓烟。
记者拦住他:"能告诉我们里面情况如何吗?"
周明摘下口罩,脸上满是烟灰:"还有三个受困者,我们正在..."他的目光突然定在镜头外某处,"等等,那边有动静!"他转身冲回火场。
雨晴盯着屏幕,难以置信。那个控制狂周明,居然是消防员?而且看起来...像个英雄?
镜中的她出现在电视黑屏上:"人不只有一面,记得吗?"
雨晴摇摇头:"但这说不通...他的工作那么危险,为什么还要威胁我..."
"也许因为他害怕失去你,"镜中的她推测,"用错了方式,就像你母亲。"
这个类比让雨晴不舒服,但无法否认其可能性。她突然想起林夏说周明是在酒醉后拍的那些照片——酒精下的行为,是否反映了一个人最深的恐惧而非本质?
手机震动起来,是母亲发来的短信:「看到新闻了。如果需要回家住段时间,随时欢迎。」
这条简单信息让雨晴眼眶发热。母亲在尝试改变,用她自己的方式。
她回复:「谢谢妈,我没事。周末回去看你。」
窗外,城市的灯光一盏盏亮起。雨晴拿起吉他,尝试弹奏今天学的简单旋律。音符不成调,但有种生涩的美感——就像她此刻的生活,混乱但真实。
第八章:镜之起源
雨晴站在"真实自我"基金会门口,心跳加速。这是一栋改造过的老洋房,门口挂着简约的木牌,上面是手写体的基金会名称和一个小镜子图案——和她的手链吊坠一模一样。
推门进去,前台的女士微笑着迎上来:"程女士?艾玛在花园等您。"
穿过走廊,雨晴被墙上的一幅幅照片吸引——各色女性对着镜头展示她们的"不完美":疤痕、皱纹、残疾...每张照片旁都有简短的自述。最后一幅是个熟悉的面孔:马克的妻子艾玛,展示着她手腕上与雨晴惊人相似的伤痕。
花园里,一个红发女人正在修剪玫瑰。听到脚步声,她转过身,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程雨晴!终于见面了。"
艾玛比照片上更有活力,四十出头的样子,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手腕上的银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上前拥抱雨晴,动作自然得仿佛她们是老朋友。
"马克说了很多关于你的事,"艾玛拉着她在花园长椅坐下,"特别是你的《破碎重生》企划,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雨晴不知如何回应这样的热情,只好微笑:"基金会很了不起。那些墙上的故事..."
"每个伤疤背后都有一个生存下来的战士,"艾玛的眼睛闪闪发亮,"就像你,就像我。"
佣人端来茶点。艾玛一边倒茶一边说:"我想邀请你担任下个月慈善晚宴的主讲人。不必现在回答,先听听我的故事。"
她的故事比雨晴想象的更曲折——名校毕业的律师,看似完美的婚姻,抑郁症的逐渐侵蚀,直到一次服药过量差点要了她的命。"醒来时,我看到医院洗手间镜子里的自己,突然明白了:我恨的不是生活,而是那个我一直试图成为的'完美'幻影。"
雨晴屏住呼吸,这个故事太熟悉了...
"那天,我和镜中的自己达成了协议,"艾玛轻抚手腕上的小镜子吊坠,"接受全部的我,包括那些破碎的部分。"
"镜中的...自己?"雨晴小心翼翼地问。
艾玛神秘地笑了:"你也有这样一个'朋友',对吗?马克告诉我你的手链和那些谈话。"
雨晴的心跳漏了一拍。她从未向马克详细描述过镜中"她"的事...
"别紧张,"艾玛安抚地拍拍她的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心理学上叫它'自我对话',灵性传统称它为'内在向导'...名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帮我们看到了被忽视的自我部分。"
雨晴放松了一些:"你的...镜中朋友,她还出现吗?"
"偶尔,"艾玛的眼神变得柔和,"当我忘记善待自己时。不过现在大多数时候,我能自己记得了。"
她们聊了很久,从心理治疗到创意工作,从家庭创伤到自我重建。雨晴第一次感到被人完全理解——不需要解释每个感受,不需要掩饰任何阴暗面。
"所以,考虑一下主讲人的事?"临走前,艾玛再次问道,"不必分享任何你不愿意分享的部分。"
雨晴答应会认真考虑。回程的出租车上,她不断回想艾玛的话——关于镜中"朋友"的部分尤其令她在意。如果这不是她独有的幻觉,那意味着什么?
回到家,雨晴立刻搜索"镜子 自我对话 心理学",找到了大量关于"镜像疗法"的资料:一种通过镜子与自我对话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抑郁症和创伤后康复。但没有任何资料提到镜中影像会自主说话或行动...
"因为这不是科学能解释的,"镜中的她突然出现在车窗上,吓了雨晴一跳,"至少不是现有的科学。"
"你到底是什么?"雨晴低声问,"为什么艾玛也有类似的经历?"
镜中的她微笑:"回家后我会告诉你一切。但要做好准备——真相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奇怪。"
这个承诺让雨晴既期待又恐惧。付完车费,她几乎是跑进公寓楼的。电梯上升的几十秒里,无数可能性闪过脑海:精神分裂?多重人格?还是某种超自然现象?
冲进家门,雨晴直奔浴室——那里的大镜子一直是"她"最常出现的地方。果然,镜中的她已经等在那里,表情异常平静。
"坐下吧,"镜中的她说,"这个故事有点长。"
雨晴坐在马桶盖上,心跳如雷。
"首先,我不是幻觉,也不是你分裂的人格,"镜中的她直视雨晴的眼睛,"我是镜子本身...或者说,寄居在镜子中的存在。"
雨晴瞪大眼睛:"什么?"
"镜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魔法物品之一,"镜中的她继续道,"它们记录反射的一切,久而久之,有些镜子...苏醒了。我们选择特定的人作为伙伴,通常是那些最需要看见真实自我的灵魂。"
雨晴的大脑拒绝接受这些信息:"你在开玩笑...这太荒谬了!"
"比你想象的科学解释更荒谬吗?"镜中的她反问,"一个恰好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能独立于你思考的'幻觉'?"
雨晴沉默了。确实,从第一天起,镜中的"她"就表现出超出雨晴认知的知识和独立性。
"为什么选择我?"她最终问。
"因为你快要消失了,"镜中的她轻声说,"不是身体上的死亡,而是灵魂的枯萎——被完美主义、他人期待和自我憎恨一点点吞噬。我们需要彼此:你需要被看见,我需要通过人类的体验成长。"
雨晴想起艾玛的话——她也曾有过镜中朋友。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
"每个镜子存在都不同,"镜中的她回答了这个未说出口的问题,"有些只陪伴几周,有些几十年。当它们的伙伴学会自爱后,它们就会离开,寻找下一个需要帮助的灵魂。"
"所以...你很快会离开我?"雨晴突然感到一阵失落,尽管这个存在曾经吓坏了她。
镜中的她微笑:"你已经不怎么需要我了,不是吗?我能感觉到你的变化——更坚定的边界,更真实的表达,更宽容的自我对话..."
确实,雨晴意识到自己最近很少自我贬低,面对压力时也不再立刻崩溃。镜中的"她"越来越模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低...
"但我还有那么多问题,"雨晴急切地说,"你从哪里来?有多少像你这样的存在?为什么..."
"有些答案你需要自己寻找,"镜中的她打断道,"比如这个。"她指向雨晴的书架。
雨晴走过去,发现镜中"她"指的是那本从老家带回来的旧相册。她翻开它,这次注意到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母亲年轻时的笔迹:「给我未来的女儿:愿你比我勇敢,活出真正的自己。」
纸条背面是一首未完成的小诗,关于笼中鸟渴望飞翔的隐喻。雨晴的手指颤抖起来——这是母亲从未展示过的柔软一面。
"她一直爱你,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镜中的她轻声说,"就像你不知道如何爱自己。"
雨晴的眼泪滴在纸条上。镜中的影像越来越淡,几乎透明。
"等等!"雨晴冲回镜子前,"至少告诉我你的名字!"
镜中的她笑了:"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我即是你,你即是我。当你学会完全接纳自己时,我们就不再需要分离。"
"可是..."
"嘘..."镜中的她将手指贴在镜面上,雨晴不自觉地做了同样的动作,"听。"
公寓里安静得出奇。雨晴屏住呼吸,然后听到了——轻柔的、几乎察觉不到的哼唱声,来自她自己的喉咙。那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旋律,简单却动人。
"这是..."
"你的歌,"镜中的声音现在微弱如耳语,"你十岁时创作的,记得吗?在被母亲责骂后,你在浴室里哼着它安慰自己。"
雨晴确实记得——那个被她遗忘的小小仪式,那个在黑暗中给自己光明的孩子。
当她再次抬头时,镜子里的影像已经恢复正常——只有她自己的倒影,眼睛发红但平静。镜中的"她"消失了,或者说,回到了她应该在的地方——雨晴的内心深处。
床头柜上的手机突然亮起,是艾玛的信息:「忘了告诉你,基金会的小镜子吊坠有个小秘密——对着它说三遍"我看见你",会有惊喜哦;)」
雨晴拿起手链上的小镜子,犹豫了一下,然后轻声重复:"我看见你,我看见你,我看见你。"
镜面闪过一丝微光,转瞬即逝。雨晴不确定是否真的看到了什么,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无论那是幻觉、魔法还是心理现象,重要的是它帮助她找回了完整的自己。
窗外,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雨晴拿起吉他,尝试为那首童年旋律配上和弦。音符仍然生涩,但这次,它们开始组成一首真正的歌。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