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人间皆是诗
——序吴奕东诗集《轻叩尘世的门扉》
谢岳雄 /文
站在广济门城楼眺望,韩江如练,凤凰洲头木棉灼灼。这座浸润着唐宋烟雨的岭东名邑,千年来文脉如潮,韩愈刺潮八月便让江山易姓,陈尧佐一句"海滨邹鲁是潮阳"更让此地文气蒸蔚。今人广东作家吴奕东以三尺讲台为砚,以韩江春水为墨,将潮州风物与生命感悟化作文辞锦绣,在诗行间延续着这座古城的文脉密码。
据了解,诗集共收录118首诗,是作者从8年来创作的300多首诗精选而来,而且其中不少是发表在《羊城晚报》《岭南诗歌年选》等报刊或获奖的诗歌作品。
第一辑“人间芳菲”描绘潮汕地区常见的花草树木,作者相信世间生物皆有其灵气,有值得人们称颂的品格,凤凰木是栖居着金凤凰的丹霞,玉兰在阳光中停歇梦境。诗人以草木为镜,照见潮汕人骨子里的诗意:如“母亲喜欢的花朵——康乃馨/静默如一幅油画/开在时间深处/三二枝丫斜出一份孤寂/细碎的花瓣带着微笑/自柴米油盐的琐碎出发/回味花样年华/抵达心灵的圣境”(《时光深处的花朵》);“纯洁的诗句/换成青春的嫁衣/千树万树梨花落满怀/……感情,不要层层蒙蔽/不要梨花带雨的凄美/一场春光一帘空蒙/梨花有的灿烂/有的兀自凋落”(《梨花雨》)。
木棉花坠落时依然保持向上的姿态,恰似潮人“直抱冬心贯四时”的倔强;老厝天井里的月季和菊花,在某个深夜惊醒厝角头的嵌瓷鸾凤,恍若看见祠堂里先祖凝视的目光:“三月沉重的风停驻/一季一季的心事依次/似花瓣绽开/……每个生命本来就是一首诗/红露、白云、碧玉/追寻彩虹的绚丽/一支春色荡漾”(《月季花》)“就是要读出花里的风霜/以及人生百态/阳光的味道盈盈于鼻尖/薄薄的蝉翼凌驾诗句之上”(《读菊》)。这些草木经诗人点化,成了镌刻着潮州基因的象形文字。
四季轮回不仅是自然节律,更是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显现。清明的烟雨承载着荣格所谓的“原始意象”,端午的龙舟划开集体记忆的深潭。在农耕文明的余晖中,芒种的汗水折射着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前的灵光,而冬至的团圆则构成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这些时序节点如同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小点心,在诗性咀嚼中释放出整个文明谱系的滋味。
第二辑“四季牧歌”写的是各种节日,四季轮回,人情冷暖。《元宵》中“宋城春早,人影如鲫/故事写在脸上,浮光掠影/亮光立于春天的窗口/携手水一方,你脸上的花儿灿烂/走进古韵里,那幽深的底蕴/一遍遍深入万物之中奔流不息如韩江水”;《清明雨》中“那些熟悉的名字/珍珠般皈依在深山的怀抱/雨中清明菊,墓前人/亲情隔着一抔黄土/穿过雨帘,越过山丘的眼光/家就在山的那边”;《冬至》中“一粒汤圆,圆润而洁白/母亲的手粗糙/发如霜雪染/安详如故/但愿,摩娑过的世事如汤圆般圆润/世间的灰暗如粉般漂白”;《除夕》中“把过去的寒风留给过去/爆竹声震碎雾霾/此刻的欢乐,如烟火般璀璨/夜空,也许是新的、旷寥的幕布/也上演一个天上的故事/人子归家,吟诵一首《游子吟》”。这些隽永的诗句,宛若端午的龙舟鼓点震落凤凰山的青梅雨,冬至的汤圆在青釉碗里浮起游子的乡愁。诗人以节气为经,以人情为纬,织就潮州生活的锦缎。那些嵌在节气褶皱里的民俗,被诗意的银针挑开,露出温润如玉的底色。

第三辑“尘世掠影”如一卷潮州版的《清明上河图》,写平凡人的生活影像,有作者的日常生活,有父母子女,有潮州工艺,有潮州景点……寻常巷陌的叮当声敲打着百年时光,竹帘后绣花阿嬷的银针牵引着往事的丝线,木雕手艺人刀下惊飞的喜鹊还带着樟木的清香,“十八梭船廿四洲”湘子桥的风韵,工夫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仪式感,等等。诗人用诗行修复着被岁月磨损的记忆,让这些日常影像在诗意的显影液里,浮现出超越时空的生命质感。
《嵌瓷》吟出“瓷质时光泛绿/盘碗蝶变/一个个字跳出/嵌出生活的模样”;《绣娘》吟出“纤指轻牵/牵出思绪万端/五彩线、生活的五色/一寸寸缠绕/方寸的花规/母亲躬耕的垄亩/……那一匹潮绣/绣下美好,也绣下母亲的白发/磨老的针/无法缀起鲜亮的日子/但,岁月深处的剪影/一幅温馨的潮绣”;《木雕》吟出“他,在雕刻自己/剔刀落下之时/有杂念飞出/而后尘埃落定/雕下花鸟虫鱼/……造一尊佛像,慈悲如一轮明月”;《土叽咕》吟出“来自土地的回响/它,吹醒村庄的耕作/质朴之物发出质朴之音/阳春白雪为之融化”;《湘子桥》吟出“一条桥的点与线/从唐宋元明清元延伸/卧波听潮/千古的官言渐渐化为俚语/有人在吟诵/开元寺的钟声敲醒/一朵浮云,一朵浪花,一个站立的桥墩,一块残砖宋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曾经说:“诗歌是对人类记忆的表达”,我认为上述诗歌所描摹的正是书写在人和物件上的史诗。
当深夜的茶盏盛满存在主义式的诘问,当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暗流遭遇陆九渊的心学明月,咖啡碱与多巴胺在神经突触间演绎着东西方思想的量子纠缠。这让人想起美国著名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在《坛子轶事》一诗中形而上的玄思。第四辑“无声独白”是诗人独对天地时的精神切片,写的是自己在日常中的感悟及思考,对未来的向往。诗人静夜沉思“什么是什么?”喝茶时从心底“且饮一杯夜的黑,碰杯,为了黎明的白!”这些哲思的碎玉被诗心串联,折射出澄明的精神光谱。诗人以赤子之心观照万物,让日常顿悟升华为生命诗学。
我喜欢《生命是一场无声的独白》里“沉默与沉默对峙/黑夜被挤出,尖叫/黑与白沉入深渊/一只秋虫徘徊于墙台,落叶低诉/此刻,我不谈苏格拉底/只想弗洛伊德/言辞是多余的,音乐是多余的/思想也是多余的”这类爽朗的诗句;欣赏《静夜思》里“沉入夜色/就如鱼儿游于水/夜有选择的权利/或是灯火阑珊,或是隐于暗黑/但都是白天的另一面/光亮却是与生俱来”这类理性的诗句;尤其难忘《龙归寨瀑布》里“幕布轰鸣,奔赴一场山高水长/秀色可餐,一挹长裙飘落/飞流贯玉。天上的银河崖上的猛虎/白马飞纵已过缝隙/追逐,碰撞/尖硬的现实,撕开纯洁的口子”这类灵动的诗句……
吴君此集,可谓"三脉贯通"之作:潮汕地脉的沉香渗入字里行间,千年文脉的气韵流转于平仄起承,而生命血脉的搏动更在诗行中历历可触。他以语文教师的敏锐捕捉方言古韵,以文青的浪漫重构乡土记忆,更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视角,将嵌瓷的碎片、茶山的晨雾、祠堂的烛火熔铸成新的美学符号。这种植根于土地却超越地域局限的创作,恰似韩江水系既奔涌着南粤涛声,终将汇入华夏文明的浩荡长河。
这部诗集恰似一席潮州工夫茶,初品是草木芬芳,再饮见四时风物,三斟现烟火人间,回味则是天地澄明。吴奕东的笔触承袭了潮州文脉中"以俗为雅"的审美传统,将工夫茶般的慢哲学注入诗句,让日常物象在诗意的窑火中淬炼出钧瓷般的斑斓。更可贵者,其创作始终保持着“未驯化的野性”——既有学院派的筋骨而不显匠气,饱含草根温度却未见俗尘,这种在雅俗之间自在游走的笔力,已然显露出成熟作家的气象。
今观奕东加入省作协后的新作,如见韩江春潮拍岸,昔年笔下的青涩涟漪,已化作层层叠叠的智慧浪花。相信假以时日,当其将潮州府城牌坊街的月光、潮安彩塘金砂斜角头的星辰、龙湖古寨的晨露继续淬炼,必能在岭南文学的苍穹中,升起一幅独具韵味的潮式星图。
是为序。
乙巳年春月草于潮州湘子桥畔,改定于羊城越秀山下
(注:吴奕东诗集《轻叩尘世的门扉》已于2025年5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本文同时发表于《潮州文艺》杂志2025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
谢岳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广东潮博智库专家,广东涉外投资法律学会顾问。已出版文学著作《南粤之剑》《爱的呢喃》、《丹青情缘》《文化不是装饰品》《商海涛声》《母校忆事》《走进潮州沙溪》等,影视文学剧本《瓮城风云》《六祖传奇》(与人合作编剧)等;其他专著《教你不花冤枉钱》《五分钟法律通丛书》《岭南乡村记忆丛书》等26部。1999年加入广东作协。2000年加入中国作协。长篇纪实文学《南粤之剑》(与雷铎、曹轲合作)获两项国家级图书奖,并有多篇作品被选编入书。连续两次出席广东省第二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和广东省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