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被遗忘的诊疗记录
---
周末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斜射进来,在蓝心的书桌上画出一道明亮的线。她盯着那道光线中的尘埃看了很久,像看一场微型流星雨。
自从上周在咖啡馆发现那张照片后,一种奇怪的躁动感就萦绕在心头。照片上那个接过书的年轻自己,眼神里似乎有什么她现在读不懂的东西。
"该大扫除了。"蓝心对自己说,更像是找个理由翻找旧物。
储物间的纸箱上积了厚厚一层灰。蓝心打开第一个箱子,大学时代的课本和笔记整齐地码放着。她随手翻开一本《广告学概论》,里面夹着几张泛黄的速写——校园的角落,同学的侧脸,都是她当年随手画的。
第二个箱子里装着各种证书和奖状。省级广告创意大赛一等奖,校园艺术节最佳设计...蓝心轻轻抚过这些曾经让她短暂骄傲过的纸片,奇怪的是,她记得领奖时的场景,却想不起当时的心情。
第三个箱子最轻,上面贴着她大学室友写的标签:"蓝心的重要物品"。打开后,里面只有几本笔记本,一个干花书签,和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蓝心拿起小册子,《心理健康周活动指南》,封面上印着她母校的logo。翻开第一页,活动日程表上赫然有一个被红笔圈出的讲座:"完美主义的陷阱——如何与不够好的自己和解",主讲人:心理咨询中心苏雯博士。
"苏雯..."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转动了记忆深处某个生锈的锁。蓝心突然想起那个阳光很好的下午,她本来只是路过活动中心,却被海报上的那句话吸引:"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爱。"
讲座结束后,她鬼使神差地留了下来,走向那位年轻的女医生...
小册子从手中滑落,一张名片掉了出来。蓝心捡起来,上面印着"苏雯 心理学博士 心理咨询中心",电话号码下方有一行手写数字:0715-3。
这是什么?日期?密码?还是...
手机突然震动,打断了她的思绪。是小林发来的消息:"蓝总监,周一上午十点有创意部例会,需要准备什么吗?"
蓝心正要回复,小林又发来一条:"对了,您上次提到的'自我同情'概念,我查了资料,发现我朋友参加过的那个工作坊,主讲人居然是苏河店主的妹妹!世界真小啊!"
蓝心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某种直觉让她追问:"什么工作坊?"
"完美主义者的自我关怀团体治疗,就在我们大学时期!我还找到了当时的成员名单..."小林发来一张照片,是一页签到表,上面有十几个签名。
蓝心的呼吸停滞了——在表格中间,赫然签着她的名字。那个笔迹她认得,却又陌生得像是来自另一个人。
"这...不可能。"她喃喃自语,却无法将视线从那个签名上移开。为什么她完全不记得参加过这样的团体治疗?大学四年里,她明明一直是个"从不需要帮助"的优等生啊。
手机又震动起来,小林发来语音:"最神奇的是,苏医生好像对您特别关注。我朋友说每次您发言后,苏医生都会单独找您谈话..."
蓝心感到一阵眩晕。她关上箱子,抓起钥匙和那本小册子,几乎是跑出了公寓。
-----
咖啡馆的风铃声比往常更急促。吧台后的苏河抬起头,在看到蓝心苍白的脸色时皱起眉头。他放下正在擦拭的咖啡杯,什么也没问,只是做了个"请坐"的手势。
蓝心在窗边的老位置坐下,将那本小册子放在桌上。苏河端来一杯冒着热气的饮品——不是咖啡,而是一种散发着淡淡草药香的茶。
"安神茶,"他轻声说,"你看起来需要这个。"
蓝心双手捧住杯子,温暖透过陶瓷传递到冰凉的指尖。她深吸一口气,将手机推到苏河面前,屏幕上显示着小林发来的签到表照片。
"我...不记得这些。"她的声音轻得像羽毛,"但这是我的签名。"
苏河的眼神在照片和蓝心之间游移,某种复杂的情绪闪过他的眼睛。他沉默了一会儿,转身走向咖啡馆后方的房间。
几分钟后,他拿着一本深蓝色封皮的笔记本回来,封面上烫金的莲花图案已经有些褪色。
"我本来不确定是否该给你看这个,"苏河小心地将笔记本放在桌上,"但既然你已经开始回忆..."
蓝心伸手触碰那本笔记本,指尖传来微微的刺痛感,仿佛那不只是普通的纸张。
"这是我妹妹的工作笔记,"苏河的声音低沉,"确切地说,是关于某些特殊案例的私人记录。"
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致不完美的灵魂",落款是"苏雯"。蓝心翻到第一页,上面贴着一张便利贴,笔迹清秀:"哥,如果有一天你遇到这本笔记中提到的人,请替我完成我们未完成的疗愈。"
蓝心的手指微微发抖,继续往后翻。大部分内容都是专业术语和案例分析,直到中间一页,她停住了——
"案例B(应本人要求使用代号):
广告系大三学生,22岁,女性。主诉长期自我否定、完美主义倾向、伴随间歇性抑郁情绪。表面是成绩优异的'完美学生',内在自我评价极低。家庭环境:高要求,情感表达匮乏,习惯性将患者与亲戚孩子比较。
特殊备注:极具艺术天赋,但认为'创作是奢侈的,只有成绩才能证明价值'。首次咨询时带来一本自我惩罚日记,记录每天'不够好'的表现..."
蓝心的视线模糊了。那些字句像一面镜子,照出她努力遗忘的自己。她翻到下一页,呼吸一滞——
"...今天B终于允许自己在画室里待了一小时,画完后却立刻毁掉了作品。她说'享受过程是危险的,会让人软弱'。我给了她一个空白笔记本,要求她每天记录三件不带批判的自我观察..."
"这个方法是..."蓝心抬头看向苏河。
"她后来改良了,"苏河点头,"但核心理念没变:用观察代替评判,用记录培养自我觉察。"
蓝心继续往下读,每一页都像在揭开自己过去的伤疤:
"...B的自我厌恶程度超出预期。今天她提到童年经历:七岁时因绘画比赛获得第二名,父亲将她的画扔进垃圾桶,说'没人记得第二名是谁'..."
"...突破:B第一次在团体治疗中流泪。她说'我恨那个永远不够好的自己'。其他成员给予拥抱和支持,这是她第一次体验无条件的接纳..."
"...令人担忧的发展:B的父母发现她接受心理咨询,称这是'软弱的表现'并威胁停止学费资助。B开始动摇..."
最后一页的日期是毕业前两个月:
"B决定终止咨询。她说'我必须回到现实世界,那里没有空间给脆弱'。我给了她我的私人联系方式,告诉她任何时候都可以联系我。在她离开前,我送了她一本书,并在扉页写下:'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爱——给才华横溢的B'。
我从未遇到过如此抗拒却又如此渴望被爱的灵魂。但愿有一天,她能找到回家的路..."
一滴泪水落在纸面上,晕开了某个字的墨迹。蓝心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那些被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回——苏雯医生温柔的声音,团体治疗室里其他成员的理解眼神,以及那个最终让她选择逃离的、来自父母的最后通牒。
"为什么...我完全不记得这些?"蓝心哽咽着问。
"创伤性遗忘,"苏河轻声说,"当某些记忆太痛苦时,大脑会选择性地关闭它们。"
蓝心拿起那本小册子,翻到背面。现在她明白了那行数字的含义——是日期,7月15日,第三咨询室。苏雯医生留给她的紧急预约编码。
"我们...我们后来有联系吗?"她几乎不敢问出口。
苏河的表情变得复杂。他起身走向书架,从最高处取下一个信封。"这是妹妹的遗物中单独存放的。收件人只写了一个'B'。"
蓝心接过信封,里面是一张未寄出的明信片。正面是梵高的《星月夜》,背面写着:
"亲爱的B:
上周在市中心看到一幅广告海报,一眼就认出是你的风格——那种藏在锐利线条下的温柔,别人模仿不来。希望你依然在创作,不仅为他人的认可,更为自己的喜悦。
毕业季总是忙乱,但记住:咨询中心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祝 前程似锦
苏雯"
日期是车祸前一周。
蓝心的胸口突然袭来一阵尖锐的疼痛,仿佛有人伸手进去攥住了她的心脏。那个曾经给予她无条件接纳的人,那个看穿她所有伪装却依然相信她价值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而她甚至不记得说一声谢谢。
"我...我辜负了她。"蓝心将明信片贴在胸口,泣不成声,"我明明答应过会继续自我探索,却选择遗忘一切..."
苏河轻轻摇头:"你不欠任何人完美,包括过去的自己。"他指向那本笔记本,"看最后一行。"
蓝心翻到最后,在几乎空白的页面上,只有一行小字:
"疗愈不是直线,而是一个螺旋。我们总会多次回到同一个课题,但每次都在更高处。"
窗外,暮色渐渐降临。咖啡馆里的灯光温暖地笼罩着两人。蓝心长久地看着那行字,感到某种沉重的枷锁正在松动。
"我想..."她深吸一口气,"了解更多。关于苏雯医生,关于那个团体治疗,关于...我遗忘的那部分自己。"
苏河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某种近似希望的光芒:"那我们从哪里开始?"
蓝心拿起那本小册子,手指轻抚过那行数字:"从7月15日开始。"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