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杭州西湖断桥、雷峰塔景色。
《她活成了⼀束光》
——记著名记者和作家曾慧燕
作者:艾伦赵琼(美国纽约)

(曾慧燕女士)
(2025年3月作者<左>与曾慧燕出席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69屆妇女委员会大会)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印度诗⼈泰⼽尔的⼀句诗,也是华裔女文豪、著名女记者曾慧燕用一生诠释的箴言。她用文字回应世界的冷漠,⽤笔尖抵抗命运的风暴,用善良和尊严雕塑⼀个女性知识分⼦的精神高地。她不是天⽣的宠⼉,却是在痛苦中孕育出来的光之使者。
她曾是那个在风雨中逆行的⼈,明知前路无光,却仍抱着“把自己活成⼀束光”的梦想,执着前行。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个真正的灵魂强者——她没有选择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微笑、写作与拥抱世界。
她从未将自己的苦难变成怨念,而是将它化为理解他⼈苦难的能力;视痛苦为财富:她也从未炫耀自己的成功,而是更愿意分享那些跌倒时的尘⼟与泪痕。正是这种真实,让她的作品触动人心,也让她的形象立体、可敬。
(1984年5月25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香港记者,与曾慧燕握手)
(1983年中英兩国政府談判香港前途問題期間,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曾慧燕(前排右四)等香港記者)
(中英兩国政府談判香港前途問題期間,全国政協主席邓穎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曾慧燕(前排左起12)等香港記者,並特意安排她站在邓穎超身边)
她为时代立传,也为灵魂守望。曾慧燕的作品,是⼀代人的心灵档案。她以⼥性独有的敏锐与温柔,书写社会的转型、人的挣扎、家庭的裂缝、情感的失衡。她不仅是⼀个记者作家,更是一个心灵观察者,是⼀个时代的记录者。
她关⼼的不是自己的创伤,而是千千万万普通⼈如何在风暴中寻找出路。她用笔触触碰社会痛点,⽤故事照见灵魂裂痕。在她笔下,父亲的沉默、母亲的焦虑、孩⼦的孤独、女性的挣扎,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温度、有重量的生命。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她坚守写作的初⼼,不为流量所动,不为虚荣所诱,而是用心⼀字⼀句地书写生命的意义。这种“逆流而上”的写作态度,恰恰证明了她内⼼的坚定与高贵。
她是⼀位真正意义上的“文豪”,不是因为她出版了多少作品,⽽是因为她的文字,承载了灵魂的重量,也散发着思想的光芒。
这本书,名为《活成⼀束光》,不仅是⼀个标题,更是⼀种生命的隐喻,是对⼀个灵魂自我重塑的真实写照,是对⼀位华裔女作家坎坷人生的深情回望与精神致敬。
(曾慧燕全程參與採访中英兩国政府就香港九七回归问题的談判,出版《在北京的日日夜夜》(左上图),是唯一一本关于中英談判的历史紀錄。右上图为全国政協主席邓颖超与曾慧燕握手)
她生于书香门第,却在政治风暴中被连根拔起。她自幼遭逢家变,年少失学,屡次被拒绝在学校和社会的大门之外,却始终没有向命运投降。正如她所说:“我有⼀百个理由变坏,却⼀直努力做个好⼈。”她渴望成为泰⼽尔笔下那道光,不仅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也为了照耀别⼈。
⼀、痛苦是⼀座火山,也是⼀把火炬
曾慧燕出生于广东吴川,⼀户祖上悬壶济世、德泽乡里的中医世家,⽗亲曾是⼀位温文儒雅的中学校⻓,祖父是用毛笔写药方、怀抱医术良知的仁医。在⼀个注重⼈伦与文化传承的家庭中,她原本应拥有⼀个平稳而温暖的成长路径。但历史的车轮并不怜惜个体命运,政治风暴骤起,她年幼便成了“黑五类”子女,父亲被打成“右派”流放柴达木盆地,母亲远走香港,家庭破碎、年少失学、社会歧视、身份压迫成了她成⻓的底色。
她没有母亲温暖的怀抱,没有父亲有力的庇护,祖母的疼爱是她最温柔的港湾。她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咬⽛前行,为了爭取“读书”的权利,过江渡河跋涉乡间⼩路,从制度夹缝中苦苦争取。她视痛苦为财富,将⼀次次的被拒、⼀次次的流泪、⼀次次的挣扎,写进生命的厚重章节。她说:“我不向命运屈服,我要用知识扼住命运的咽喉。”
也正是这种“逆流⽽上”的力量,在最⿊暗的少年岁月,为她积蓄了成为新闻记者的敏锐、坚毅与情怀。她的笔,是她的武器,也是她的光源。
(曾慧燕1983年囊括香港报业公会主办的“香港最佳记者”等三项大奖,打破历届得奖纪录)

(曾慧燕当选1983年香港最佳記者,获署理布政司黎敦义颁奖)

二、命运不公的少女:从疼痛中觉醒
如果人生真是⼀部⼩说,那么曾慧燕的童年便是开篇即苦。她出生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个⼈命运与时代风云变幻交织在⼀起。但在命运的低谷中,曾慧燕从不自怨自艾。她知道,要想摆脱命运安排的角色,就必须用自己的方式重写剧本。从广东到香港,从工厂女工到报社採访部,她靠的是⼀个不服输的信念,一支诚实勤奋的笔,以及那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冲劲。
她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人事背景,却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饱满的⼈文情怀与诚实扎实的写作风格,很快在香港新闻界崭露头⻆。她先后在《中报》《香港日报》《新报》《快报》《天天日报》五家主流报社任职。
1983年,她荣获“香港最佳记者”“最佳特写作者”“最佳⼀般性新闻写作”三项大奖,破历史纪录;1984年当选“香港十大青年”,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大陆新移民;1985年更获选“世界⼗大杰出青年”,是香港新闻界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此殊荣者。

(1984年12月1日,曾慧燕在香港青年商會舉辦的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頒獎典禮上,接受香港布政司夏鼎基爵士颁獎)
(曾慧燕1985年获“世界十大杰出青年”殊荣,手捧沉甸甸的奖盃)
她以记者的身份,写下时代的波澜壮阔;以女性的细腻,描绘社会的温凉百态;以文人的气节,书写良知与尊严。在快节奏、功利性极强的新闻圈,她始终坚守底线,从不收受红包,不为名利低头。她说:“新闻不仅是职业,更是⼀种使命。”
三、 从高峰走向寂静,为了圆⼀个读书梦
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曾慧燕却毅然放弃香港的⼀切,远赴美国,追寻她少年时代未竟的“读书梦”。她坦言,那是人生的三重动因:⼀是为学好英语,为新闻事业打开更广的疆界;二是为实现被剥夺多年的求学愿望;三是情感创伤后的自我疗愈。
这⼀次转身,不是逃避,而是自我重塑的起点。在美国,她继续以特派记者的身份活跃于北美媒体界,1989年起担任《联合报》美加新闻中⼼记者,后转职《世界日报》,直到離职为⽌,28年如⼀日,坚持高产、高质写作,发表报道累计近三千万字。她是北美华文记者中采访名流政要最多者之⼀,被称为“两岸三地的文侠”,被公认为全球华⼈女性媒体⼈中的佼佼者。诗人痖弦称赞她的笔下充滿悲情和诗情。
她用笔记下两岸三地最重要的历史节点:桂林空难、邓⼩平首次接见港澳记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与英女王访华、中英两国会谈、联合声明签署、香港回归……这些历史事件的台前幕后,她不仅参与,更深度记录,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构建者。
她是⼀个历史的目击者,更是时代的书写者。
(曾慧燕2023年获美国时代华人杰出风云人物“文化传媒功勋奖”)
四、 在香港和纽约她活成了“燕姐”,亦是文化圈的大姐大
早在香港新闻界,包括政商学界,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尊称曾慧燕为“燕姐”,奠定她的“江湖地位”。
移居美国后,曾慧燕没有停下脚步。她扎根在纽约,活跃于华⼈社区各类⽂化沙⻰与公共事务,成为纽约华语⽂化圈中极具影响⼒的⼈物。她不是沉溺回忆的名⼈,也不是退⽽休闲的“前记者”,⽽是始终以⼀种“燃烧”的状态,投身于时代书写。
她热心公益,乐于扶持后辈,凡是需要她发声的人事物,她总是仗义执言。她开设微信公众号“慧言燕语”和“曾慧燕”,整理四⼗年间的旧文和继续书写新篇章,不仅为自己建立起⼀份文献自传,也为后⼈留下真实可考的历史样本。
她常说:“我要为历史作证,为时代留纪录。”这不是炫耀,也不是怀旧,而是⼀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担当。
(曾慧燕2023年获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助力国际艺术交流贡献奖”)
她用笔讲述一个又一个人物故事,展现社会百态、阶层跃动、⼈性光辉,她既写邓⼩平、撒切尔夫⼈、英女王、诺贝尔得主等名人政要、富商巨贾,也写国民党老兵、抗日名将、中餐馆、华人超市、义工等各行各业人士。她总能从宏⼤叙事中找到个体命运的闪光点,也能在微⼩故事中看到时代的裂缝。
正是这种“侠骨柔情,宠辱不惊”的品格,使她成为“燕姐”——不只是昵称,更是⼀种尊称。
五、 她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同时成了传奇
真正的传奇不是天降荣耀,而是血汗铸成。她不是没有摔倒过,不是没有绝望过,但她每⼀次跌倒,都不曾放弃尊严;每⼀次绝望,最终都化作⼀束光,培养她悲天悯人的情怀。
她说:“我不完美,也不伟⼤。我只是⼀个万难不屈、永不认输、挥笔不辍的女人。”
如今,当我们翻阅她的报道、阅读她的访谈、回望她走过的路,我们会发现:她的身影,在时代的⼤幕前,始终挺立;她的声音,在⻛暴中,始终清晰;她的笔,在于无声处,始终犀利。而她的灵魂,在痛苦中涅槃,在书写中闪光。
她不是历史的旁观者,她是历史的参与者;她不是命运的逃兵,她是命运的战士。
她的文字是⼀份生命档案,是⼀盏文明火炬。她⽤笔告诉我们:即使你出身卑微、命途多⾇,也能活得有光有热;即使世界以痛吻你,你也可以报之以歌。
六、 “活成⼀束光”献给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
在文字中疗愈,把“狗血人生”写成史诗。曾慧燕从不避讳⽤“狗血”来形容自己的人生轨迹。但她也深知:狗血,是⼀种荒诞的表象,背后藏着⼀颗如何都不肯沉沦的心。
她用一支笔,写尽了自己也写透了众生。她的⽂章,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甚至时常赤裸裸、刀刀见骨,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那是因为,她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泣血经历,她在创作中“剖心”,在字里行间“流泪”,在叙述中“自剖”。
每⼀篇“伤痕文章”都是她与创伤对峙的战书,是她与过往和解的尝试。写作对她而言,从来不是炫耀技巧的舞台,⽽是生命修复的手术台。她在纸上哭泣、呼号,也在纸上站立、成长。最终,她不只是写作者,更是自我疗愈的见证者、苦难记忆的编年史⼈。

(曾慧燕以“林下风”笔名出版的《外流人材列传》,曾被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列为重要参考书籍)

曾慧燕不到三十岁,就出版了五本重要著作。她的散文集《一蓑烟雨》,也大受好评。几乎全香港报刊,都刊出各专栏作家的推介文章。
“活成⼀束光”,并不是⼀句励志⼝号,⽽是⼀种艰难的人生选择。
在苦难与命运⾯前,⼤多数⼈会选择沉默、放弃,甚⾄自暴自毁。而曾慧燕,选择用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她不是“女强⼈”的标签,也不是“逆袭成功”的传奇,她只是⼀个在风中屹立不倒的“人”——⼀个真实、复杂、疼痛却依然慈悲的“人”。
她的故事,远不止于个人私史,而是对这个世界无数挣扎灵魂的慰藉与鼓励。她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生如草芥,也能在风雨中昂首挺⽴;即使曾被世界遗弃,也能活成别人生命中的光。
她不是被命运宠爱的孩⼦,而是与命运搏⽃过的勇⼠。而这,正是她最值得铭记的地⽅。
翻开这本书,不是为了猎奇⼀个⼥作家的坎坷人生,而是为了在她的生命轨迹中,照见我们自己的影⼦。她的伤痛或许我们也有,她的挣扎或许我们也经历过,她的选择或许我们也正在思考——于是她的故事,不再只是她的故事,⽽是我们共同的回声。
愿你读这本书时,不只是唏嘘她的经历,更能感受到文字深处传递的光:那是⼀束微弱但坚定的光,来自⼀个灵魂不肯妥协的女人,来自⼀颗仍愿相信善良与爱的⼼,来自⼀个在黑暗中守望黎明的作家——曾慧燕。
欢乐,是她给予世界的姿态;沉默,是她对自己的交代。
她活成了⼀束光,也愿成为你生命中的⼀束光。
此书《活成⼀束光》献给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
(2025年,曾慧燕获联合國第69届妇女大會平行论坛“国际华文女杰—杰出女性終身成就奖”)

作者简介
艾伦赵琼:著名美籍华裔公共艺术家(油画、雕塑)、艺术史学家、⽂学美术史博⼠、国际资深艺术策展⼈、美国⼥神艺术博物馆馆⻓、罗丹国际艺术家基金会副主席、世界亚裔⼥性联盟主席、联合国(NGO)⾮政府组织(纽约)常驻代表。藝術作品曾多次參加國際藝術⼤展,包括欧美英法德、中國、⽇本、及紐約聯合國。油画和雕塑作品从1988年⾄今先后被国际诸多重要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或作为城市和国家公共艺术景观。其中主要收藏机构包括⽇本富⼠美术馆、美国⾰命历史博物馆(美国独⽴战争博物馆)、美国国家宪法中⼼,华盛顿渡河国家历史遗址公园博物馆、纽约联邦⼤厅国家纪念馆、美国华⼈华侨博物馆、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等。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