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不是所有的善良
都能被世间温柔认可
有时要另辟蹊径
去抵达一个善良的彼岸
摔倒在地的老人
却常常让善良的心
在惊愕中惊愕却无从援手
让善良失去了勇气
在心底开始渐渐萎缩
何时得以茁壮茂盛
愿善良能被心存感恩的心善待
善良像一缕暖风
得绕过多少紧闭的墙
才能轻触蜷缩在屋角的人
又要漫过多少干涸的沟壑
方能吹醒彼岸沉睡的草芽
2025.7.
评析:
## 善良的悖论:当美德遭遇现实的铜墙铁壁
张海峰的《善良》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当代社会一个令人心悸的悖论:作为一种被普遍颂扬的美德,善良在现实中的践行却面临着重重阻碍。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社会观察的敏锐性,更在于它通过意象的精心选择和结构的巧妙安排,完成了一次关于道德困境的深刻思考。
诗歌开篇即以否定句式打破常规期待:"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能被世间温柔认可"。这种起笔方式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颠覆了读者对"善良"主题可能怀有的温情预设,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反思性的基调。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现代社会的一个病症——善良不再自动获得善报,美德与其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感在"摔倒在地的老人/却常常让善良的心/在惊愕中惊愕却无从援手"这一场景中得到具象化呈现。"惊愕中惊愕"的重复使用,强化了道德主体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而"无从援手"则暗示了制度性不信任对道德行为的扼杀。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两个相互呼应的核心意象:"紧闭的墙"和"干涸的沟壑"。墙的意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这种隔阂可能源于法律风险、社会信任危机或人性异化;而"干涸的沟壑"则暗喻道德资源的枯竭与情感联结的断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未停留在困境的展示上,而是通过"暖风"这一意象赋予诗歌一丝温暖的色彩——尽管这温暖需要"绕过"、"漫过"重重阻碍。这种对立意象的并置,创造出强烈的张力效果。
诗歌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思维的递进。第一段提出善良遭遇的现实困境,第二段则通过具体场景强化这一困境,第三、四段则转向善良的本质及其实现路径。这种由概括到具体再到升华的结构,使诗歌具有了论证般的说服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另辟蹊径"这一表述,它暗示了在传统道德渠道失效的情况下,现代人实践善良可能需要寻找新的方式与路径。
从语言层面看,诗歌采用了简洁明快的现代汉语,避免过度修饰,这使得其社会批判显得更为直接有力。动词的使用尤其精当:"绕过"、"漫过"、"吹醒"等词不仅准确描述了善良在现实中的行进方式,而且赋予抽象概念以动态的视觉效果。结尾"吹醒彼岸沉睡的草芽"的意象,以潜在的生机缓和了全诗的沉重感,为读者留下希望的余韵。
《善良》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对现实困境的揭示虽然准确,但解决之道的提示仍显模糊。"另辟蹊径"具体指向何种路径?诗歌未能给出更深入的思考。
总体而言,张海峰的《善良》成功地以诗性语言捕捉了当代道德实践中的典型困境,其价值不仅在于情感的真实,更在于思考的锐利。在道德话语日益复杂的今天,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善良不仅需要内心的柔软,更需要应对外部阻碍的智慧与勇气。它既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也是对道德主体的一种隐性呼唤——在铜墙铁壁面前,美德需要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实践路径。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