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笃行,磨砺成长
——参加洛南榜书培训有感
文/金英伟
心怀感恩,一切遇见皆美好。感恩洛南榜协石门实操基地为全体学员提供的首次培训。7月27日,室外烈日炎炎、热浪蒸腾,培训室内却如沐甘霖、互动交流氛围浓厚。本次培训有幸迎来商洛市榜协马英武主席亲临指导,县榜协张锋超主席全程组织实施,20余名来自县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书法爱好者齐聚一堂,我亦有幸参与其中,全程收获满满、感触至深。
培训伊始,锋超老师从书法情感入手,他强调:“书法艺术的核心是情感表达,无论何种书体、何种形式,终究是书写者主观情感的流露。”古人所言“诗言志”,说的正是情感的自然抒发,书法亦然——作品中藏着作者的审美追求,透着学识修养,更显人格特征。没有情感的技术展现,不过是工匠式的机械制作;而缺乏技术支撑的随性书写,恰似无头苍蝇般杂乱无章。
对此,老师叮嘱学员们:日常要多临古帖,且临得越像越好,以此扎实掌握笔法技巧,做到一丝不苟,切不可急于求成;要敢于将习作呈给书法大家指点,主动找不足、补短板,如此才能点滴进步;更要“练胆”,敢于扯掉“遮羞布”,虚心接受点评,善于吸纳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切忌狂妄自大,否则于己于团队皆无益处。
随后,杨锟老师围绕篆刻印章与作品的合理钤盖展开讲解。他提到,传统书法中,印章既是作者身份的标识,更是构图的关键元素,不同类型的印章在钤盖位置与功能上各有讲究:
• 姓名、字号、斋馆印:作为书画作品的署名认证,直接关联作者身份,钤盖需严谨规范——应在落款最后一字后方,与款字间隔约一个印章的宽度(避免拥挤或疏离)。若用两方印,需遵循“上名下号(斋)”,即姓名印在上,字号印或斋馆印在下;且有“名阴号阳”传统,姓名印用阴刻(文字凹陷,印泥显红底白字),字号、斋馆印用阳刻(文字凸起,印泥显红字白底),通过对比增强层次感。印章大小与间距至少为一个印章的宽度(避免粘连),也可单用一方或三方连用(姓名印+字号印+斋馆印),但三方需纵向排列,整体高度不超过落款文字高度的1.5倍,避免喧宾夺主。
• 引首印:用于统领画面气韵,与落款形成首尾呼应。
• 拦边印:作用是边角协调、聚气补空,增强作品整体凝聚力。
• 压角印:用于填补下方角落空白,平衡画面重心,起到稳托画面的效果。
杨老师特别强调,一幅作品“宁少勿多”,印章总数通常不超过5枚(落款2-3枚+引首1枚+压角1枚),避免“满印”破坏整体美感,始终以“呼应协调”“服务画面”为原则。
培训进入实操阶段后,赵红霞、夜新洛、闫卫平等20余位同仁依次创作作品,钤印完毕后,由锋超老师现场点评。老师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从整体布局、单字笔画、用墨效果、笔法骨力等方面细致剖析,既点出亮点,也直指不足;同时还对学员们自带的作品逐一评析。大家都虚心聆听、认真记录,这场零距离的交流与点拨,让人茅塞顿开,启发良多。
于我而言,此次培训的收获实实在在:
• 笔法掌握更精准:明确榜书起笔需藏锋,讲究“逆入平出”,力度要沉;行笔速度宜缓,注重“涩行”,通过手腕提按控制笔画粗细变化;收笔以回锋或驻锋为主,力避“鼠尾”。
• 结构布局更明了:榜书结构需遵循“内紧外松”“重心稳定”“夸张主笔”等原则,方能让作品既显大气又不失严谨。
• 章法设计更通透:学到了少字求势、疏密留白、边框与落款搭配等技巧,对整体布局有了更深理解。
• 历史文化认知更深:老师梳理了榜书从古代榜署到现代匾额、题词的发展脉络,让我对其演变与时代特征有了系统认识。
• 艺术价值体会更切:通过赏析颜真卿《大唐中兴颂》、李阳冰《般若台》等经典作品,真切感受到榜书的磅礴气韵与艺术魅力。
• 自信心显著提升:培训前总觉自己水平不足,不敢大胆下笔,经老师指点后,才知进步需在实践中打磨,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 学习态度更趋坚定:深刻明白榜书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临习、踏实苦练,在老师指导下下苦功、练真功,才能不断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