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的精神修行
——参观北京城市图书馆感想
每每来到北京,除了参观各种博物馆,了解中国各种历史,还会参观各大书店寻找心灵栖息地,让精神得以修行!在北京各大图书馆里,位于通州区的北京城市图书馆,着实让我惊讶震撼。
北京城市图书馆,以"莲花"造型坐落在通州,四周玻璃通透、阳光洒落、智能元素、科技赋能、莲花灯饰、原木装修、风格时尚、清新自然,文化深厚,这不禁让人感叹这独特的建筑魅力背后,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如同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它以濯清涟而不妖个性,兼有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造型,凭着清新脱俗的姿态,开辟出都市中一方净土。都市人们可以带着疲惫来到这里,卸下社会角色的重担,忘掉世间的各种烦恼,回归到最本真的求知状态。无论何时,北京城市图书馆,总是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它的魔力在于,这不仅仅是书籍浩如烟海,书囊无底,最主任它是现代人精神避难之所与心灵再生之地,也常被人比作"不动声色的精神疗愈"场所。在这里,没有身份的对比,没有地位的高低,没有穷富的差距,人们都是精神丰盈的孤岛,物欲被简化为:"空调、免费热水、Wi-Fi、一本书、卫生间和就地午休",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而灵魂却获得了最高配置的滋养,精神得以最大修行,心灵也得以彻底自愈。
在这图书馆里,书籍可以帮助人们跨越时空,寻找书页间不同生命个体的精神互动。
梁晓声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文学沙龙上曾说:"作家划亮一根火柴,是为了照亮自己,也为别人照亮这个世界。"这句话道出了阅读的本质——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一个个超脱世俗的灵魂摆渡。当我从书架上翻开民国女子《林徽因》,才了解真的为世人所记得的不仅是她那惊艳世人的容貌,还有那不为世人解读的家国情怀。书籍如同时间的隧道,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生命样态,理解跨越时空穿越山海的风俗人情。正如首都图书馆110周年寄语所言:"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在图书馆这个特殊的空间里,苏轼的“豁达乐观”,李白的“豪放飘逸”,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标签,而成为可触摸的精神标识,也成为了穿越时空自愈后人的力量。阅读《老人与海》时,不仅可以看到老人不屈的生命姿态,还可以看到"老人与孩子之间温情的一面",这种对经典的多重解读,正是图书馆赋予我们的特权和力量——在这里,生命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试题,而是跨越时空,越过山海的多重碰撞。
图书馆是都市中的精神修行,亦是读书人的精神再生。 北京城市图书馆被形容为"森林书苑",其设计融合了"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东方阅读雅韵。通过中国传统意象与自然元素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座连接人文与生态的'森林书苑'。这种将自然意象引入知识空间的尝试,暗合了现代人对精神栖居的渴望。那些在图书馆里进行精神沐浴的读书人,看似在读书放松,实则是在进行着一场性价比最高的短途心灵净化行动。还有那些时尚达人,每天到图书馆"看书、听歌、或者就是走神",这种看似无为的状态,实则是有为背后的自我修行,亦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沐浴。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允许人暂停、思考、重新定位自我的场域。正如那位退休后"不再到处旅行"的读者所说,在图书馆里进行一场场心灵旅游,是身体旅游不可能达到的愉悦和满足,这种满足亦不同于物质积累带来的满足感,而是精神世界被逐渐填满的踏实。
图书馆是一个奇特的社交空间—— 孤独者的集体共鸣。这里聚集着众多读者,每个读者都是一个内心丰盈的孤岛,唯有通过书籍可以实现不同岛域的连接。正如一位读者所描述:"这里是以最低成本实现阶层跨越的地方,也是凭着最近渠道实现精神丰盈的场所。"在书籍的丰盈滋养下,一个个孤岛因丰盈而相聚,这种"群体孤独"通过书籍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共鸣,也是通过书籍让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孤岛”相连,更是通过书籍实现了超越年龄、地域、时空的同频共振。当500名读者齐聚图书馆,一起读迟子建、史铁生、梁晓声、余华等作家作品时,图书馆就变成了一个思想交汇的节点,也成了一个灵魂摆渡站。图书馆,不仅让我们领略史学、哲学、文学等不同书籍的魅力,还有来自那个特定时空下专注阅读的集体氛围,更能把我们推向更高级的群体。书籍使我们丰盈高贵,丰盈高贵让我们走近书籍。图书馆教会我们,最深层的连接往往不需要言语,最高贵的外表也不需要服装首饰,书籍即可。当无数孤独者的心灵,因书籍的作用在同一空间共振,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带我们走向全新的自己。
书籍使生命得以延伸。站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书山"之上,俯瞰层层叠叠的书籍,我想起一句话:"书是层层叠叠的大山,它宽广无垠的身躯任我奔腾驰骋;书是吞吐日月的深海,它豪迈奔放的胸怀任我徜徉遨游。"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生命的延伸,而图书馆则是这些生命的集体安放地。鲁迅推动创建的首都图书馆前身"京师三馆",曾被他称为"我的天堂”。有作家在沙龙上说:"人生本就是悲喜交加的",而阅读教会我们"化苦为乐,痛并快乐"。在书籍中,我们既看到自己的渺小,也发现生命的辽阔;既感受个体的局限,也能触摸宇宙的无穷;既能洞悉现实的无奈,也能感知未来的可能。最终,书籍会使我们丰盈精神,汲取力量,从而打开自我,奔赴山海,延续自我。
当暮色降临,图书馆的灯光渐次亮起,那些埋首读书的身影被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离馆时,我不禁回首——这座"莲花"建筑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如同都市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疲惫的人们前行。或许正如周晓枫所说:"作家划一根火柴,可以为自己和他人驱散寒冷,照亮前行的路",而图书馆,就是那根永不熄灭的火柴,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归途;亦是一个实时动态的导航,引领人们的心灵远航。在这里,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文字,更是生命本身;找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奔赴的不仅是山海,更是那个全新的自己!
写于2025.7.27. 北京

作者简介;笔名 阿敏 郑西一中高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现任高三备课组长、高中部 教研组长、 河南省青年作协理事、郑州市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 ;曾获得全国名师论坛一等奖,全国“语文杯”教学设计二等奖,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辅导奖、区级青年赛课大比武二等奖、高新区达人之星等各种奖项。曾在《朔方》《时代青年》《语文天地》《现代生活报》《青年文学家》《当代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万字,并获得2024年青年文学创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