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区治甫(云南罗平)人
洞里登楼是道光时期戴紫峰老前辈所写,他写了阿洪清时期的十六景,他也强调后人多学文化,希望后人挖掘阿洪文化和传播阿洪风光,阿洪槽子不止他发现的十六景,阿洪的景观还有他没发现的,所以他术后语希望后辈有贤人才士所出,把阿洪槽子的风光推荐出去,因为阿洪的风光是汇景的地方,只是景观的大小而已,只要你走进阿洪,就会发现它的特殊自然风光。
戴紫峰老前辈他是贵州威清人士,是当时道光年间的举人,他用西江月词牌和七绝书写,一唱一合的描写着阿洪的景色与风光,也思念着他那远方的家乡我把他老人家没完成的诗词和念想,我在此同和大家在平台上把戴紫峰所写的阿洪十六景一一分享。下面是戴紫峰老前辈的“阿洪诸景和他一生走过的地方汇写序文”如下:
戴紫峰
清时期举子、隐居罗平富乐阿洪大树脚
源籍贵州威清人
昔人谓:地灵则人杰,盖以山水灵秀之气所钟 ,必将有达官显宦,贤人才士出乎其间。则其人传,而山水因之以俱传。余生于斯,长于斯,功名学问,俱无一人可处,是山水灵气不钟于吾,山于其有负于吾乎?然天定胜人,人定亦可胜天。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吾、自不立志于功名,不留心于学问,甘与草木同腐。坐使丘壑无光,林泉减色,不免观山情而抱愧,观水意以含羞。是吾之有负于山水也,实甚。余虽不敏,自幼读书,黔中所从游者,皆一时名士,常历省府州县,以及义乡仁里,与夫词客楼阁,骚人馆舍,莫不有佳景供人赏玩,喜得逍遥,闷资排遣忧乐两家俱有着处。阿洪一槽,屈居平罗两县邑间,去衣冠文物之地远甚,虽有佳景,半皆湮没荒烟蔓草中,为雉兔所煞。然流水高山,能勿有知己难逢之感矣。然而……不知山水,不我遐弃否?常静与山游,动与水会,已得美景者八,但未书出,公诸同好。今于无聊之暇,稍事探寻,又得八景焉。因分为前后八景,每景以西江月记之,外题绝句一首,以寓余意。噫!登山临水妄诩知音,自问平生有何善状,吾固知无一妙处。堪为山水得者,而山水之妙处。固已书为我所得耳,但恨吾生微贱。无赫赫之声,濯濯之灵,恐不能借重于山水。特遣儿辈书出,请世之达官显宦,贤人才士,题咏其间,诗词歌赋古文,不拘一格。随其性之所至耳,夫中下之资一经品题,便成佳士,山水不犹是人乎,加以名人品题,其身价十倍也必矣。
嗟乎,青山无恙,绿水依然,回首前人则已杳矣,后之视今,亦今之视昔,览斯景者,有不望古而与嗟叹者乎?惟是山水灵秀之气,蓄久必发,后将有达官显宦,贤人才士出焉,将斯景加以润色,附在志中,传之永久。庶几山水,不我咎云。
西江月
戴紫峰撰
巀嶭千寻峻岭,
崔嵬万仞山雄。
楼高难上接苍穹,
洞口星辰可弄。
照耀云霄气紫,
蒸腾日月光红。
丹岩赤壁半虚空,
下视心惊魄动。
这首西江月词“戴紫峰”用它描绘了【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富乐镇阿洪槽子大树脚背后】“红石洞”险峻壮丽的山川景象,充满雄奇气势,可从上下阕分别理解:
上阕:写山高峻与楼、洞之奇
“巀嶭千寻峻岭,崔嵬万仞山雄”:用“千寻”“万仞”(古代长度单位,形容极高)突出山岭的陡峭险峻,“巀嶭”“崔嵬”均为形容山高的词,开篇便勾勒出山势的雄伟。
“楼高难上接苍穹,洞口星辰可弄”:高楼险峻难登,仿佛与天空相接;山洞之高,仿佛伸手就能触碰星辰,以夸张手法凸显地势之高。
下阕:绘光影与地势之险
“照耀云霄气紫,蒸腾日月光红”:阳光照耀下,云霄呈现紫色;日月光芒仿佛被蒸腾得泛红,描绘出山间光影变幻的壮丽景象。
“丹岩赤壁半虚空,下视心惊魄动”:红色的岩石峭壁仿佛悬在半空,向下俯视时让人惊心动魄,突出地势的险峻陡峭。
整首词以浓墨重彩的笔触,通过实景与夸张和视觉的描写,展现了山川的高峻、壮丽与险峻,充满画面感和冲击力。
☀︎☀︎☀︎☀︎☀︎☀︎☀︎☀︎☀︎☀︎☀︎☀︎☀︎☀︎
从微度分析:这首《西江月》以雄浑的笔法描绘了“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富乐镇阿洪槽子大树脚”背后“红石洞”的奇险景观,结合地理背景与文学意象,可从以下角度深入赏析:
1. 地理与意境的交融
红石洞的实景映射:阿洪槽子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岩壁多呈赤红色,与词中“丹岩赤壁”呼应。洞口高悬、山势陡峭的特征,通过“巀嶭”“崔嵬”等古雅词汇强化了地质奇观的视觉冲击。
光影的拟态描写:“云霄气紫”“日月光红”可能暗含当地矿物反光或夕阳照射岩壁的实景,将自然现象升华为超现实的瑰丽想象。
2. 文学手法的运用
数字夸张的张力:“千寻”“万仞”以古代计量单位(1寻≈2.4米,1仞≈1.6米)极言山高,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异曲同工。
通感与动态描摹:“星辰可弄”将视觉(星辰)转化为触觉(可触碰),赋予静态景观以灵动的生命力;“蒸腾”则化静为动,使光影如云雾般流转。
3. 险峻美学的体现
俯仰视角的对比:上阕仰视(接苍穹、弄星辰)展现山之高,下阕俯视(半虚空、心惊魄动)突出崖之险,形成空间维度的立体感。
色彩与心理暗示:“紫”“红”浓烈色调烘托壮丽,而“心惊魄动”直抒胸臆,将自然之险转化为读者的共情体验。
4. 文化意象的延伸
神话色彩的隐喻:词中“巀嶭”本为黄帝铸鼎之山,此处可能暗喻红石洞如仙境般超脱尘世,与“星辰”“云霄”共同构建出神秘氛围。
文人登山传统的继承:险峻山景的描写延续了古代山水诗“以险衬壮”的传统,如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的豪情。
结语:
此词融地理奇观与文学想象于一体,既是对红石洞的真实写照,亦是对自然伟力的礼赞。戴紫峰以简练的笔墨,将喀斯特地貌的雄奇转化为具有古典美学意蕴的山水画卷,令读者如临其境。
下面是七绝:
☀︎☀︎☀︎☀︎☀︎☀︎☀︎☀︎☀︎☀︎☀︎☀︎☀︎☀︎☀︎☀︎
《洞里登楼》
七绝
听说仙居每好楼,
烧丹火焰澈山头。
我来仙去无丹灶,
一片红云满洞流。
这首《洞里登楼》通过描绘寻访仙迹的所见所感,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解释如下:
首句“听说仙居每好楼”:开篇点出此地是传说中的仙居,且以“好楼”闻名,引发读者对仙境的想象,为后续寻访铺垫。
次句“烧丹火焰澈山头”:承接“仙居”,描绘出传说中仙人炼丹时,火焰通红、映照山头的景象,充满奇幻色彩,呼应“仙”的主题。
第三句“我来仙去无丹灶”:视角转向自身,写“我”前来寻访时,仙人已离去,炼丹的炉灶也不复存在,由虚入实,带出一丝怅然。
末句“一片红云满洞流”:虽无丹灶,但洞中弥漫的红云如流,既可能是自然景象,也似炼丹余韵的延续,留下朦胧的美感,让仙境的意境并未因“仙去”而消散。
全诗从传说到现实,再以富有想象的景象收尾,是戴紫峰老前辈暗含对仙境的向往与寻访后的独特感触。
微度分析:
《洞里登楼》是一首充满仙道意象的七绝,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隐逸仙境的追寻与感悟。以下是对诗歌的逐句解析和整体赏析:
“听说仙居每好楼”
意象:开篇以“听说”引入,点明此地是传说中的仙人所居,且“好楼”暗示仙境中的楼阁非凡。
作用:奠定全诗的仙道氛围,引发读者对仙境的遐想,同时为后文“寻仙”埋下伏笔。
“烧丹火焰澈山头”
意象:承接首句,描绘仙人炼丹时火焰映红山头的壮丽景象。“澈”字极言火焰之盛,仿佛照亮整座山峰。
作用:通过炼丹的“火焰”强化仙境的奇幻色彩,同时暗喻修行者的精进之火。
“我来仙去无丹灶”
转折:诗人亲临此地,却发现仙人已离去,炼丹的炉灶(丹灶)无迹可寻。
情感:从传说跌入现实,透露出寻访不遇的怅惘,但“无丹灶”也暗示仙人超脱物外,不留痕迹。
“一片红云满洞流”
意象:虽无丹灶,但洞中红云弥漫,如流水般涌动。红云可能是炼丹余烬的幻化,或是自然霞光。
升华:以虚写实,将仙人的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意境空灵悠远,余韵不尽。
整体赏析:
“虚实相生的仙道意境”
前两句虚写传说(“听说”“烧丹”),后两句实写眼前景(“无丹灶”“红云流”),虚实交织,既描绘了仙境的瑰丽,又通过“仙去”的遗憾反衬出仙人精神的永恒。
“情感层次”
从“向往”(听闻仙居)→“震撼”(炼丹火焰)→“失落”(仙去无迹)→“释然”(红云满洞),情感跌宕中见超脱,体现诗人对仙道的哲思。
“炼字与意象”
“澈”字生动表现火焰之盛,“流”字赋予红云动态之美,而“仙居”“丹灶”“红云”等意象密集,强化了道教文化的隐逸色彩。
“戴紫峰的创作风格”
戴紫峰其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善于以山水景物寄托隐逸情怀。诗中“红云”或暗喻丹成之象,它象征着戴紫峰老前辈对超然境界的感悟。
总结:
《洞里登楼》以寻仙为主线,通过传说与现实的对照,表达了仙道精神的虚实共生。戴紫峰虽未得见仙人,却在“红云满洞”中体悟到仙境的永恒,展现了文人雅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哲思。全诗意象鲜明,情感含蓄,堪称一首耐人寻味的仙道题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