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
蒋海荣/安徽淮南
历史反复证明
当时的文人不被重视
被贬被流放被冷漠被---
他们的佳作
总在时过境迁才被人发掘
有名的无名的只要留下
痕迹会在死后被世人皆知
历史惊人一致的地方
尚需谨慎点
我不知道那些有了笔有了台的人们
有了发声亮剑之地
缘何成为了近墨者黑帮凶
良知泯灭正义缺席
自古文清气爽
凝浩然之正气于天地
你们眼中有的光
对权势地位垂涎
对屁股底下椅子的喜欢
对金钱势力吞噬
悲哀啊
一帮人一群人一群群人
历史已经留下来了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难道还要历史复制
砸碎吧
这历史惊人一致的镜子吧
让万千人踏碎了一地
镜鉴之下的叩问:评蒋海荣《以史为镜》
蒋海荣的《以史为镜》,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在历史的镜面上反复雕琢,既刻下文人命运的悲怆,更剖开现实中良知失守的疮疤,字里行间满是对历史轮回的痛惜与对当下的警醒。
诗歌开篇便直击历史的痛点:“当时的文人不被重视/被贬被流放被冷漠被——”,省略号里藏着无数未言尽的辛酸。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他们的佳作/总在时过境迁才被人发掘”,生前的困顿与死后的扬名,形成残酷的对照。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历史惊人一致的地方”,这“一致”里既有文人命运的相似轨迹,更暗含着时代对价值的滞后认知,一句“尚需谨慎点”,为全诗埋下冷静的伏笔。
笔锋一转,诗人将目光投向当下:“我不知道那些有了笔有了台的人们/有了发声亮剑之地/缘何成为了近墨者黑帮凶”。这里的追问如惊雷般炸响——本该“凝浩然之正气于天地”的文人,却在权势、地位、金钱的诱惑下“良知泯灭正义缺席”。“眼中有的光”变成对名利的“垂涎”,对“椅子”的贪恋,对“金钱势力”的臣服,诗人用“悲哀啊”的慨叹,道尽对这种堕落的痛心。
结尾的“难道还要历史复制”与“砸碎吧/这历史惊人一致的镜子吧”,将情绪推向高潮。诗人并非真要砸碎镜子,而是恨透了“历史惊人一致”的轮回,渴望打破这种“生前被弃、死后扬名”“有位者失德、有德者失位”的怪圈。“让万千人踏碎了一地”的呐喊,是对打破沉疴的迫切,更是对良知回归的呼唤。
这首诗语言直白如刀,情感浓烈似火。没有晦涩的意象,却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撕开了一层血淋淋的真相:历史的镜子照见了过去的悲,更照见了当下的险。诗人以“以史为镜”为题,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总结,更是对现实的叩问——愿这面镜子不再只照过往,更能照亮当下,让良知与正义不再迟到,让“惊人一致的历史”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