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
作者:雪丰谷
土生土长的,诞生于石头城
六十余载的风吹雨打
面孔日益陡峭坚硬
偶尔也想飞,我已成了燕子矶
一路放歌的浩浩大江
每每挥手告别,总是依依不舍
卧如城堡,站似头陀岭
我喜欢与金陵四十八景为邻
用旧的躯体,也修成了一座庙宇
我早已和石头城融为一体啦
成了会说话的山水。当然
石头跟我也从未见外
走访我的六腑,决定与我为伍
昨日,熬成了药丸的苦胆
惊现石头城之缩影!疑惑半晌
我那那都不对劲,一脸莫愁烟雨
2025年7月28日
石骨里的光阴与情:评雪丰谷《石头城》
雪丰谷的《石头城》,是一首人与城的灵魂对话。诗人以六十余载的生命历程为笔,将个体的血肉与石头城的肌理交织,在“土生土长”的羁绊里,写尽一座城的厚重与一个生命的沉潜。
全诗以“诞生于石头城”破题,开篇便定下“人与城共生”的基调。“六十余载的风吹雨打/面孔日益陡峭坚硬”,既写石头城历经岁月冲刷的质感,更暗喻生命在时光磨砺中沉淀的棱角——而“偶尔也想飞,我已成了燕子矶”,则在坚硬中藏了一丝柔软:即便如石般沉稳,心底仍有对自由的向往,只是这份向往早已与城的地标相融,成了“燕子矶”般扎根大地又眺望远方的姿态。
诗人对石头城的爱,藏在每一处细节的共情里。“浩浩大江”的依依不舍,是城与水的缠绵,也是人与故土的牵绊;“卧如城堡,站似头陀岭”,将自身姿态与城的山陵重叠,仿佛躯体早已化作城的一部分;“用旧的躯体,也修成了一座庙宇”,则把生命的沉淀升华为精神的皈依——石头城不仅是物理的居所,更成了灵魂的庙宇,接纳岁月的打磨,也安放内心的安宁。
最动人的是“人与石的双向奔赴”。“我早已和石头城融为一体啦/成了会说话的山水”,个体成了城的代言人;而“石头跟我也从未见外/走访我的六腑,决定与我为伍”,则让冰冷的石头有了温度,仿佛它们也主动钻进生命的肌理,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种互融共生,让“石头城”不再是地理名词,而是有了生命与情感的载体。
结尾的“苦胆惊现石头城之缩影”与“一脸莫愁烟雨”,将情感推向高潮。岁月的苦涩里,竟藏着城的模样,而即便有愁绪,也如“莫愁烟雨”般带着诗意的朦胧与释然。苦与甜、硬与软、个体与城市,在此刻交融成一幅温柔的画卷:生命或许会老去、会疲惫,但与故土相融的灵魂,永远带着城的风骨与温情。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挚的共情,让人与城的故事在字里行间流淌。石头城的厚重,生命的坚韧,故土的深情,都在“人与石相融”的意象里,变得可触可感,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