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受岁月的静好空灵
——赏读汪曾祺散文集《自得其乐》
作者/葛国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出生于旧式地主家庭汪曾祺,一生有三个母亲。父亲汪菊生,不仅多才多艺,还十分随和,顺应孩子天性,任其自然成长的教育方式,不拘泥于世俗,好玩知趣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汪曾祺人一生。汪老尤其是在平淡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成为那个年代让人无比羡慕的首批高知识分子。
汪曾祺《自得其乐》散文集(2018年11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自得其乐》散文集精心收录了33篇美誉最多、极具代表性的散文,如《人间草木》《葡萄月令》《自得其乐》《北京的秋花》等经典名篇。 汪老的散文干净而传神,淡泊通透,代表其对生活的态度。如话家常,无不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汪老写草花鱼鸟、生活琐事,总能从朴素生活中找到凡世之乐。正如汪老所言,“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真正的生活,是不刻意逞强,不畏惧时光,在平淡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事。看开了,想透了,也就活明白了。解放初期,汪曾祺担任《北京文艺》的编辑。后来,又调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因一篇短文,被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在那里进行劳动改造。三年后,因为表现好,就摘掉了右派帽子,暂留在农科所协助工作。“文革”开始后不久,因其“右派”问题,汪曾祺再次受到牵连,被关进“牛棚”。直到1968年,方才获得“解放”。汪老一直认为,人生,总会遭遇许多突如其来的挫折和打击,但生活再怎么糟,也不妨碍他变得更好。汪老就是这样,并未被困难所打倒,却始终保持着开朗的心态,始终觉得:生活,是很好玩的。只有持一颗淡定从容的心,才会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处人生低谷仍波澜不惊。
1997年5月16日,这位“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去世,终年77岁。汪曾祺这一生,翻过山,趟过水,拚过命,尽过兴,都不稀罕。稀罕的是他始终守着一颗赤子之心,随心,随性,自然,安稳地活着。把平淡的生活,折腾得闪闪发光;把琐碎的日子,过得有趣而惬意。这位可爱的老人如一股清流,温暖人心 。八九十年代,汪曾祺先生进入创作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此期间,相继问世。198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这个永葆着一颗少年心的老顽童曾说: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心有所爱,便能从庸碌烦乱的生活中抽身出来,把简单的日子过得有趣和精致,让蒙尘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有人问汪曾祺先生你有何爱好呢?汪曾祺说:“这些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最充实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自得其乐是一种阅尽千帆、摆脱束缚的灵魂升华。白驹过隙般有限的年华里,享受岁月的静好空灵,怀持自得其乐的心境,一切都会变得轻松、如意、有趣和生气勃勃。
(2025.7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