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2.不成群的蚂蚁
文/林水火(福建)
楼上楼下的
包括有长草和没有长草的地儿
蚂蚁不成群地自由自在
脚和眸光似乎都需要着急避开
谁怕谁无须测猜
此时
被蚂蚁偷袭的肌肤无声地叫喊
不小心留下的结论
似乎收集到一些磅礴的抚慰
也如同知了无知地反复知了
果敢地想象
流水的生命温柔着流经的力量
避开蚂蚁主题
从平静的记忆河流打捞单纯
苟且不去较量遇见的干净与浑浊
这首《不成群的蚂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细腻的意象编织,在微小的生命与宏大的哲思间搭建了一座隐秘的桥梁,既有对日常的敏锐捕捉,也有对生命状态的深层叩问,值得细细品读。
一、意象的反常识性:在 “反常” 中见真意
诗的核心意象 “不成群的蚂蚁” 本身就充满张力。我们对蚂蚁的固有认知是 “成群结队”,而 “不成群” 的设定,立刻赋予了这一微小生命 “独立”“自在” 的特质 ——“楼上楼下的 / 包括有长草和没有长草的地儿 / 蚂蚁不成群地自由自在”。这种反常识的观察,打破了对 “群体符号” 的依赖,让蚂蚁从 “集体的一员” 还原为 “个体的存在”,暗合着对 “不盲从、不依附” 的生命状态的隐秘赞美。
而人与蚂蚁的互动更显微妙:“脚和眸光似乎都需要着急避开 / 谁怕谁无须测猜”。人类对蚂蚁的 “着急避开” 本是本能反应,却被一句 “谁怕谁” 消解了强弱对立 —— 没有居高临下的俯视,也没有刻意的卑微,只是两种生命在空间里的自然相遇,暗含着 “万物平等” 的朴素哲思。
二、感官的反差与递进:从细微到磅礴的心灵震颤
诗中对 “蚂蚁偷袭肌肤” 的描写,堪称神来之笔:“被蚂蚁偷袭的肌肤无声地叫喊 / 不小心留下的结论 / 似乎收集到一些磅礴的抚慰”。“肌肤的无声叫喊” 是细微到极致的感官体验(蚂蚁爬行的痒、麻、微刺),而 “磅礴的抚慰” 则是心灵层面的宏大回响 —— 微小的生命触碰,竟能引发 “磅礴” 的情感波动,这种 “小与大” 的反差,将 “微小存在的力量” 推到极致。
紧接着 “也如同知了无知地反复知了”,以知了 “反复的鸣叫” 作比,让这种 “抚慰” 有了 “持续”“本能” 的特质:它不像刻意的道理,而像自然的回响,在重复中沉淀为一种无需言说的确认。
三、从 “蚂蚁” 到 “生命”:意象的自然升华
诗的后半段,视角从 “蚂蚁” 自然延伸至更广阔的生命维度:“果敢地想象 / 流水的生命温柔着流经的力量”。“流水” 的意象承接了蚂蚁的 “微小”,却以 “温柔着流经的力量” 赋予其动态的生命力 —— 它不像蚂蚁那样具体,却包容了更普遍的生命状态:温柔中自有坚韧,流动中自有方向。
最终 “避开蚂蚁主题 / 从平静的记忆河流打捞单纯 / 苟且不去较量遇见的干净与浑浊”,完成了从 “观察外物” 到 “内观自我” 的转向。“蚂蚁” 只是一个起点,诗人真正要打捞的是 “单纯”,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不去较量干净与浑浊” 则是一种释然的生命态度 —— 接纳所有遇见,不纠结于表象的评判,正如 “不成群的蚂蚁” 那般,自在存在,即是本身。
整体观感:于微小处见辽阔
这首诗最动人的,是它对 “微小” 的尊重与挖掘。蚂蚁本是不起眼的存在,却被诗人赋予了独立、自在的灵魂;人与蚂蚁的相遇本是日常碎片,却被解读出平等与共鸣;最终从具体的 “蚂蚁” 延伸至对生命状态的思考,让 “微小” 生长出辽阔的精神空间。
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多是口语化的白描(“楼上楼下”“着急避开”),却在朴素中藏着精准的隐喻,如 “记忆河流打捞单纯”,将抽象的 “记忆” 与 “单纯” 具象化为可触摸的 “河流” 与 “打捞”,让情感有了落点。
若说些许可琢磨之处,或许是 “从蚂蚁到流水” 的意象转换稍显急促,若能增加一两句过渡性的细节,可能让情感的递进更显绵密。但这种 “急促” 也恰是诗的留白 —— 正如 “不成群的蚂蚁” 无需解释,生命的感悟本就不必刻意铺陈。
林水火,笔名绿帆,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协会员,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作协理事,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高级人才(C类)。其诗歌作品散见《八闽现代诗大展》《诗潮》《齐鲁文学》《青年文学家》《作家新视野》《微型诗选刊》《野果文学》《西北文艺》《诗路作家》等纸刊及中国诗歌网、中文诗歌网等网络平台。著有诗集《时光在风中行走》《眸光里的呼吸》《月光落在手心》。
总而言之,这是一首以 “微小” 为切口,直抵生命本质的好诗:它让我们看见,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蚂蚁还是人),都自有其磅礴的力量与温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