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更要越读
家乡的那条涓涓不息的小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流淌着。既灌溉着五谷杂粮又抚摸着我的童年。母亲被沉甸甸的高粱压弯了腰,父亲辛勤耕耘的汗水被凝成生命的盐,亮晶晶的。在过惯了没有书的寂寞日子之后,开始厌倦愚昧、贫穷。于是自己下定决心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于是,带着乡下人特有的憨厚与朴质,带着儿时对书的热爱和执着,也带着青春跃跃欲试和不安份的骚动,随着高考的成功,独自一人走进人海喧嚣的城市,走进了一所名字叫“师范”的大学。
“外面的世界很精采”,我不由的赞叹道。当读着林徽因“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精神也为之一振,决心活出个样子来,方能对得起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气概。
大学的四个春夏秋冬,更多的时候,我穿行教室、图书馆、宿舍之间,行走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在春天,扯一片云霞裁衣,拽一把清风洗面,和辛弃疾一起,在豪放的田园里放飞鹧鸪,去催醒播种的犁铧;夏日里,再次读着高中时代学过的“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朦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玲珑的雨滴沿着心之台阶,一点一点渗出;秋天,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叫人体会到人生最好的年华是秋天,春华秋实,人生的收获只有在此时最为丰厚;丰子恺的《秋》却喟叹人生易老,又道出了人到中年,心情渐入超脱之境的自豪感;诗人徐志摩的《印度洋上的秋思》仿佛使我听到了秋天在耳畔窃窃私语。有雪飘落的冬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句,成为我们可以依偎火炉的最好理由……仔细地回味着,咀嚼着,柔婉亲切的日子和细细密密的生活节奏,被深情如风的文字拂过,温暖着我,让我懂得好好珍惜这份闲情,好好咀嚼这生命的滋味。
从青青茁茁浪浪漫漫的大学氛围中走出来,进入一个“叮铃铃……”的山村中学校园。离开了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的谆谆教导,离开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学生,有了属于自己耕耘的一方沃土。怀揣一个热切的希望,以闯荡江湖的英雄气概,攥着拳头,莽莽撞撞跌打滚爬地通向成功的路。为了给领导一个好印象,给同事一个好示范,给学生一个好感觉,更为了取得一份好成绩,小心翼翼地劳作着:学生缺课了,想方设法利用闲暇给补上,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生学习遇到困难了,苦口婆心地反复讲解……
曾经因为辛辛苦苦的付出与教学成绩的一败涂地的而茫然不知所措,曾经因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匮乏而苦恼。那时,我眼中“最好”的书就是教材和教参。读它们的理由和目的也非常的简单:教参里的知识是经过检验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要熟悉了教参,就能够上好明天的课。也就是因为模仿教参模仿的“神似”,在学校举办的新入职教师公开课中,我的热情、投入的教学“风格”得到了许多老教师的肯定。当我洋洋得意于这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时,县教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韩老师来学校指导工作,当韩老师得知我是个“新手”,就让教导处临时给我安排了一节课(当天没课)。自以为较为成功的课能够得到韩老师的赏识,韩老师却给了我当头棒喝:这节课的设计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我一下子呆住了,因为我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的教学行为只是单纯的依赖教参,模仿别人,鹦鹉学舌般,只学到了“形”,而无法领略“神”,更主要的是,我从未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从此,我也渐渐明白了,只把教材、教参捧着当“圣经”来读,绝不算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准备明天的课,而应是“明天的课”要用一辈子来准备。诚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如果一个教师,只是根据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来教书的人,是走不远的,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的人,才会走得更远。”
有句很哲理的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此后,书再次成为我最好的可以倾诉倾心的朋友之一。于是,从读教育教学的经典著作入手。确实,我们教师所从事的这份工作,表面上看来,或许就是一个个简单的运转与轮回,“铁打的学校,流水似的学生”。但是,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个性迥异的孩子,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发展和弘扬他们的个性,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去教育和要求他们。记得奥苏泊尔说过一句话:把所有的心理学知识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探究明白你的教育对象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说,教育好学生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读懂儿童、读懂他们的心灵。于是,先贤们令人仰止的巍峨著作,就像一座座金矿,等待我去一一开掘,然后消化和吸收,内化为自己血肉中的一部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布鲁纳的《教学论》,引领着我放低姿态,让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去聆听孩子天真的声音。
“老师要像汉堡包”这句话,是我从一个教过的初二女生(她爸爸是我的同事,该生读过不少的书)嘴里说出的最奇妙的话。当时我不解地问她:“你为什么希望老师像汉堡包呢?”她的回答让我十分的震惊:“堡包虽然也是面包,但中间夹了菜,味道更加美味诱人,我们都非常喜欢吃。我希望我们的老师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一些、有趣一些,把我们的思维放开一些,像汉堡包一样吸引我们。”
恰在此时,一个叫“越读”新名词跃入我的眼前。所谓“越读”,顾名思义,就是超越局限,跨越领域的阅读。被台湾出版业界评为“最具魅力”的出版人郝明义对“越读”的意义做出如此的阐释:“太初时代的原始人们硬是和同伴们咀嚼着各种浆果、水果和树叶,顶过饥饿的痛苦--就在他们为了同一批食料而争抢不已时,环绕四周的食源之丰富,却远超出他们的想头……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我们置身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丰饶的阅读时代……只有懂得超越界限的读者,才能尽享广阔天地的一切丰饶,否则,局限于既有观念与习惯,只能茫然失措,和那个‘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的原始人没有什么不同。赶快解放自己,越觉阅读,越界梦想。只怕不开始,永远不怕晚。”这与王蒙先生的“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除了顺流而下的书,还要读攀缘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书。除了你熟悉的大白话的书,朗诵体、讲座体的书,还要读一点书院气息的书、古汉语的书、外文的书、大部头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我开始读文学,读哲学,读历史……穿行在思想的丛林里,漫步于山水间,会不时地遇到一些智者、逸者、旷者、幽者、达者,与他们促膝交谈,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思柔情而有小桥流水。书中那一朵一朵美丽清纯的笑靥,那一份一份催人泪下的感动,那一些自己仿佛遇到过的黎明和黑夜,还有那些发黄的故事,婉若的记忆便跃然脑际。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唤醒书中的故事,同时用书中的故事不断地唤醒自己的心灵,因为在书中,随时想象出汉唐昔日如花的容颜而今沧桑满面的画面,可以随时感受到青春的豪情与激越、暮年的深沉与老练,可以从云起云落中体味到人生由盛至衰的过程。浸淫在书中,使自己的灵魂与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相互润泽、相互温暖,形成一种彼此贴心的映照,一次次精神与灵魂的对话。
非常喜欢史铁生的文字。现实生活中的史铁生有着疲累、残缺的肉身,而写作时的他却拥有超强的自由行走的能力,深沉、阴郁、真实,同时又拥有悲悯、通透和哲思。在他的很多作品里,虽然写的是自己,却让人时时感到每个字都与读者有关。“当四肢健全、可以随地奔跑的时候,抱怨周围的环境如何的糟糕。有一天,突然瘫痪了,坐在了轮椅上,这时候,抱怨自己怎么坐在了轮椅上,于是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这时他才知道那个时候多么的阳光灿烂。又过了几年,坐不踏实了,长褥疮,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出现,突然开始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地坐在轮椅上的时光,那么的不痛苦,那么的风清日朗。又过了几年,得了尿毒症,于是开始怀念当初有褥疮、但是依然可以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又过一些年,要透析了,不断地透析,一天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还是怀念刚得尿毒症那会儿的时光。”边读文字,便感觉到史铁生就站在面前,在谆谆地告诫自己,要好好珍惜当下、珍惜今天、珍惜人生。而作为哲学家的周国平在他的《妞妞》一书中也有一段异曲同工的表达:生活中每一份情,每一物,每一事,每个朋友,所有的家人亲戚等等,都是万分珍贵的。因为,无论我们拥有什么,都将会永远地丧失掉。在“无”的面前,“有”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因而是弥足珍贵的。
19世纪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曾写下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还有一句话,“人生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诗意的栖居离不开阅读。《白鹿原》中的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朱先生)生命的需要”。对于旧时代的文人来说,诵读是生命的需要,那对于现代的读书人而言,阅读更应该是生命的需要。诗意的越读,可以没有香茗、“一瓢饮”足矣;诗意的越读,可以没有掌声,在心中远离车马喧嚣,悄然修篱种菊;诗意的越读,可以没有豪宅别墅,在“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因为在那些可圈可点的文字中流动着灵性,洋溢着浪漫,弥漫着芳香,澎湃着激情,回荡着旋律……因此往往也更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记忆里。
曾听过一段师生关于“书”的最精彩的对话:
一位学生问老师:“书为啥会有香味?”
老师沉吟了半晌后说道:“花有香味没有?”
学生回答:“当然有,世界上所有的花都有香味。”
“书也是一株植物呀!是植物都有开花的可能性,所以就有书香。”
“书也是植物呀?那么,书的花是什么呀?”
“当然是字呀,字是书的花,一本书能够开成千朵万朵花,花都是作者的灵魂,书却是作者的心事,花开在心事之上,便成了一本书,如果是好书,香味便挥之不去,如果是赖书,香味会有一些,但架不住时间的煎熬。”
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那就从打开一本好书开始,品味书香,悦读,更要越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