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一梦枕江南,俊鸟数声杨柳扬。
水面轻舟三五只,为谁绊住不能航?
kimi分析:
这首诗题为《听琴》,却通篇不见琴音,而是以“烟雾迷离的江南春景”为意象,营造出一个似梦非梦、欲行又止的情境。全诗四句,一句一景,句句含情,把“听琴”的感受转化为“被琴声绊住”的心理体验,可谓别出心裁。以下分句细读。
首句“烟花一梦枕江南”,点明地点与氛围。“烟花”写江南春色之浓,“一梦”写琴声之恍惚,仿佛人在花雾中入梦,梦又枕在江南之上,空间与时间都带上了朦胧的柔软感。这一句把“听琴”引入“梦境”,为全诗定下似真似幻的基调。
次句“俊鸟数声杨柳扬”,由静景转出动景。“俊鸟”二字极妙,既写鸟之灵巧,也暗含琴音之清越;鸟声穿柳,柳丝因风而扬,却更像被琴声“挑”起。一声鸟鸣,万缕柔条,听觉与视觉交错,琴声化作了风、化作了柳,可谓“听而不见”。
第三句“水面轻舟三五只”,镜头再拉远,把读者带到水天之间。“三五只”极写其少,愈显江面空阔;轻舟无缆,本可随波而去,却偏偏“不能航”。这里的“不能航”并非风浪之阻,而是诗人“心随琴滞”。琴声像一根无形的丝,把舟、把人一起系在了此刻。
末句“为谁绊住不能航?”以问作收,把前三句的景物全部系于“听琴”这一核心。既问舟,亦自问;既问眼前,亦问心中。琴声究竟是什么?是江南,是烟花,是俊鸟,还是一段无法割舍的柔情?诗人不答,只留一江春色、一舟未发,让读者在余味中自悟。
通篇无一字写琴,却处处是琴;无一字言情,却句句关情。这正是“听琴”的妙处:琴声入耳,而情生于心;江南入梦,而梦不可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