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坝印象
汪小波
马边荞坝与夹江吴场一样,由于6、70年代国家实在太穷,电力不足,夜晚的电灯就像浩瀚天空中的星星,遇到人很难看清对方的脸,煤油灯就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品。那个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电影的静悄悄夜晚,只能偶尔听到人、猪和猫狗的声音,以及干活累极了、饿极了的人,吃饭发出的唬唬之声。极少数时候才能看到的坝坝电影,以及吴场茶馆的川剧表演,非常令人兴奋与激动,成为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引导着我回归稚童之心,去极力寻找本心,求得心灵的解脱。
小时候,就有一个感觉,从电影回到现实,反差太大。这可能是我一直不喜欢武打小说和电子游戏的缘故吧。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社会,实在太现代化了,物质生活太丰富了,生活太幸福了,远远超过了半个世纪前的电影所描绘的幸福情景,美好的愿景完全可以变成现实。要是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那将是更加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夜幕降临,在美丽锦官城的廊桥处,到处霓虹闪耀,夜夜高歌声声,那震耳欲聋的“美妙”音乐,混杂着年轻人狂叫的歌声。此刻欢乐愉快的小年轻们,也许已过上了共产主义幸福生活。让住在外滩小区的我,夜夜兴奋,心情浮躁,难以入睡,被迫起床写点让朋友们见笑的拙文。
直到凌晨一点之后,渐渐才现宁静的深夜。此时,我独自坐在沙发上,心静如水,极力搜索记忆。荣格大师认为,让潜意识流动起来,可促使人的觉醒。这话真实不虚,而我让潜意识流动起来的方法,就是回忆遥远的过去,效果不错,大家可不妨一试。
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荞坝镇虽小,却是千年古镇,茶马古道旧址,刘备驻军之地。离古镇不远处,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古战场之一,传说常胜将军诸葛亮在此地打过十次败仗,故称“十仗空”,即今天的“石丈空”。石丈空山崖陡峭,狭谷之中,极难进攻取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巧用“山羊战术”,以假乱真,终获大胜,其故事流传至今,当地人对此常常津津乐道。古镇街道长约500米,宽6米,街面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古镇的木板房和吊脚楼目前保存完好,具有清代建筑风格。
石丈空悬崖峭壁的红色岩层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可视性比赤水丹霞地貌更好。而石丈空摩崖题刻是四川省的重要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南来北往的游客,它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信息,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题刻字体各异,雄浑有力,清秀俊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人为了千古不朽,喜欢在岩石上舞文弄墨,夹江千佛岩不也有大量古人留下的笔墨吗?今人也喜好在风景名胜之地随手刻写“某某到此一游”,然而千年后却毫无考古价值,当下还有罚款拘留之风险。石丈空周围环境清幽秀美,山水相映成趣,游客可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底蕴,以及彝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荞坝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不知道马边县政府在这里的旅游资源开发得如何?
夹江千佛岩风景区所在的平羌古道遗址,也是茶马古道,点将台是三国文化遗址。千佛岩和荞坝的石板路都是茶马古道的历史遗迹,现在都已成为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上马边和夹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存在密切关联。
今天,人们说的最多的,还是著名的荞坝贡茶,它是明清时期皇室贡品。荞坝是典型的高山地区,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土壤肥厚、酸碱度适中,海拔近千米,是未被污染的绿色乐园,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得荞坝贡茶名扬全国,甚至全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曾精选嫩芽制成银针等茶品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获中央肯定而免除了多年农税。我住的附近是粮站,每到夏粮收割时,便是热火朝天、人山人海交公粮的日子。积极交公粮和交农税,是农民朋友们的爱国之举,令人敬佩。今天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是无数农民工的杰作。广大的农民朋友在为国家强盛和国家建设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70年我回到马边后,去离县城大约40公里的荞坝小学念书。车从县城出发,到了靛兰坝乡后,因不通公路,剩下的路必须步行,翻越一座小山,途经石丈空,过一座漫水桥,艰难步行大约15公里才到荞坝镇。那时国家并不富裕,还没有公路,一切生活物资需要人工肩挑背扛,我好友的父亲就是干这一行的,因生了一堆娃娃,家中的老幺排行老十,但实际人口没有这么多,因穷有夭折。他父亲整日用背架子去背盐巴,终日劳累,辛苦程度堪比峨眉山挑夫。最后身体变得十分虚弱而过早离开人世。大约1972年前后,公路修通到了荞坝,那一天,人们站在街头,翘首期盼着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到来。
70年代的荞坝,不仅落后、贫穷、信息闭塞,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识字的,还大有人在。那时荞坝小学没有围墙,校舍极其简陋。一下雨,全校一片泥泞,小学生都很玩皮,经常见到孩子们摔一身稀泥在身,却还十分欢天喜地。从夹江吴场小学转学到荞坝小学后,从三年级开始读,数学老师是谁,完全没印象了。而语文老师,印象却特别深。学校因严重缺师资,请来小学尚未毕业的宋老师教语文。美女宋老师,个矮人胖,红朴朴的苹果脸,不会普通话,只有用马边话来教语文。这位宋老师让渴求知识的我们,学了大量错别字,许多字读音也没读准。我参加教学工作后,常因读错音写错字,而闹出笑话。我也常常自嘲是四川读音和四川写法,来解除尬尴。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国家财富蕴藏在教育之中。希望全社会真心重视教育,不要停留在口头重视上,让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
我有意与刚从乐山师专中文系毕业的两位高材生男老师,交上好朋友,纠正了不少错别字,时至今日,基本脱盲。最近,在不到两个月时内,披星戴月不停地在手机和电脑上写作,我在公众平台上发表文学作品接近40篇,证明脱盲基本成功。
荞坝山多山高,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当时主要是通过收音机,了解外面的世界。一年最多放2、3次电影,惹得大家对电影盼之心切,望眼欲穿。放电影时,发电机的躁声常常干扰电影的放映效果,但不影响大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傻傻地、呆呆地、忘情地、十分投入地看电影。
荞坝地处小山丘底部,对面则是一座高山,仰望掉帽,荞坝街宛如处在夹皮沟,街上居民淳朴善良。每天清晨,对面石岩下的黄牛准时发出吼声,唤醒人们早起,相比之下,公鸡呜叫声则微弱了许多。荞坝小河中的鱼,味道十分鲜美,河里还经常见到水蛇出没,孩子们非常害怕。到了中午,艳阳高照,布谷鸟又声声响起。每年夏天,孩童们总喜欢拿着一根竹杆去收集蜘蛛网丝,搓成小球后,粘性很强,循着蝉鸣声去粘蝉。没有多少玩具的年代,孩子们创意无限,总能找到各种自制玩具玩耍,如滚铁环,踢毽子,跳绳,玩陀螺等等。我还亲眼看到蝉是如何脱皮的。大自然就是人生大课堂,可以学到书本之外的许多知识。
那时,荞坝虽然极穷,但人人都想儿孙满堂。今天,人人都不想生,绝不是经济问题,而是观念问题。当然,大城镇化增大了育儿成本也是不愿生育的重要原因。逆城镇化既能提升人口数,又能振兴乡村,多好啊。
每到周末或寒暑假,我与一群小伙伴,有时在大人带领下,背上背篼上山砍柴,现在看来就是去破坏森林。渴了就趴在地上喝山泉水,尽管里面有肉眼可见的微型小虫子,明知不卫生,也要去喝,因为出汗太多,口太渴了,没有办法。那时还没有各种瓶装饮料和矿泉水卖。砍柴的辛苦程度远在今天的农民工之上。
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荞坝供销社因修建要招临时工,我便报了名,每天待遇1.25元,是相当高的收入了。高中毕业,正遇上全县水电工作会议在荞坝召开,又临时当起了制作馒头的大师傅,会议伙食真好,对于吃不饱饭的我们来说,当炊事员虽辛苦,但饭菜丰盛,那是一生难忘的日子。按照今天的法律,用工单位使用童工,已经涉嫌违法犯罪。今天的中国早已走上了法治化轨道。
1971年8月16日,马边发生5.9级地震,地震导致不少建筑物倒塌,许多砖瓦房开裂,全县10人死亡,100余人受伤,中央派来的直升机不断在荞坝上空盘旋,灾区民众的心里倍感温暖,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马边中学随后成立了地震科研组,取得的成果获得了省级科研奖项。我目堵了整个地震过程,荞坝粮站食堂的烟囱瞬间倒塌,对面高山的巨石纷纷滚下来,有几位赶场回家的村民在山谷拼命奔跑情景,印象深刻。而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死24万多,伤16万多)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死近7万,失踪近1.8万,伤37万多),损失更大。1971年还发生了9.13“林彪叛逃事件”,随后掀起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
地震科研组负责人是教地理的卿显义老师,后来当选为马边县政府副县长,卿副县长耳朵听力差,有调皮学生常尾随在背后直呼其名。有一次,卿副县长听力又特敏感起来,转过身来,那几个调皮学生的魄早已飞出天外了。卿副县长有一爱女,玩耍时不幸被一根巨木滚下砸中,当场不幸,可以想像卿老师当时有多么的悲痛。祈愿人间没有悲剧和苦痛!
70年代的荞坝人非常贫穷,比夹江的农村娃穷多了。许多农家子弟在冰天雪地之下,还穿着单薄的、补洞无数的蓝色土布衣裤,脚穿露趾短筒靴,男同学难理一次发长,一是没钱剪,二是冬天保暖。小孩们冬天鼻涕常流过嘴唇,也无手帕擦一下,双手整天搓个不停,为的是靠摩擦生热取暖。吃不饱,穿不暖,是那个穷乡僻壤的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那时,善良的人们正勒紧裤腰带支援抗美援越,街上声援标语,到处可见。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狠狠揍了白眼狼一顿,人们才出了一口恶气。
在荞坝小学,我有一位穿长衫土布的高个男同学,之所以是长衫,我怀疑是大人穿过的衣服,因与人打架,门牙被打缺,无钱治疗,开口说话表情怪怪的。还有一个同学,名叫刘世昆,面黄肌瘦,营养严重不良,一身破烂,面无表情,有一天听说在家里去逝了,让同学们难过了好久。后来班上组织大家去坟前祭拜过他。
当时无钱治病是很普遍的现象。在荞坝小学门前的一户居民家中,有一长者双脚溃烂流脓,以至生蛆,生病的脚就踏在一块大木条上,脸上是一副绝望的表情模样,甚是吓人,她面无表情地默默盯着一群生龙活虎的小学生。虽不是亲人,我看到此情景,着实很心痛,悲凉之心油然而生。有人说,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病,病理不清而无法医治;有三分之一的病,病理清楚但治不好;剩余三分之一的病,病理清楚,也能医治。希望医学科学家加倍加油,早日实现对所有疾病的有效治疗,为人类幸福活着而不懈努力。
荞坝卫生院承担着全乡老百姓生老病死的医疗工作,卫生院的李伯康叔叔,极受人尊重,为人和善,笑声爽朗。前不久,他在马边县城一所中学教高中政治的儿子,给我打来电话,顺便了解一下李叔叔的近况,才知道他母亲前几年已去逝,李叔叔现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身体还特别好。李叔叔心仁心善,自然高寿。
因为贫困,常听见吃农药六六粉寻短见者。因六六粉在环境中长期不降解,现在已严禁生产了,那时的高中化学教材,还要求掌握书写生产六六粉的化学方程式。也有喝酒醉后暴打老婆的凶恶之徒。荞坝这个地方的施暴男人,我知晓的就有两人,其中一人,就住在隔壁,几乎天天听到她老婆发出杀猪般的嚎叫声,凄凄惨惨的声音回荡在荞坝。回荡是因为荞坝刚好位于高山狭谷的谷底。而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也常常高声呼唤,感受着高山狭谷的空灵回声,充满了童趣的快乐,这与不幸女人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初来马边,因身处县城民建镇小学,有文化气息,常听到老师在指导学生背毛泽东诗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印象深刻,直觉得很美,至于诗的深意,不懂。可见,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重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孟母三迁”实在高明,“环境决定论”有其正确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因此,从幼儿开始,循序渐进背一些浅显诗文,终身受益。
那个时代几乎没有贪官。因为一旦发现有贪的苗头,便有批斗会侍侯。当时,荞坝供销社伙食团团长吴某某,因贪污几角钱公款,在胸前挂上一块牌子开批斗会,斗得他灰头土脸,抬不起头来。吴某妻死后,留下一双儿女,吴某自从娶了貌美如花的骄妻后,再没见过这两姐弟脸上有过笑容,常被亲爹暴打,让娇妻开心。人性之恶,难以理解。
荞坝虽小,却常开批斗大会。有一次,批斗大会一开始,一大批牛鬼蛇神、四类分子、反革分子被五花大绑押到主席台前,其中有一位驼子(罗锅),身高恰好合适,被押上来的人用手插入鼻孔,往后拽,头便仰天,鲜血淋漓,从鼻孔流出,惨不忍睹!但也有大家公认的“坏人”,怎么看也不像坏人。如荞坝供销社的“右派分子”左叔叔,待人就非常和蔼亲切嘛。
荞坝虽小,留下的负面印象还真不少。邻居长舌妇王△△,颇有《金瓶梅》王婆之恶毒,好搬弄是非,制造矛盾,其丈夫人称李麻子,真名反而不知,性格懦弱。今天,天花病毒早已消灭,麻子现象早已绝迹。想当初,家有麻子,家人面子全无。李麻子的儿子很聪明,但在那个年代也无用武之地,因为那时高考招生制度还未恢复。中学毕业后,他天天在家常酗酒,闲读《红楼梦》,好讲《红楼梦》中宝玉云雨情节,着实把名著读偏了,这个家伙万万不能读《金瓶梅》啊。小时候包揽家务,上山砍柴,却换来揪心,遗恨终生。做人无须取悦他人,更不要卑贱居下。
在吴场大姑妈家,当时年龄尚小,不允许下河游泳,所以刚回马边时,还是“干鸭子”。荞坝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无污染。有河的地方,便是孩子的乐园,荞坝娃娃们的水性都非常好。在荞坝的3年里,唯一留下感人记忆的是,有一次,还不怎么会游泳的我,不小心游到了深水区,被小伙伴们救上了岸。此后,便努力学游泳和跳水,无师自通学会了。今天,各种游泳培训班招生,没必要参加,不需要人教,可以自学嘛。
一切偶然兼必然,人的命运早有安排。生活不埋怨不抱怨,随命随道而行。
汪小波,四川省夹江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曾任多届夹江县政协常委、夹江中学教科室主任。曾获乐山市优秀人才、乐山市优秀教师、夹江县首届名教师等称号。发表论文论著80多篇(部),有多个教育科研课题获省市成果。
“青神天梯杯”2025七夕征文大赛
“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在2025年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特举办“青神天梯杯”2025年七夕征文大赛,征集有关七夕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
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玉蟾寺在白石岩上从寺庙上到山顶的石阶被广大网友誉为“青神天梯”,赋予爱情相爱相守的象征,是四方游客及网友争相打卡之地。
1、征稿时间:2025年7月23日至2025日8月31日。
2、作品应为与七夕节相关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原创作品。
3、作品抬头应注明“青神天梯杯征文大赛”。参赛作品投《三苏文学》主编微信/ZWB612462。
4、参赛期间作品所有赞赏全部作为大赛运营费用及奖金。
5、参赛作品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上刊发,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选发。
6、作品在都市头条浏览量达4万、点赞及留言达20个(条)才能入围。
6、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分别奖励精美荣誉证书各一本。优秀奖5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
7、2025年9月5日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获奖名单。
8、三苏文学招募会员,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社,壮大三苏文学社,会员可以升入管理层,投稿可优先编发。有意可联系主编微信/ZWB612462。
三苏文学社
2025年7月23日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