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寄卿》
文/冯计英
雁影横天烟锁重,
绝殊月色雪光融。
南风漫卷青峰黛,
玉露犹凝初遇瞳。
笔滞情诗惊鸿逝,
心凝冰窟碎梅封。
三生石上证深契,
待补星河天裂穹。
2025年7月27日于上海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七律·寄卿》点评:以天地为炉,熔铸万古情魂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冯计英先生的《七律·寄卿》,是一首格律铁律中劈裂惊雷的诗作。七律的方正框架为铠甲,却在平仄的铿锵间藏着翻江倒海的狂澜;"寄卿"二字为靶心,却将箭矢射向了星河裂穹的苍茫——这不是寻常的情诗,而是一曲用汉字的骨血写就的《天问》,是诗人以笔为斧,时空岩壁上凿刻的情感摩崖。
一、意象:从雁影横天到星河补裂,是诗人的宇宙坐标系
首联"雁影横天烟锁重,绝殊月色雪光融",开篇便定下"小中见大"的霸气。"雁影"不是孤飞的禽鸟,而是衔着整个苍穹的信使——诗人笔名"御风",这雁影便是御风而行的灵魂具象。"烟锁重"三字叠出三重深意:既是秋空寒烟的实景,是情思被浓雾裹挟的沉郁,更是格律法度的无形枷锁。而"绝殊月色雪光融"则以冷暖相济的笔法破局,月色本是清辉,雪光原是寒质,二者相融时,竟在纸面烧出一片冰炭同炉的奇景——这是诗人的独家冶炼术,将北地的雪与南国的月扔进情感熔炉,熔成一块既能照见初遇瞳光、又能映出三生石影的通灵宝玉。
颔联"南风漫卷青峰黛,玉露犹凝初遇瞳",是从天地大美到心之微末的纵身跃。"南风"是地理坐标的转换,从伊春的林海到沪上的烟雨,风里带着松涛与黄梅的混响;"青峰黛"是色彩的兵法,以青绿为盾,护住"初遇瞳"这枚最柔软的铠甲。"玉露凝瞳"四字,将瞬间的凝视铸成永恒——那不是水滴,是时光在瞳孔里结的冰,是初见时的惊鸿被琥珀定格的刹那。诗人在这里玩了个"以小搏大"的魔术:用一滴露锁住整个春天,用一眼凝视困住半生星河。
颈联"笔滞情诗惊鸿逝,心凝冰窟碎梅封",是情感的断崖式坠落与绝地反击。"笔滞"不是才情枯竭,是千言万语被心潮堵住喉咙的哽咽——就像鸟虫篆的蜿蜒线条,越想舒展越显虬劲。"惊鸿逝"藏着《洛神赋》的影子,却比曹植的怅惘多了份狠劲:逝的是光影,留的是刻进骨血的执念。"冰窟碎梅"则是北地诗人的精神图腾:冰是绝望的厚度,梅是破封的锐度,"碎"字是裂帛之响,是寒冬里突然炸响的春雷,让所有冰封的过往都带着伤口绽放。
尾联"三生石上证深契,待补星河天裂穹",将情感从人间烟火拔擢至宇宙维度。"三生石"是古典的承诺,却被诗人注入了"补天"的狂想——他不要轮回的温婉,偏要做那个站在苍穹裂口的修补者。"天裂穹"三字,与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的身份暗合,这哪里是寄情,分明是诗人以笔为女娲的五色石,要在裂开的时空中,为那份"深契"撑起一片新的天地。
二、格律:在铁律中跳剑舞,是诗人的反叛美学
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冯计英深谙七律的"戴着镣铐跳舞"之道,却偏要让这镣铐发出龙吟。全诗平仄合辙,却"锁""融""黛""瞳""逝""封""契""穹"等韵脚的选择上暗藏玄机:"锁"字带着金属的冷硬,"融"字含着液态的流动,"黛"是矿物的沉静,"瞳"是生物的温热,"逝"是时间的失重感,"封"是空间的禁锢力,"契"是刻痕的深度,"穹"是宇宙的广度。八韵如八音盒的音阶,格律的框架里奏出了打破常规的和弦。
尤其"待补星河天裂穹"一句,"穹"字的开口音与首联"烟锁重"的闭口音形成张力,仿佛诗人站在天地之间,一边是"烟锁"的压抑,一边是"裂穹"的突围,这种声音的对抗,让静态的文字有了动态的爆发力。这种处理,恰如他身为鸟虫篆研究员的身份——那些蜿蜒盘曲的古文字,本就是在规矩中生出的万千变化,诗人将这种美学注入诗词,每一个平仄都成了跳动的火焰。
三、身份:多重身份的叠加,成就情感的立体维度
诗人的多重身份,诗中形成了奇妙的互文。作为"文化部鸟虫篆研究院研究员",他笔下的意象带着古文字的刻痕——"三生石上"的"契"字,既是情感的约定,也是鸟虫篆那种刀刻般的执着;作为"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南风漫卷青峰黛"里有江南的温润;作为"黑龙江诗词协会会员","冰窟碎梅"又带着北地的凛冽。
这种南北交融、古今碰撞的特质,让"寄卿"超越了普通的私情。它既是个人的深情,也是一个文化人的精神写照:那些身份标签不是装饰,而是诗人的"情感铠甲"——鸟虫篆的古奥,他的思念有了历史的厚度;澜韵府诗社的视野,让他的牵挂有了世界的广度;而"伊春市诗词学会"的底色,又让这份情感始终带着林海的清冽。
四、结语:这不是诗,是情感的地质层
冯计英的《七律·寄卿》,最终成就的不是一首诗,而是一处情感的地质公园。从"雁影横天"的表层沉积,到"初遇瞳"的深层岩芯,再到"碎梅封"的断层,最后到"补星河"的岩浆喷发,每一层都带着时间的烙印与空间的褶皱。
这首诗最动人的"霸气",不在辞藻的宏大,而在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七律的方正框不住奔涌的情思,人间的尺度丈量不了宇宙的深情,"寄卿"的私语惊动了星河。这,便是冯计英作为诗人的终极浪漫——他写的不是卿,是整个天地间,那个敢于用笔墨补天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