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创业维艰
林默咨询工作室的玻璃门上还贴着"开业大吉"的红色剪纸,但三个月过去,剪纸边缘已经卷曲发黄。办公室只有十五平米,放着一张二手办公桌和两台电脑。林默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第四十七版商业计划书。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您好,林默咨询。"他迅速接起电话,声音平稳。
"是林...林先生吗?"电话那头是个犹豫的男声,"我是康达电子的刘明,朋友推荐说您能做企业诊断..."
林默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调出康达电子的公开资料:"是的,刘总。我看到贵公司上季度净利润下降了12%,主要问题是库存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您...您怎么知道?"
"公开财报数据。"林默点开几个分析图表,"如果方便,我可以今天下午去您公司做初步调研。"
挂断电话,林默看了看腕表——下午两点。他穿上唯一一套西装,把分析报告打印装订好。电梯里,镜子映出他瘦削的脸庞和过于平静的眼睛。
康达电子的工厂在城郊,出租车开了四十分钟。刘明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眼袋浮肿,西装皱巴巴的。
"林先生,不瞒您说,"刘明搓着手,"我们找过三家咨询公司了,钱花了不少,问题反而更严重。"
林默跟着他走进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无精打采,次品率明显偏高。他蹲下身,捡起一个报废的电路板:"模具磨损,公差超标0.3毫米。"又指向物料区,"A类原料和C类混放,找货时间平均多花17分钟。"
刘明瞪大眼睛:"您连这都能看出来?"
"管理问题会体现在每个细节。"林默打开笔记本,"我有三个初步建议..."
回程的公交车上,林默收到刘明的短信:"明天签合同!您真是神了!"他望向窗外,雨滴打在玻璃上,模糊了城市的霓虹。五站地后,他在城中村下车,穿过狭窄潮湿的巷道,回到月租800元的隔断间。
第七章 暗夜明灯
康达电子的案例成为转折点。三个月后,林默帮助这家企业将库存周转率提高了40%,次品率下降至行业领先水平。刘明在企业家联谊会上大力推荐,林默陆续接到了五个新客户。
工作室从隔断间搬到了正经写字楼,面积扩大了五倍。林默招聘了第一个员工——大学刚毕业的周小雨,一个扎马尾辫的女生,面试时她说:"我看过您写的《供应链蝴蝶效应》,刷新了我的认知。"
"那篇文章阅读量不到200。"林默翻看她的简历。
"所以找到您花了我三周时间。"周小雨眼睛发亮,"您说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疏导',太震撼了!"
林默抬起头,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个女孩:"明天八点上班,试用期三个月。"
与此同时,林默的前公司陷入更大危机。财务造假案牵扯出更多问题,股价跌去70%,总经理王志强被董事会罢免。新闻照片里,曾经意气风发的王总头发白了一半,在记者围堵中仓皇躲闪。
周五下班后,周小雨犹豫着开口:"老板,今晚部门聚餐...您一起来吗?"
林默正在审阅文件,头也不抬:"你们去吧,报销额度每人80。"
"可是..."周小雨鼓起勇气,"大家都想跟您多学习..."
林默停下笔,想起五年前自己被强迫参加聚餐的场景。他合上文件夹:"好,地点你们定。"
火锅店里,六个年轻员工紧张地看着老板。林默要了杯温水,安静地听他们讨论行业新闻。当话题转到某个明星绯闻时,周小雨突然问:"老板,您从来不看娱乐新闻吗?"
"信息噪音会干扰判断。"林默说,"但你们可以聊,这是私人时间。"
技术员小李借着酒劲问出所有人好奇的问题:"老板,听说您以前公司的人都...出事了?"
火锅热气氤氲中,林默的眼神深不见底:"不是出事,是代价。所有捷径都标好了价格。"
第八章 因果循环
两年后的春天,"林氏咨询"的招牌挂在了CBD最高楼的38层。公司员工超过两百人,客户包括三家世界500强。林默依然独来独往,但业界开始流传他的神话——经他诊断的企业,平均运营效率提升35%。
这天下午,前台通报有位"王先生"坚持要见他。林默从监控里看到是前总经理王志强,西装不再笔挺,手里拎着个破旧的公文包。
"让他进来。"
王志强走进办公室时明显瑟缩了一下。落地窗外是整个城市的天际线,阳光照在林默定制的实木办公桌上,那上面只摆着一台电脑和一杯清水。
"林...林总。"王志强喉咙滚动,"我实在走投无路了..."
林默示意他坐下:"恒通破产清算完成了?"
"您都知道?"王志强苦笑,"房子车子都抵押了,还欠银行两千多万。老婆带孩子回娘家了..."他忽然抓住桌沿,"求您指条明路!当年是我有眼无珠..."
林默打开电脑调出一份文件:"马来西亚有家工厂急需运营专家,月薪三万马币,包住宿。"他打印出来推过去,"联系方式在里面。"
王志强颤抖着手拿起纸:"为...为什么帮我?"
"你当年问过我一个问题。"林默望向窗外,"关于为什么我不合群。"
"我记得!您说..."
"我在看你们看不到的东西。"林默转回视线,"现在你看到了吗?"
王志强红着眼睛离开后,周小雨拿着平板走进来:"老板,明天峰会演讲的终版PPT。"她犹豫了一下,"刚才是...您以前的老板?"
林默快速浏览着幻灯片:"嗯。"
"您真宽容。"周小雨小声说。
林默停下动作:"不是宽容,是效率。怨恨会消耗决策力。"他指向幻灯片第七页,"这个数据更新到最新季度。"
周小雨走到门口又转身:"对了,新闻说赵明被判了七年。他老婆在微博上卖奢侈品还债..."
林默已经重新投入工作,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第九章 巅峰时刻
秋季商业领袖峰会上,林默作为主讲嘉宾压轴出场。台下坐着各路商界大佬和金融巨鳄。他没有用PPT,只是站在话筒前平静地讲述:
"...过去五年,我分析了327家企业的兴衰。发现一个规律:所有崩塌都始于价值观的微小裂缝。"
会场鸦雀无声。第一排坐着曾经嘲笑过他的张总,现在是一家濒临破产的贸易公司顾问;李姐在倒数第三排,自从被裁员后就再没找到像样工作。
"当利润成为唯一标准,人就变成了风险计算器。"林默的声音在会场回荡,"而真正的商业智慧,是看见数字背后的人性。"
演讲结束,掌声持续了六分钟。主办方负责人激动地宣布:"林氏咨询将与政府合作启动'企业健康生态计划',首批扶持100家中小企业!"
镁光灯闪烁中,曾经的同事们远远望着被众星捧月的林默。他依然不喝酒,不参与应酬,但再没人敢说他"不合群"——现在这个词变成了"特立独行"。
深夜,林默独自站在酒店天台。周小雨拿着外套走过来:"老板,风口凉。"
"十年前今晚,"林默突然说,"我被调到档案室。"
周小雨震惊地瞪大眼睛:"您记得这么清楚?"
"转折点都值得记住。"林默接过外套,"明天七点,和工信部的会议。"
下楼时,电梯里的电视正播放财经新闻:"...林氏集团市值突破百亿,创始人林默被誉为'商界哲学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年轻富豪至今未婚,生活简朴得出奇..."
周小雨偷偷瞥了眼老板。林默注视着电梯数字跳动,表情如同深潭。
第十章 永恒少年
五年又五年。当初嘲笑林默的人大多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赵明出狱后开了家小超市;王志强在马来西亚站稳脚跟,偶尔给林默发感谢邮件;张总成了某小区业委会主任。
而林默,似乎被时间遗忘。四十岁的他依然保持着二十多岁的面容和体型,只是眼神越发深邃。林氏集团已成为跨国的商业智库,但他办公室依然只有电脑和清水。
这天清晨,周小雨——现在是CEO——急匆匆闯进办公室:"老板,华尔街日报的专访..."
"推掉。"林默正在看一份并购案。
"可这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媒体!"
林默抬起头:"影响力是幻觉。"他指向报告第17页,"这个数据源有问题。"
周小雨叹气:"您总是对的..."她突然愣住,"等等,您今天是不是忘了..."
林默看了看日历:"哦,我四十岁生日。"
全体员工准备了盛大的庆祝派对,但当周小雨推开会议室门时,里面只有一张纸条:"去山里静修一周,急事打卫星电话。——林默"
大巴车上,林默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前排两个大学生在讨论他最新出版的《逆行者思维》:
"...书里说社会规则都是集体幻觉,太敢写了!"
"我偶像啊!据说他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林默压低棒球帽,嘴角微微扬起。车到山脚,他背着简单的行囊独自上山。云雾缭绕处,一座小寺院的轮廓若隐若现。
方丈在石阶尽头等他:"林先生,今年还是住七天?"
林默合十行礼:"麻烦师父了。"
禅房里,他盘腿而坐,面前摊开笔记本。第一页写着:"人笑我痴,我怜人忙;人谓我愚,我悲人盲。"
山风穿堂而过,吹动纸页哗哗作响,宛如岁月流淌的声音。
[全文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