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之畔,安庆故地,有剧曰黄梅,声传南北,韵动四方,盖梨园之奇葩也。
其源起,或云肇自楚地黄梅采茶歌。清季,黄梅水患,灾民徙皖,携歌而来,与安庆俚曲、桐城小调相融,渐成雏形。初为"两小戏""三小戏",多演田夫村姑事,如《打猪草》《夫妻观灯》,词俚曲朴,满带乡野气。
及后,经串戏、本戏演进,剧目日丰。《天仙配》述董永遇仙,"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曲,妇孺能吟;《女驸马》演冯素珍代夫应试,洞房惊变,情节跌宕。其腔有三:花腔如溪泉叮咚,宜叙欢情;平词似春蚕吐丝,善述衷肠;仙腔若流云飘举,可状灵异。伴奏以高胡领弦,三弦辅之,锣鼓点睛,声腔与丝竹相和,如天籁落尘寰。
表演则尚自然,不事雕琢。花旦眼波流转,如嗔如喜;小生身段潇洒,若风拂柳;老旦步态沉稳,藏尽沧桑。严凤英、王少舫辈,承前启后,以《天仙配》唱彻神州,使黄梅戏声名鹊起。
今之黄梅,既守古韵,亦纳新声。传统戏目常演常新,现代剧目迭出,或融西洋乐律,或借光影技术,令老树发新枝。其音不仅绕梁于江淮,更远播异域,为华夏戏曲扬威。
嗟夫!黄梅戏起于阡陌,成于匠心,一曲一调,皆是民情;一颦一笑,俱含世态。愿此艺如皖山常青,似皖水长流,代代相传,芬芳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