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兵网:在“文化长征”的烽火台上
写在建军98周年暨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成立8周年之际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编者按:余开华,铁七师的战友,湖南大学教授。6月6日,刘政湖站长介绍参加了十堰发布会并加入文创中心。一系列活动触动了教授的铁兵之魂,短短的一个多月,他以“生猛”之势、以常“写得我泪流满面”的深情,连续发表原创新作二十余篇,创8年来文创新入群之最。

今年五月九日,我受刘政湖站长相邀加入“情漫襄渝”群,那叩门声不只是踏入兵网的报到,更是撞开了一扇通往精神圣殿的厚重之门。随后郑建平主任引我深入“兵网文学创作中心”的星河,程玉常部长又邀我汇入“兵网战友交流中心”的洪流,我的心便在这白发与赤诚共同守护的天地间扎根。

作者与铁道兵战友网站站长刘政湖(左)在十堰新书发布会上。
真正让灵魂震颤的,是六月六日十堰那场新书发布会。
台上站着的,是一群平均年龄逾古稀的“老骨头们”:
——铁道兵战友: 最小者已逾花甲,主力在70至75岁间,更有75至80岁乃至更高龄的耄耋老兵,岁月刻深了皱纹,却未能磨灭眼中的火焰。
——学兵战友:当年并肩的年轻学兵,如今也已年届七十,怀揣同样滚烫的记忆。
——铁道兵二代:从花甲到壮年,血脉相承,接续父辈荣光。
正是这样一群以银发为冠、以暮年为甲的老兵,在没有任何官方补给与支援的绝境下,如当代司马迁般孤勇地发起了一场“没有补给的文化长征”!

《英雄铁道兵》丛书编委会成员在十堰新书发布会上合影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暮年发起并坚持这场没有补给的远征?
点燃他们心中不灭火炬的,是那震彻心扉的呐喊:
“我辈不言谁言?我辈不书谁书?!”
“若无文字记载,谁记长城工匠?!”
这呐喊,是8314名铁道兵英魂的集体墓志铭!
回望铁道兵存续的35年辉煌:52条钢铁动脉贯穿祖国河山,更铸就了被联合国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首”的成昆铁路!
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其价值与规模,远超长城与大运河这两大古代工程的总和!
然而,当1984年番号撤销,那比钢铁更坚韧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之魂,那8314名长眠者的姓名与事迹,难道任其飘散遗忘?
正是这群“老骨头”!在生命烛火摇曳之际,以近乎悲壮的决绝,无偿地、拼命地,扛起了千钧重担!
他们十数年如一日,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硬是用布满老年斑的手和不肯老去的心,在时间的绝壁上,一凿一斧,浇筑起《不朽的军魂》这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这条“铁道兵文化”之路,从来荆棘密布:
——心血与生命铺就的征程:在漫长十年的编纂征程中,参与丛书筹划和编纂的战友张怡华、刘合坤、李玉树、舒湘华、袁宗银,未能等到全书付梓,便已乘鹤西去,率先走进了“不朽的军魂”的队列之中。他们以生命赴使命,最终融入了自己魂牵梦萦的铁道兵文化世界——那鲜红的“人物风采卷”封面,仿佛浸染着他们生命的血色与全部的沧桑!在那里,他们对光明的追索、对铁道兵文化的赤诚,已升华为永恒的信仰。
——倾尽积蓄的“自备粮草”:当《不朽的军魂·现代诗歌卷》因经费告罄而濒临夭折时,李汪源、郑建平、远方等三十三位白发老兵挺身而出!他们毅然掏出微薄的退休金,从几百元到五千元不等,倾其所有,硬是凑齐了出版所需的4万多元!没有拨款,没有赞助,只有这群老兵倾尽家底的孤注一掷,才让那数百首凝结着铁道兵魂魄的诗歌得以庄严问世。
诗歌卷、长歌卷、精神卷、风采人物卷及其续卷……这八卷本煌煌巨著,是他们用生命最后的烛光与毕生积蓄共同点亮的灯塔,是铁道兵百万将士无可替代、浸透血汗的精神家园!
这何其艰难!又何其崇高!
当同龄人安享晚年,他们却在与衰老、病痛、遗忘进行无声搏杀。支撑他们的,唯有那融入骨髓的兵魂,那“为8314名英烈正名留痕,为不朽军魂续命传薪”的钢铁誓言!
站在台下,我这个七十三岁才迟来归队的“新兵”,望着台上那些白发萧萧却脊梁挺直、皱纹深刻却目光如炬的老战友、老学兵和铁二代们,泪水早已夺眶而出。他们是在用残年余力,为一段本可能被历史尘埃吞噬的壮阔史诗,修筑最后的、最坚固的纪念碑!他们以皓首穷经的孤勇,践行着“我辈不书谁书”的历史担当!他们是真正的“文化铁军”!
——他们用文字作钢钎,在遗忘的峭壁上开凿记忆的隧道——让8314位英烈的姓名永载史册,让“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传奇永不褪色。
——他们用情怀作枕木,在精神的荒野上铺设通向未来的不朽轨道——让“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兵魂,成为激励后世的永恒动力。
——他们用生命与积蓄作火种,点燃了这场没有终点的“文化长征”——那消逝的铁轨,在他们泣血的书写与倾囊的奉献中获得了永生!
老战友们传递过来的,何止是几册沉甸甸的书?分明是滚烫的精神火种,是那八千里路云和月凝成的魂魄!我这个后来者的脚步虽迟,终归踏上了他们以信念、心血乃至生命铺就的道路。他们以枯槁之手握紧的笔,是传承的接力棒;那八卷书册,正是我们共同守望、以命相护的精神家园。
致敬!我钢铁脊梁般的战友们!
——致敬你们在“无补给”的绝境中,发起并坚持这场悲壮“文化长征”的孤勇与担当!
——致敬你们以暮年残烛、掏空积蓄、甚至燃尽生命,为8314名英烈铸名、为不朽军魂立碑的赤诚与伟岸!
——致敬你们那“我辈不言谁言?我辈不书谁书?!”的历史叩问与生命绝响!
你们的功勋,连同浸透血汗的《不朽的军魂》,必将与那52条钢铁动脉、与成昆铁路的奇迹一起,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精神基座上!
我这个“新兵”,愿以余生为笔,蘸满被你们热血、泪水和生命之光洗涤过的赤诚,在这片由白发、风霜、忠骨与不灭信仰共同铸就的圣地上,追随你们的足迹,守护这星火,传递这号角——只为那条由8314名英烈忠骨铺就、由老兵血泪守护、通向永恒的精神之路,永远光芒万丈!

作者余开华,1969一1973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槛外人 202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