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生施磊穿越80年,见证红五军浴血征程
▓ 张长宁
1936-1937年,西路军肩负打通国际路线、策应河东红军等重要战略使命,踏上西征之路,河西走廊顿时烽火连天、硝烟弥漫。这片土地成为决定革命走向的关键战场,西路军的每一步都与革命未来紧密相连。
时光流转,到2016年,寒假中的施磊,这位朝气蓬勃的军校学生,于11月9日晚9点50分登上从兰州始发的K9661夜车。列车在夜幕中疾驰,凌晨4点42分抵达张掖。天亮后,他乘坐市郊公交车前往距张掖市80多公里远的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手机天气预报显示,张掖当日晴朗,气温在摄氏零下8度到14度之间,西风3-4级。
施磊曾是侦察兵上士,凭借演习中的卓越表现考入军校。二十出头的他身姿矫健挺拔,眼神透着对军史研究深入骨髓的专注与执着。踏入纪念馆,大门组雕、“血战高台”英雄群雕、纪念碑与红五军阵亡烈士公墓依次有序排列,庄严肃穆的氛围如一股无形力量,瞬间触动他内心深处的敬畏之情。当他的手触碰到雕塑的刹那,一道奇异光芒如幽灵般一闪而过,未等他反应,眼前陡然陷入黑暗,意识仿佛被黑暗吞噬而消散。
再次恢复意识时,施磊发现自己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四周沙棘丛肆意蔓延,他身着破旧且满是补丁的红军军装,挎着仅剩一颗子弹的“汉阳造”,干裂的嘴唇与饥肠辘辘的肚腹,不断提醒着当下的艰难处境以及肩负的重要使命——受负伤副排长嘱托,在这片无际的戈壁滩上寻觅大部队踪迹。
不远处隐隐传来马蹄声,施磊凭借侦察兵敏锐本能,赶忙藏身于戈壁滩沙棘丛深处。片刻后,两名身着军阀马步芳部队军服的骑兵出现。领头的马道飞满脸横肉堆积,眼神透着凶狠与贪婪,皱着眉头用青海当地土语嘟囔:“这鬼地方,红党到底藏哪去了?找不着回去没法向长官交代。”一旁的瘦高个骑兵眼睛滴溜溜乱转,脸上挂着谄媚笑容附和:“大哥,天色还早,咱再沿途找找,说不定能抓几个红党换赏钱,到时候就能好好享受一番。”
随后,一名身着地方民团装束的青壮团丁骑着一匹老马匆匆从后面追来,他一脸紧张,眼神透露出些许畏惧。
原来,施磊穿越到80年前同名的侦查战士身上。此时的“他”因极度饥饿与缺水,猝不及防地“哗啦”一声眩晕倒地。三人闻声寻来,在沙棘丛中发现昏迷的施磊,马道飞略作思索后判定附近或许还有其他红军,便吩咐瘦高个与自己分头搜寻,留下团丁看守。团丁咽了咽口水,双手颤抖地用刚得手的“汉阳造”抵住施磊胸口,弯腰搜身,心里想着:“要是能找到有用的东西,说不定能在大哥面前邀功。” 就在这时,施磊紧闭的双眼突然圆睁,眼中闪过决然光芒,一手猛地夺过枪,另一手迅速将早已攥在手心的尖锐树枝,用尽全身力气刺向团丁咽喉。团丁瞪大双眼,满脸难以置信,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声响,鲜血汩汩涌出,随后直挺挺倒了下去。
施磊缓缓起身,牵过老马。他惊喜发现团丁马背上挂着水袋与囊饼,自己的“汉阳造”也失而复得。他心中燃起希望火花,深知远处沙棘丛中腿部中弹的副排长杨大春正等待救援。
施磊快马加鞭朝着杨大春所在方向赶去。途中,风沙骤起,能见度极低,施磊艰难辨认方向,心中焦急万分,担心杨副排长的安危。
曾经身材魁梧的杨大春,此时因饥渴劳累已瘦脱了形,满脸络腮胡杂乱生长,但眼神依旧坚毅。此刻,他躲在戈壁滩一洼坑处,用破旧棉袄紧紧裹住受伤的腿,抵御着戈壁滩冬季如刀割般的刺骨寒风。一只在空中盘旋许久的大鵟鹰突然收拢双翅,如黑色闪电般俯冲而下。早有警觉的杨大春手中紧握着驳壳枪,就在大鵟鹰扑来瞬间,一声枪响划破长空,大鹰在他头顶扑腾着翅膀,“卟嗵”一声应声落地。饥渴难耐的杨大春不假思索俯下身,大口吸食死鹰胸口喷出的鲜血。一口、两口,还没吸到第三口,脑后便被一个冰冷硬物顶住,马匪瘦高个的声音传来:“吸吧,等你吸够,我再把你栓在马尾上拖去请功!嗨,抓住一个活红军,赏金十块大洋,死的可就只值一块。” 此前,路过此地的瘦高个瞧见鹰在空中盘旋,又听到枪响,便小心翼翼地伏身下马,悄无声息地寻声摸爬而至,脸上满是得意神色,想着这次要立大功了。
瘦高个正暗自得意,背后突然传来一声枪响,他只觉胸前一热,一朵血花瞬间绽放开来。原来是马道飞赶到。马道飞平日里就对瘦高个心怀鄙夷,此次又见他妄图独占功劳,眼中闪过一丝阴狠,顿时起了贪念,举枪击中瘦高个。随着马道飞持枪策马冲来,杨大春事先布置的伴马绳发挥作用。马被猛地绊倒,马道飞整个人被轰然掀翻在地,手中步枪甩到老远。他眼睁睁看着杨大春拖着受伤的身体从已毙命的瘦高个手中拿枪,吓得脸色惨白,就地一个驴打滚,打了个唿哨唤来瘦高个的马,迅速翻身上马,朝着戈壁深处逃去。
就在杨大春艰难拿到已毙命瘦高个的步枪,举枪瞄准之际,又一声枪响传来,只见远处马道飞从马背上仰面栽落。原来是施磊骑马持枪及时赶到,看到马道飞逃跑,便用枪中仅有的一颗子弹结果了他。

施磊来到杨大春身边,再次为他处理伤口,随后宰杀马道飞那匹受伤的马获取马肉。二人骑上战马,背着缴获的武器弹药,朝着确定的部队前进方向赶去。一路上,他们遭遇不少艰难险阻,时而要穿越陡峭的沙丘,时而要躲避突然出现的风沙。但凭借坚定信念和彼此扶持,他们终于追上军长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并随部队于12月30日攻入临泽县城。
仅仅隔了一天,1937年1月1日,施磊与杨大春又随红五军成功占领高台县城。然而,军阀马步芳得知后恼羞成怒,1月上旬,亲率两万多兵力气势汹汹地围攻高台。红五军将士们严阵以待,一场惨烈的战斗就此拉开帷幕。
敌人如蝗虫般从四面涌向高台城,他们架起云梯试图攀爬城墙。城墙上,红五军将士们用步枪、手榴弹奋力抵抗。枪炮声震耳欲聋,喊杀声此起彼伏。施磊和杨大春并肩作战,施磊一边射击一边大声喊道:“同志们,坚守阵地,绝不能让敌人冲上来!” 杨大春忍着腿部伤痛,将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敌人,炸得城墙下进攻的敌人人仰马翻。但因敌众我寡,加之收编民团部分人反水哗变,打开了北城门,敌人如汹涌潮水般涌入,高台城最终沦陷。
在最后的战斗中,杨大春不幸中弹,他躺在施磊怀中,气息微弱却坚定地说:“别管我,活下去,替咱红军报仇!” 施磊紧紧握住他的手,泪水夺眶而出,心中立下誓言,定要为战友们报仇雪恨。
——穿越后的施磊不久回到现实。他在展馆内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仔细记录笔记,眼中闪烁着泪光,脑海中不断浮现与杨大春并肩作战的画面。
寒假结束回到学校,施磊在墙报上贴出高台探访札记,最后写道:“红五军自 1931 年底于江西宁都成立,便以勇猛顽强著称。长征及西征途中,面对强大敌人,始终坚守阵地,顽强抵抗。今天的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不能忘却先烈们的牺牲。作为军校学生,我们更应将这份精神融入血脉,肩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为维护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后,施磊并未就此停止对红五军精神的追寻与传承。在一次高强度的野外拉练中,面对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恶劣天气,施磊想起红五军西征时的艰难,他咬紧牙关,鼓励身边的同学:“当年红五军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都能坚持战斗,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 在他的鼓舞下,同学们振作起来,顺利完成了拉练。施磊还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红五军更多鲜为人知的事迹,撰写成文章发表在校刊上,让更多同学了解红五军的历史。

张长宁,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分别在南京日报、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编业务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