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生命美学的多元绽放——纤夫新疆组诗的诗性解码
作者:富有
纤夫的《海流滩草原》《新疆舞》《顶碗舞》《大盘鸡》组诗,以敏锐的艺术感知捕捉新疆大地的生命肌理,在自然景致、艺术形态与饮食文化的书写中,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生命美学体系。诗人以江南客的视角,在异域风情中发掘人类共通的精神密码,让每首诗都成为连接地域特质与普遍人性的桥梁,其书写不仅停留在现象描摹,更抵达了文化融合与生命本质的哲学高度。
自然的诗性赋魅:生态美学的视觉交响
《海流滩草原》作为组诗开篇,以精准的视觉构图铺展西域草原的生命画卷。诗人摒弃全景式的粗放勾勒,采用“远山雪帽—近景中景翠绿—羊群骏马牦牛”的层次递进,让画面在色彩对比中立体起来。“西伯利亚风吹醒”的拟人化起笔,赋予草原以时间维度的生命力——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唤醒沉睡大地的信使,让六月的草原成为“绿色均匀的绵缎”。
这种赋魅式书写,将自然景观从地理客体升华为精神主体。“绿色都不留死角”的执拗,展现出生命对环境的绝对占领;“小木屋是浪漫的星子”的比喻,让人文痕迹与自然景观达成诗意和解。诗人特别强调草原“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不仅体现为地形的“平坦或斜倚”,更表现为生命形态的多元共生:白的羊、棕红的马、黑的牦牛,在绿色画布上构成流动的色块,恰如不同生命姿态在大地舞台上的和谐共舞。
结尾“说不定能拣到爱情”的轻盈一笔,打破了自然书写的严肃性,为草原注入浪漫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并非凭空虚构,而是植根于草原“人间天堂世外桃源”的生命氛围——当自然的生命力达到极致,爱情便成为人与大地、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精神共鸣。诗人在此揭示的生态美学真谛是:真正的自然之美,不仅在于视觉的和谐,更在于它能唤醒人类最本真的生命渴望。
身体的诗意叙事:艺术融合的哲学启示
如果说《海流滩草原》展现的是自然的生命律动,那么《新疆舞》与《顶碗舞》则将目光投向人类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创造,在动态的舞姿中发掘文化融合的深层逻辑。
《新疆舞》以“手鼓响起”的听觉意象切入,迅速将读者带入“明快的节奏”所构建的情感场域。“心中的灰暗迅速敞亮”的心理描写,超越了舞蹈的形式美,触及艺术的精神疗愈功能。诗人对舞姿的捕捉极具选择性:“踮步抖肩”“划圆移脖子”等标志性动作,既保留了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特个性,又通过“时而如沙漠之舟/时而如戈壁之鹰”的意象转化,将地域特色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命姿态——沙漠之舟的坚韧与戈壁之鹰的自由,正是所有生命应对环境的精神写照。
更精妙的是“肩上抖落的玉露/与江南荷叶上滚下的露珠/有迷人的相似之处”的跨地域联想。作为浙江诗人,纤夫在此完成了一次文化对话:西域舞蹈的热情与江南水乡的温婉,在“露珠”这一意象中达成美学共鸣。这种共鸣揭示的艺术真理是:真正的地域特色从不排斥普遍性,反而会在独特性中折射出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没有地域性的忧伤/只有向上的力量”的判断,更是道破了新疆舞的精神内核——它是对生命困境的超越,是对存在价值的肯定,是人类面对“恶劣环境”时最本真的乐观宣言。
《顶碗舞》则将艺术思考推向形式与内容的哲学层面。“介于杂技与舞蹈之间”的定位,精准点出这种艺术形式的跨界特质——它打破了“艺术门类不可通约”的固有认知,在“杂取众家”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可能。诗人由此延伸至更广阔的艺术创作规律:“艺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元素相互融合/杂取众家合成一个/让1十1等于二/或1十1大于二”。这种对“融合”的推崇,并非否定艺术的纯粹性,而是强调创新往往诞生于不同元素的碰撞与对话,恰如顶碗舞在平衡与灵动的张力中,创造出超越杂技与舞蹈本身的审美体验。
诗人将这种艺术思考反哺于诗歌创作:“我的诗/在古典意象中/要不要偶尔加一句口语/也许/那样音色更亮”。这种自我追问,让《顶碗舞》的评论价值超越了对单一艺术形式的解读,成为诗人对自身创作的元思考——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打破边界,在传统与现代、典雅与通俗的融合中,寻找新的表达可能。
味觉的文化隐喻:饮食符号的精神传承
《大盘鸡》作为组诗的收尾,将视角从自然与艺术转向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在一道菜肴中承载地域记忆与文化忧思,展现出诗人对“世俗美学”的深刻洞察。
开篇“悄然间/取代了红柳羊肉串的地位”的叙述,既点明大盘鸡的流行态势,又暗示饮食文化的代际更迭。“登上了天山之顶”的夸张修辞,赋予这道菜肴以文化象征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新疆地域文化的味觉符号,“向中原大地弥漫”的过程,恰是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对话、融合的生动写照。
“来新疆/想撩开你的面纱”的拟人化表达,将大盘鸡与地域文化的神秘感连接起来。诗人对“盘中的诸种元素/一一细品细数”的姿态,既是对美食的尊重,也是对文化密码的解读——每一种食材的搭配,都是地域历史与生活智慧的沉淀,“老新疆的味道”由此成为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
结尾“守马下江山更难/但愿这道名菜/不会在利益的蛊惑下/变色变种”的忧思,将饮食书写提升至文化传承的哲学高度。诗人深知,创造一种文化符号不易,守护其本真更为艰难。在商业利益驱动的时代,“变色变种”不仅是食材的改变,更是文化精神的失落。这种担忧背后,是对文化本真性的坚守,是对“新疆有礼/新疆好客”的精神内核的珍视——大盘鸡的价值,不仅在于味觉的满足,更在于它承载的地域品格与人文温度。
生命美学的体系建构:从多元共生到精神共鸣
通观这组诗作,纤夫构建的生命美学体系呈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海流滩草原》展现自然生命的多元共生,《新疆舞》《顶碗舞》诠释艺术生命的融合创新,《大盘鸡》则揭示日常生活中文化生命的传承坚守。三者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生命的本质在于“和而不同”的共生,在于“守正创新”的平衡。
在自然维度上,诗人推崇“绿色不留死角”的生命韧性与“羊群骏马牦牛”的多元共存,这种生态智慧恰是人类社会应有的生存法则;在艺术维度上,他肯定“元素相互融合”的创新勇气,强调地域特色与普遍价值的辩证统一;在文化维度上,他既欢呼“向中原大地弥漫”的传播活力,又警惕“利益蛊惑下的变色变种”,坚守文化本真的底线。
作为“浙江诗人”的地域身份,为这种生命美学的建构提供了独特视角。纤夫始终以“他者”的清醒与“参与者”的热忱,在异域文化中发掘可通约的精神价值:海流滩草原的浪漫不仅属于新疆,也属于所有渴望自然的灵魂;新疆舞的乐观不仅属于少数民族,也属于所有面对困境的生命;大盘鸡的味道不仅属于西域,也属于所有追求本真的心灵。这种跨越地域的精神共鸣,让组诗超越了“新疆题材”的局限,成为对人类共同生命状态的诗意观照。
纤夫的书写证明,真正的地域书写从不刻意强化“异质性”,而是在独特性中寻找普遍性;真正的诗歌评论不仅要解析文本的艺术技巧,更要发掘其背后的生命哲学。这组诗以自然为经、艺术为纬、生活为结,编织出一幅立体的生命图景,让我们在地域风情中读懂:所有的差异都是生命的丰富性,所有的融合都是存在的必然性,而所有的坚守都是精神的永恒性。这,正是纤夫诗歌超越时空的美学价值。
作者简介: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著有诗集《心灵的颤音》、《温总理印象记》等。
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百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
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79.海流滩草原
纤夫/浙江
海流滩草原
是西伯利亚风吹醒的
六月是最美的季节
除了远山还戴着雪帽
近景与中景
已被翠绿覆盖
白色是羊群
棕红色的是骏马
黑色的是牦牛
海流滩草原
有自己的个性
从腹地一直往山顶伸展
无论地势平坦或斜倚
绿色都不留死角
如一匹绿色均匀的绵锻
小木屋是浪漫的星子
点缀在绿塬上
亦如跳动的火苗
让海流滩有了烟火气
阿勒泰是生动的
富有的
浪漫而迷人
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若有小闲小钱
我劝你去新疆阿勒泰
看一看海流滩草原
运气好
说不定能拣到爱情
80.新疆舞
纤夫/浙江
当手鼓响起
明快的节奏会送来一缕阳光
让你心中的灰暗迅速敞亮
最感人之处
是姑娘们那带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微笑
微笑那么甜美
并一直保持到曲终
无论是踮步抖肩
还是划圆移脖子
无不风情万种
彰显少数民族的个性
幽默而风趣
简约而不简单
时而如沙漠之舟
时而如戈壁之鹰
那肩上抖落的玉露
与江南荷叶上滚下的露珠
有迷人的相似之处
人生应是乐观的
新疆舞从头到尾
都在传递乐观情绪
面对恶劣的环境
没有地域性的忧伤
只有向上的力量
看新疆舞
可治疗失眠
治疗忧郁症
亦如灵魂之渡
81.顶碗舞
纤夫/浙江
艺术与艺术
喜欢串门
有时结为亲家
顶碗舞
介于杂技与舞蹈之间
新的艺术创造
震撼了掠美的目光
艺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
无论是音乐诗歌绘画雕塑舞蹈
元素相互融合
杂取众家合成一个
让1十1等于二
或1十1大于二
总有精彩表现
看完顶碗舞
我在考虑
我的诗
在古典意象中
要不要偶尔加一句口语
也许
那样音色更亮
82.大盘鸡
纤夫/浙江
悄然间
取代了红柳羊肉串的地位
登上了天山之顶
既而像云像雾又像风
向中原大地弥漫
成为一道舌尖上的中国
来新疆
想撩开你的面纱
看清你的眉
你的目
让我野性的味蕾
有一次自由的放纵
新疆有礼
新疆好客
18天的旅程
几乎顿顿有大盘鸡
满足我的食欲
我对盘中的诸种元素
一一细品细数
不错
是老新疆的味道
守马下江山更难
但愿这道名菜
不会在利益的蛊惑下
变色变种
纤夫简介
纤夫,浙江作家,诗人,《诗之梦》总编。出版文学专著8部,写诗6000余首,视诗如命,每日一诗歌颂阳光与人间大爱,用怒火焚烧人间罪恶,黑白分明,一心向善,做有良心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