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三十九)
作者:张坚
五、大地游踪
世界奇迹——乾陵
初夏的5月12日,天蓝日丽,微风温和。在这母亲节之时,我们举家驱车前往乾陵,一路顺风。到了乾陵,换乘旅游观光车,观览了整个乾陵景区的美好风光。参观了乾陵文物精品展览馆、永泰公子、懿德太子、章怀太子墓宫以及乾陵陵园外景。这次所见的乾陵建筑规模、展馆规模、展示内容及数量,陵园的绿化美化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与我26年前所见到的,扩大了数倍,丰富了数倍,美好了数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数千件出土文物珍品,尤以陪葬的唐三彩,彩绘、陶俑、金银器具,石椁线刻画面、陪葬墓壁彩绘,都精美绝伦,看到墓宫建筑的神秘莫测。同时也领略了武则天的壮美人生,辉煌灿烂的武皇盛世以及乾陵建筑的宏丽壮观,气势雄伟,不愧素以唐十八陵之冠。观之,动人心弦,感慨不已。
根据历史记载: 闻名中外的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6千米,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陵区周围80余华里,总面积近240万平方米,系成扇面形分布,在长安北部的关中唐18陵中最西端的一座,它由三座巍峨挺拔的山峰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峰峦叠翠,石雕如林,有唐代帝陵之冠的美誉。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埋藏着不同国号的两个皇帝的合葬陵墓,也是关中唐18陵中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未被盗掘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乾陵前面看,东西两座天然山峰突起,其顶端又各建有一座阙楼,犹如一位披散长发的少妇,头北足南仰面躺卧在蓝天之下,而东西对峙的阙楼又恰似这位少妇高高隆起的双乳,当地人称,这便是武则天女皇平躺于此,把陵墓又叫“姑婆陵”。的确乾陵恰似一个睡美人,悠闲而肃穆地躺卧于天地之间。梁山主峰似他的头微微仰起,端庄而又秀丽,司马道是他的玉颈,最富魅力的则是那两只挺拔的乳峰,而她微凸的腹部和自然舒展的双腿则于朦胧中伸向广袤的800里秦川。面对此形此景,你会由衷地称赞以这座天然形成的山峰建造的陵墓,竟是如此的惟妙惟肖地与他的墓主人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位女皇的绝妙象征。
规模宏大的乾陵,是唐代皇帝中唯一仿长安城格局设计建造的陵墓,是陕西境内历代帝王陵中最为宏伟的一座,也是中国封建王朝鼎盛时期陵寝建筑的杰出代表,占据了中国帝王陵墓的诸多之最。历史上著名的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总结,它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创造和逐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布局整齐、各门施观(即城门上建有城门楼),三城同用一道北城垣,向南依次为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且宫城、内城和居民区彼此分得清清楚楚。宫城为帝王之家,皇城为文武大臣衙署,老百姓皆居皇城之外。而乾陵陵园的设计不仅具有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特点,而且各城门都有施观之特点,且有宫城、内城和外城之分,墓葬埋于宫城中心,象征皇权至上;内城设置巨型石雕100多件,象征百官衙署;外城东南侧星罗棋布的陪葬墓,象征居民居住区。整个布局完全与长安城的建筑格局相吻合。
据记载,乾陵地面建筑包括唐王朝后裔赴乾陵祭祀的休憩处所邀驾宫,守陵人员和负责谒陵祭祀礼仪之宫人居住的地下宫,用于祭祀天地神祉和上仙观。除此,外城四门建有城门阙楼,内城还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两个乳峰上也建有阙楼,还有61王宾廊坊、石雕长廊、无字碑和述圣纪碑和碑亭等。千余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仅留下御道起点的南门两阙楼遗址、宫门遗址和石刻群,尚可清晰可辨,其余已无迹可寻。
整个陵园现存各种大型石刻113件,从陵南端新修的526级石台阶而上,依此可看到大道两侧对称排列的石华表、翼马、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侍者各5对,侍卫将军石像(即翁仲)20尊,61位王宾石雕像、大型石狮1对,还有述圣纪碑和无字碑。步入乾陵司马道,仿佛进入了琳琅满目的石雕艺术馆,最引人入胜者无疑当属面对面的述圣纪碑和无字碑了。
述圣记碑是由武则天亲撰碑文,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而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此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四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身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七节碑”取“七曜”之意,寓意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千秋。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字,皆为楷书,每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子,远望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经风雨和人为破坏,现仅存1600字。
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98.8吨。碑额阳面正中刻有一副“升龙图”,碑座阳面有一幅长2.14米,宽0.66米的“狮马图”,那马屈蹄俯首,悠闲就食,雄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不愧为历代石碑之冠。无字碑其所以无字,是留给后人来评论的,到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
注目的还有那朱雀门外,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的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宣扬大唐威势,就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
乾陵以山为陵,筑于石山之中,墓道口位于梁山主峰的中腰部。墓道呈斜坡形,完全凿在自然石之上,长63.1米,南宽北窄,宽处达4米,窄处仅有2.8米。在棺椁放进之后,使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条粘砌闭塞,由南至北共39层410块。石条上面有凹槽,嵌有细腰铁栓板,并用锡铁浆灌入石条和细腰铁栓板之间,北部有的石条上还凿眼穿有铁棍,使410块石条连成一体,坚固异常。据资料显示,关中70座帝王陵墓,绝大多数被后人所盗,唯有乾陵在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一个盗墓贼得逞。唐末发生黄巢之乱,曾动用40万大军盗掘乾陵,开挖了40余米大沟,没有找到墓道之口,只好悻然作罢,当地群众称这条大沟为“黄巢沟”。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代陵墓,因乾陵坚固未逞。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军事演习为名,用一个师的兵力盗掘多处,仍未找到墓道口。而在1955年,当地农民放炮炸石,无意中炸出墓道口。于是到1960年陕西省成立“乾陵发掘委员会”,制定了《乾陵开发计划》,这个计划报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批示:此事我们不能完成,留作后人来完成,国务院通知,全国帝王陵墓暂先不要开掘,乾陵发掘就暂停了。
那么乾陵地宫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的?至今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谜。由于乾陵地面布局是仿唐长安城修建的,可推想其地下宫殿,也应和唐代皇城内的宫殿有许多相似之处。再依据高宗之父太宗李世民昭陵的文字记载和现已发掘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等五座乾陵陪葬墓表现的唐代墓葬的基本形制,可以对乾陵玄宫作出如下探索性的描绘:穿过数十米深呈斜坡的墓道后,便是玄宫的第一道汉白玉石门,这道石门比唐宫大门略小,但也起码在5米高,4米宽。门上各处精雕细刻着象征吉祥和权力的人物和花草图案。门虽重达百吨,仍可开闭。门道布有陷阱,门后两旁装有暗器,用以防盗。整个墓道里洒满了货币,以表示富有和吉祥。墓道两旁绘制有色彩绚丽的大幅壁画,象征着陪宫的石窟对称地排列在甬道两侧,里面置有大量的陪葬品。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专家分析,走完甬道便是玄宫的主体部分,分为前墓室、后墓室、左墓室、右墓室。后墓室最为宏伟壮观,其顶为圆形,绘有日月星辰,底呈正方形,四周绘有反映宫廷奢华生活的壁画,放置唐高宗和武则天遗体的两具玉棺居中并列,其棺椁虽形状相似,但图案迥异,都是精妙绝伦,举世无双的工艺品,又是价值连城的,有高科研价值的超级“防腐棺”。棺椁内武则天及高宗的衣冠鞋裙,以及口内含的宝珠,龙袍皇冠上的佩饰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奇珍异宝。玉棺两旁置有铁匣,盛放着两位皇帝用过的玉玺古籍、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生活器皿、日常服饰及珪、璋、璧、琥、璞等各种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单就武则天主持编写的多卷书籍来说,它无疑使我们更加深入具体了解大周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宗教、艺术等情况的完整可靠的宝贵资料。估计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所著的《则天实记》一书,也会有助于揭开蒙在武则天这位神秘女性头上的面纱,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再说,前墓室比后墓室稍小,也是方形穹顶石室,主要用来摆放祭祀用的祀器。位于前墓室两侧的左右墓室,比前后墓室均小,其内的金、银、玉、陶、瓷质祭品和古币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是惊人的。同时在地宫内门楣上、棺椁上面的线刻画,四周墙壁上的镶嵌画和壁画,内容之丰富,技术之高超都会令人观止为叹。真是:“地宫谜团布事有因天自谙知,上设圈套碑无字谁能猜透。”
新中国成立后,乾陵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乾陵进行整修,对陵园及墓道进行了勘探,将倒塌的石刻重新复位,并在永泰公主墓址上建立起乾陵博物馆。建有仿唐地宫,扩大览视规模,增添展示内容,并在三个已开发的陵墓处增设展室,丰富展示内容。在山岭上栽植松柏,陵园进行了绿化美化,增筑了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还原了乾陵当年碧绿苍翠的美丽壮观的面貌。
乾陵现已成为中外游人瞩目的文物旅游胜地,又是陕西西部旅游线上的一大热点,一棵明珠,每日观光旅游者成千上万。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界人士对开发乾陵的呼声愈来愈高,然而由于诸多因素,乾陵许多珍贵文物和原有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乾陵驰名中外的地位及旅游事业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为此,有关部门已相继推出一系列开发乾陵的规划,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将会仿照原型全面恢复陵园地面的宏伟建筑和其他设施的原貌,待保护措施 和各方条件成熟时,才会严密而谨慎的开发地宫。地宫开发后,乾陵将会成为不亚于秦俑的又一世界奇迹,也将会成为一个从陵园外观到地宫深处的现代化文物旅游胜地,让国内外游客惊叹不已,赞赏不绝。
2024年5月15日作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