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史学军(笔名:千意笔耕),男,汉族,贵州籍,现年70岁。青年参军到云南。转业地方后在云南昭通市辖的党政机关工作至退休,現居住昆明。为中华诗词学会、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南社研究会会员、智库专家。
别笑只登半山腰(小小说)
史学军
当年退休的消息像秋风般拂过昔日同窗的微信小群。年岁最长的王登强率先退了休,赋闲在家时,每日只做一件事:登长龙山。
他晒出照片,站在山顶之上,双手叉腰,背后是昆城车水马龙的繁华市景,配文写道:“登顶一览众山小,方知境界阔如天。”汗水淋漓的照片中,笑容里掩不住一丝疲惫,却分明透着执拗的自豪。
也在那当年,我与同时退休的李武明也会相约相伴登山,但却总在半山腰便止步不前。山腰处,溪流如滑过青石般叮咚作响,野花随风摇曳,不知名的小鸟鸣叫清脆婉转。我们常常坐在树荫遮蔽的石头上,拭着汗,任微风拂过,享受这难得的清闲自在。而也偶遇老王,他却总是埋着头,牙齿紧咬,像根绷紧的弦,一步不歇地向上赶路。
一次,我们照例在半山腰歇息,老王从后头气喘吁吁地赶上来,旧蓝衬衫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他抬眼望见我们,眼中尽是不解:“你们怎么停在这里?”
“歇歇脚,听听水声,看看花,不急啊!”我笑着回应。
老王眉头紧锁,仿佛我们给他出了一道难解的习题:“山顶风光才叫绝啊!你们这样,岂不是辜负了山上远眺的好景色?”
李武明放下水壶,眼神明澈如溪水映照的天空:“山顶风光?”他指了指身畔跳跃的溪水与石缝里悄然绽放的无名野花,“你低头赶路时,可曾细看过脚下?这山腰的清风、石头的温度、鸟儿的清唱,不也同样是风景么?”
老王蓦然呆立,汗珠沿着额角滚落,竟忘了擦拭。他的目光第一次缓缓离开向上延伸的石阶,如被无形之手牵引着,投向山腰深处。溪水如镜,映照出他一路风尘仆仆的倒影,也映出了那些被脚步匆匆踩碎、忽略的风景。那一刻,他仿佛被溪水点化,长久以来仰望山顶的目光,终于缓缓垂落,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脚下的风景。
十年时光恍然如风掠过山脊。今年的同学聚会上,七十多岁已鬓发染霜的老王带来了他新拍的照片。照片中不再是俯瞰众生的城市远景,却是一朵朵山腰无名野花的特写,花瓣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叶脉在逆光中清晰如画。他指着照片,语气里是沉淀过的安宁:“瞧瞧这些小家伙,比山顶的风硬是温柔多了。”
席间,有人笑着打趣他:“老王,听说你现在也学李武明他们,只到半山腰了?”笑声在杯盏之间轻轻回荡。
老王也笑了,那笑容舒展,毫无往昔的紧绷:“是啊,山顶风大天高,可半山腰的春天,细水长流。”他目光缓缓扫过满座故人,声音里含着暖意:“才退休那会儿身体还好,只顾着往山顶奔,总以为高处才有好光景。现在才明白,人生许多好滋味,就藏在半山腰的清风和脚边的山花里——只想着赶路的人,看不见啊。”
我啜饮杯中清茶,目光掠过老王舒展的眉宇,又落到照片里那些无名野花纤毫毕现的露珠上。人生确如这登山,有人总在峰顶刻下名字,有人却把心留在了山腰的溪声花影之间。峰顶固然辽阔,然高处自有高处的寒峭;山腰之春,则自有它细水长流的温存与丰盛。
山径蜿蜒,向上是目标,停脚却也并非放弃。当老王镜头温柔对准脚边野花时,他方悟出:生命真正盛大的仪式,未必在峰巅的俯览,而常在攀登途中偶然驻足、与那些遍野的无名野花默然相对时刻,山风、鸟鸣、甚至石头的温度,都成为
灵魂深处敞亮的庆典。
诗话有曰(鹧鸪天):
莫笑半途云路还,风光未必在峰巅。 当年力践攀登志,无悔身系事业篇。
听鸟语,抚苔斑。凝眸露滴百花间。始知春在山腰处,细水涓涓自九渊。
作品推送:云南文艺传媒
编 辑:抒文苑
版面设计:笑 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