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的丰饶与气度
朱光明 /文
展读王寒的《临海有意思》,通过活泼的文字,可见其风采。这本书有740则段子,是笔记体短文,临海古今人文的掌故与轶事,大多收罗于此,堪称临海版的“世说新语”。
王寒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加上记者生涯,长年行走在临海,将厚重的文化,揉进鲜活的文字,创作了大量反映三台风物的文章,别有风味。

诗意湖山,烟火人间。临海的自然文化之美,热辣滚烫的人间风味,时时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让他们流连忘返。我曾两次到过临海,多次为临海的街巷感动,走在这里,仿佛感受到东海千年的脉动。
王寒谈临海,“是千年陈的黄酒,风味醇厚,后劲绵长”。这是临海的魅力,需要慢慢体味,临海风雅惹人醉。我对书中谈到的“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和“左手书卷气,右手烟火味”,都比较赞同。2013年冬天,我第一次去临海,是坐长途大巴去的。进入临海境内,能看到悠然自得的行人,幸福洋溢在脸上。问路,叔叔阿姨也非常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或许正是生活的自信、文化的自信。热爱家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谈到临海的文化、古城、巾子山,有自豪感、亲切感。
我当时住在紫阳街旁边的一家宾馆,一日三餐基本在紫阳街上解决,品尝到了海苔饼、麦虾等当地美食。除了临海,当时我还去了椒江、黄岩、仙居、天台等地,实地感受了一番台州的厚重文化。台州人的骨头是硬的,不仅是方孝孺这样的人,还有普通的东湖樵夫,心中有一股信念。鲁迅说“台州式的硬气”,不无道理。
时隔三年后,我再次来到临海,风景依旧,陡增新的感慨。2016年3月5日,作诗两首、文章一篇,记录临海之行。两首诗歌信手拈来,至今难忘。一首是《赤城杂题》,诗云:“当年一别三度秋,而今复到此地游。白云青山吾旧友,馆外风起舞杨柳。”另外一首因看到春日东湖景致有感而发,题名为《春日东湖杂咏》,全诗为“湖畔桃李次第开,微风拂面诗兴来。灵江怎解狼毫饮?且取东海润端台。”文章则记录了到临海市中医院拜访当地文士丁伋先生,我们谈起了项士元先生,他顿时来了精神,对台州的掌故较为熟悉。这是文化的味道。


现在跟着王寒的《临海有意思》,纵览临海的纸上江山,别有风情。王寒是杭州的女儿,也是台州的女儿,她的文字深情讲述着台州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继《台州有意思》《浙江有意思》之后,推出《临海有意思》,这是王寒对临海的深情告白。那些酸甜苦辣的往事随风飘散,留下了一位江南才女的足迹,这些深深浅浅的脚印,恰恰是一座古城不断拔节生长中的无数奋斗者留下的印记。她用一支笔书写了江南大地的温婉、精致与奋进。她的笑声是爽朗的,她的文字是有力量的,这力量会传递,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诗画江南的丰饶与厚重。
(来源:望潮)

内容简介
《临海有意思》是新媒体时代的读城记,也是《浙江有意思》系列中第一本“有意思”的县市作品集。《临海有意思》是优质的城市人文读本,也是优质的文旅读本,全书用740个生动幽默的段子和65幅鲜活诙谐的插图,写活了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城市特质、人文地理、市民性格,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临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
王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爱山川风物,爱人间烟火,走过世界50多个国家,出版《浙江有意思》《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无鲜勿落饭》《江南小吃记》《东海寻鲜》等著作20余部,是浙江地域风物的代表作家,作品上榜各大好书榜,入选多种年度选本。策划出版了“有意思”“有味道”“二十五史中的浙江人”等书系。
插画作者简介
赵宗彪,作家,木刻艺术家,出版《山河故人》《史记里的中国》《木上江南》《万物有灵》等散文集、木刻集十余部,杂文连续十余年入选各年度“中国杂文年选”。在杭州等地举办木刻展二十余场,为多部图书配画插图。
